第二三九六章 唯一人选(第1/2页)寒门状元

    朱厚照听沈溪有上奏,一对眼睛马上瞪圆,迫不及待地问道:“沈尚书因何进言啊?”

    张苑迟疑了一下,赶忙解释:“陛下,并非是沈大人有事启奏,而是有关于沈大人的奏疏。”

    朱厚照顿时意兴阑珊,身子萎顿下来,道:“怎么,又有人想参劾?朝里那些人还肯不消停吗?”

    “陛下,并非是有人参奏沈大人。”

    张苑尽量把语气放得柔和些,话不急不躁,“朝中有大臣提出,如今中原和沿海盗乱,一直都未平息,听湖广和巴蜀之地又有叛匪闹事,这一来二去……非要沈大人出马才能平息才可。”

    朱厚照眯眼望着张苑:“这些人是故意找借口,将沈先生调出京城,这样他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吧?”

    张苑一听便明白皇帝对沈溪有多回护,连忙道:“陛下,他们的确是如此上奏的,老奴只能如实禀告。”

    朱厚照皱眉思索,过了好一会儿才问道:“你,湖广和巴蜀之地有叛匪作乱?为何之前朕从来没听过?”

    “年底才发生的事情。”

    张苑解释道,“地刚上奏京城,老奴知晓后马上便来跟陛下启奏……只是,早间不是没来得及跟陛下吗?”

    朱厚照道:“你早晨心急火燎来跟朕的,就是这个?这倒不是事……怎么朕当了皇帝,惹得天怒人怨吗?先有北蛮夷频繁寇边,接着中原贼寇跟着闹事,现在连海上倭寇和西南山匪也跟着起哄……他娘的,朕就这么好欺负?”

    这话更多是抱怨,张苑不敢接茬……而拧子则识相地站在一边,不言不语。

    朱厚照叹了口气,道:“不过也罢,朝中大致还算安稳,听中原平叛进展不错……对了,西南之地叛乱,为何不是兵部上奏?”

    张苑道:“陛下,乃是地官府上奏,走的是通政司,没过兵部衙门……或者沈大人还不知道这个突发状况……这地上的乱事是如何规模,只有见到奏疏才能知晓。”

    “也是。”

    朱厚照释然地点了点头,道,“现在朝中那些怕事的武官员,只要听地有叛乱,便想沈先生领兵出征,他们自己就可以躲在京城高枕无忧……这些人养尊处优惯了,不能明辨是非,只会人云亦云……行了,赶紧把这件事通知兵部,让沈先生尽快拿个对策出来,回头朕会找他议一议。”

    张苑问道:“那陛下,关于沈大人领兵出征之事该如何定夺?”

    朱厚照恼火地道:“这还用得着问吗?朕不答应沈先生领兵出征……现在京城这儿有那么多是非,靠沈先生帮朕撑着,为何朕要应允沈先生出征?留在京城坐镇,为朕主持大局不是更好吗?”

    张苑试探地道:“其实,陛下您……可以御驾亲征啊。”

    朱厚照撇撇嘴,道:“得容易,朕要御驾亲征涉及太多事,去年战事已让府库空虚,这两年最好平稳做事……之前朕已答应过沈先生,今后要以休养生息为主,所以但凡有战事,低调处理。对了,你还有事吗?没事的话,可以滚蛋了!”

    张苑怔了怔,随即意识到皇帝下了逐客令,只能识相行礼:“那老奴告退了。”

    ……

    ……

    张苑出了朱厚照寝殿,心里有些不是个滋味儿,跟他一起出来的还有同样心不在焉的拧子。

    “……拧子,你觉得陛下最近是否有些跟往常不同?比如,对什么事都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模样?”

