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变化在悄无声息中(第2/2页)赤脚小医生的幸福生活

的丰收喜悦和对来年的虔诚期许,都倾注在这一顿饺子里,包出来的饺子按惯例是要多出一些来,一来讨个‘年年有余的头,二来也是各家暗戳戳地比较,串门的老少进来,都会让人吃个饺子尝尝味儿,年后,再凑在一起干活儿,各人品评之后,自然会推出谁家的饺子肉多,谁家的饺子味儿正,谁家的饺子面更白……

    前些年,各家日子都过得窘困,自家人过年吃顿饺子就不赖了,哪有多余的招待串门拜年的乡邻。今年不同了,肉足面也足,各家各户口袋里都有余钱,这过年饺子暗暗攀比的风儿就又无声地刮了起来。

    李家足足多出两大茶盘,百十个饺子,摆在进门一侧的饭桌上,不论是串门的大人,还是过来百年的孩子,赵春芝都要招呼人家吃饺子。

    可往年抢着吃的饺子,今年的行情却有些滞销,赵春芝热情相让,却有差不多一半的人吃饱了、吃不下了。两茶盘饺子不但没有不够,反而剩下半茶盘,李红岩暗笑:这也算合了年年有余的好兆头了吧!

    只是,到了初一中午,看着桌子上摆的一茶盘重新热过的、破了皮的饺子,李红岩就笑不出来了。

    年初二,大嫂二嫂带着孩子回娘家拜年。

    年初三,大姐二姐也带着孩子回来了。

    年前刚刚被两个舅舅送回去的孩子们又杀了个回马枪,一进门就熟门熟路地跑去西屋找他们姨和一群表弟表妹。

    两个姐夫来了李家,就和两个舅哥凑一起起讨营生。两个姐姐大队都有所变动,大姐的大队年前没动作,却已经传出了确切的消息,年后也准备购进一批骡子,初步计划是买至少五匹,配备骡子拉的大车,增强运输队的运输能力。

    二姐家那边没有特别的专长,却因为离县城近,去地区也不远,人心比较活络,村里已经有好几个人悄木声息地开始做买卖,其中就包括二姐和二姐夫,他们从二哥二嫂那里拿货,然后赶集售卖,因为没有竞争,卖的价格又公道,生意不错,应该是挣了不少钱,从他们带来的年礼上也能看出来,比往年厚了不止一倍。

    二姐家没什么好参言的,倒是大姐家起购买骡子运输,大哥二哥都皱眉,有置办骡车的钱,还不如买拖拉机,运输量大,速度也快,去省城也能一天一夜打来回。

    大姐夫显然也考量过这个事儿,沉默了片刻,摇摇头道:“拖拉机是好,但烧油啊,柴油可不好买。没了柴油的拖拉机就是堆废铁,牲