    张苑突然问了一句。

    拧子道:“张公公想的可真多。”

    张苑道:“问你话,直接回答便可……你可知道,现在咱们有共同的敌人,就是那姓江的。”

    拧子一脸不以为然的神色:“张公公要对付谁,别拉上咱家,咱家跟谁都无冤无仇,张公公现在要赶着去兵部知会吧?咱家就不打扰了,毕竟手头还有事情做。”

    完,拧子头也不回往豹房西苑去了。

    张苑望着拧子的背影,火冒三丈,却只能拼命压制,暗忖:“拧子近来态度有些揣摩不透,他在陛下跟前,对陛下的脾性非常了解,若是能让他投到我麾下,用处很大……不过这子拉拢了臧贤那狗西,还跟张永连成一线,怕是无法如愿。”

    想到这里,张苑放弃了招揽拧子的想法,匆忙往豹房外去了。

    ……

    ……

    拧子乃是去见丽妃。

    等会面时,拧子将朱厚照宠信新得美人之事大概一,丽妃神色淡然,道:“宫送去的女人,得到陛下的宠幸有多稀奇?不过只是几天光景罢了,久了陛下就腻歪了……若宫没有一些手段,如何在陛下跟前固宠?”

    拧子道:“娘娘,您送女人给陛下,可能会影响到您的切身利益。”

    丽妃道:“关于宫怎么做事,用不着你来提点,拧子,你把之前张苑面圣时的话,跟宫讲讲。宫现在更在意这个……”

    拧子只能大致将张苑面圣的经过了一遍,最后问道:“娘娘,张苑出豹房时还试着拉拢奴婢,但奴婢岂能让他如愿?他也是猪油蒙了脑子,居然想让咱家投靠他,简直是痴心妄想!”

    丽妃淡淡一笑:“他拉拢你有何好稀奇的?陛下跟前,你是最得宠的太监,他要面圣,根就绕不开你,只能想办法拉拢。不过就算是刘瑾,也没理清楚如何维持跟宫中各职司太监的关系,难道到了张苑这里,就能有个大变样?宫看还是算了吧!”

    拧子心想:“丽妃得没错,刘瑾就算在朝呼风唤雨,但在打理跟内宫职司太监关系上却是一团糟,不然的话也不会倒台。”

    丽妃道:“不用理会便是……张苑还算机敏,知道哪些人值得收拢,哪些人又是他的敌人,你别以为他是诚心诚意招揽你,更多是利用……”

    “娘娘提醒的是。”

    拧子做出洗耳恭听状。

    丽妃再道:“不过你还是要防备沈之厚跟他过从甚密……这几天,宫总觉得沈之厚行事太过低调,大概又在酝酿什么阴谋诡计。”

    拧子惊讶地问道:“娘娘,沈大人除夕那晚不是刚把两位国舅的案子给审结?现在又在大张旗鼓面试考满官员,他……这样还算低调啊?”

    丽妃面色冷峻:“你以为沈之厚只是个平庸的人?对付两个国舅,对他来不过是菜一碟,随便换了谁都可以做到,毕竟有陛下支持,根就不需要花费太多心力。但若是他暗中酝酿什么大事,一旦发动怕是朝中人都应付不了。”

    拧子闻言打了个寒颤,好像想到什么。

    丽妃笑道:“你别怕,他到底不会造反,就算他真的造反了,也影响不到你!”

    ……

    ……

    是夜,内阁大士杨廷和到谢府做客。

    杨廷和此番是来跟谢迁谈及调沈溪出京之事,如今跟朝中御史言官联络之事,大多由杨廷和来完成。

    杨廷和道:“听今日司礼监掌印张公公前去豹房面圣,大概已跟陛下提及朝官们的建言,但至今没落实,又得知张公公后来去了吏部衙门,莫非是故意透露消息跟之厚,让之厚有所警惕?”

    谢迁摇头道:“陛下不可能轻易便调之厚出京,除非火烧眉毛……”

    杨廷和露出失望的神色,道:“如今南的叛乱,基都是疥癞之患,情况并不严重,如此就想调沈之厚出京……会很艰难……难道就让事情一直悬着?”

    谢迁望着杨廷和,问道:“怎么,你失望了?你可千万不要气馁,老夫年老体迈,在朝剩不下几年了,以后要防止之厚乱来的重任,恐怕就要落在你肩上。”

    “谢阁老?”

    杨廷和突然间有些无所适从。

    谢迁直接道:“老夫不瞒你,虽然你在内阁的位次,并非直接排在老夫后面,不过老夫会想办法,由你接任首辅,不过你莫要对旁人。”

    杨廷和非常震惊。

    虽然他想过接谢迁的班,但始终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毕竟有梁储挡在前面,而且梁储在朝中算得上“年轻力壮”,很难短时间内给他让出位置来。

    谢迁再道:“有些事,老夫也不知该如何起,不过现在看来,只有你才能真正防备那子乱来,其他人更多是在随波逐流……那子太过年轻,又自负谋略过人,刚愎自用,将来会如何真不好,尤其陛下还胡作非为,就怕他生出懈怠之心,甚至有取而代之的不臣之念。”

    杨廷和摇头:“之厚应该不至于如此吧!”

    谢迁无奈叹息:“老夫自然希望他能守住心,但若朝中没人跟他抗衡,谁又能保证他不乱来?自古以来的权臣,都是从打压异己到无所顾忌,再到擅权、弄权,史书上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自然要防备一些。”

    这次杨廷和没有反驳,因为很多想法,他跟谢迁基是一致的。

    谢迁道:“从之厚跟司礼监那帮人过从甚密上,老夫便看到不好的苗头,这是内外勾结、把控言路和朝政的预兆……张公公回朝总透着股邪气,是陛下力主,但若没有沈之厚在背后推波助澜,怕是张公公不会那么容易回来。”

    杨廷和皱眉问道:“谢阁老怕二人勾连起来,祸国殃民?”

    谢迁瞟了杨廷和一眼,道:“问题倒也没那么严重,老夫到现在都没搞清楚那子的行事风格,明明是个少年,却呈老成之态,恐怕这朝中最奸诈狡猾的便是他,倒是张苑能力一般,不能担当大任,也幸好之厚没进内阁,不然的话……内阁和司礼监勾连在一起,朝事会完为其把持。”

    杨廷和想了想,无头绪。

    谢迁再次出言提醒:“多盯着他们一些也好,知道在作何,心里也有个数。尤其那子,一定要位监控,若继续胡作非为的话,就发动满朝官员参劾他,让他声名受损……到底他是官,不是阉党,还是在意身后名的!”

    ……

    ……

    年后沈溪一直很忙碌。

    初四这天,上午和下午他都在吏部衙门主持工作,面试考满官员,日落时又往兵部走了一趟,主要涉及头天晚上皇帝交待下来的平乱差事。

    原今天兵部不会有人轮值,但因有皇帝御旨下达,兵部左侍郎陆完不得不前来兵部当值,且在沈溪抵达时,他已将平乱策略写好,只等沈溪签字后便能以兵部名义上呈。

    陆完非常负责任,等沈溪到了兵部衙门后,立即将新鲜出炉的奏疏送上,交由沈溪审阅。

    沈溪详细看过,陆完在旁做出解释,包括从何处调动人马平叛,粮草又如何补充等,事无巨细,详细明。

    如此一来,沈溪在面圣时就可以根据奏疏内容,指点江山,而不会犯错误。

    最后陆完谦虚地道:“……这些都是在下的一些浅见,若是沈尚书觉得不合适,不用也罢。”

    或许陆完猜想,沈溪通晓兵事,未必会采用他的略,他只是尽到自己的职责罢了。

    沈溪点头:“很完善,可直接进呈陛下。”

    陆完闻言多少有些意外,他没料到沈溪居然如此好话,同意他的略,似乎连继续补充的打算都没有。

    沈溪道:“其实现在陛下需要的,并不是兵部平乱策略,而是要兵部对地上的情况有一个清醒的认知……此番是由地官府呈奏西南出现叛乱的情况,而非兵部衙门,若是兵部这边迟迟不上呈关于乱事的奏疏,陛下会觉得兵部没有尽到责任。”

    陆完摇头苦笑:“若非沈尚书在兵部的话,怕是陛下不会如此看重。”

    沈溪摇头:“话也不能这么,陛下尚武,所以对于军政之事会看重一些,无关乎谁在这个位子上,且在下也无法身兼数职,很可能不久后就要从兵部尚书上退下来,到时很可能由陆侍郎你来接任。”

    “这……”

    陆完对于沈溪的话感到非常意外,未料到沈溪会让他接班的话题。

    沈溪道:“陛下坚持让在下身兼两部尚书,实在无从拒绝,这才勉强接受下来,之后在朝中造成怎样的影响,陆侍郎应该看到了,在下实在是无能为力……如今吏部琐事缠身,在下会再上奏请求陛下,暂时卸掉兵部尚书的职务,到时还得陆侍郎你来主持这边的差事。”

    陆完想了下,苦恼地道:“其实除了沈尚书外,他人很难执掌兵部,倒非陛下有意让你身兼多职,这实在是能者多劳。想大明上下,谁不佩服你在军事上的造诣和成就?”

    沈溪笑了笑,道:“陆侍郎谬赞了,该怎样便怎样,既既然现在我已接过吏部尚书职务,就不能再分心兼领他职,这毕竟是朝廷延续已久的规矩。”

    “为避免再被人攻讦,在下还是识趣些为好,这次上奏,便以陆侍郎你拟定的策略为准,若面圣陈奏,到时请陆侍郎一同前去。”

    陆完想拒绝,见沈溪话态度坚定,这才点头:“若有需要,自是义不容辞。”

    ……

    ……

    陆完能力很强,这是朝中公认。

    就连谢迁也不得不承认陆完可以打理好兵部,但回归问题身,因为陆完在刘瑾当政时为了官位曾短暂依附过,以至于在那些正统官看来,陆完属于“阉党”残余,对陆完一直抱着排挤的态度。

    这造成陆完在朝中做事总是被掣肘,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同,甚至沈溪提出让陆完接班兵部尚书这件事前,陆完都觉得自己这个左侍郎很可能是官场的终点。

    至于沈溪对陆完的信任,来自于其对于军制、训练、征调、镇戍、边防、兵籍、武等军事行政面的深厚造诣,此番拟定的平定湖广和巴蜀地乱事略,陆完思虑面,沈溪看完后觉得自己来制定的话,也最多只是丰富细节,在大的针上不会做出改变。

    如此一来沈溪意识到,自己再恋栈兵部尚书的职位,只会给自己未来一段时间行事造成麻烦。

    “你谢于乔不是想力主将我送出朝廷,让我领兵去地平乱吗?若我不是兵部尚书,你有何理由让一个掌管天下官员官帽子的吏部天官去平定地叛乱?要派,也只能让兵部尚书领衔,而不是我。”

    沈溪有点把陆完拿来当枪使的意思,不过这也是因为陆完的能力在那儿摆着,而非沈溪故意要把这职位推给个不会办事的人,毕竟沈溪知道,陆完是正德一朝最稳定也是最被人称道的兵部尚书。

    历史上陆完背着“阉党”的恶名,由兵部侍郎做到兵部尚书,再进位吏部尚书,为大明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

    这样的人,沈溪的确没必要排挤。

    当天沈溪不想太过费心,在跟陆完过面圣的事情后,便让人将奏疏呈递通政司,他自己则先回府去了。

    这份奏疏当晚便由梁储带着送到谢迁手上,梁储在内阁值夜,因为这份奏疏,不得不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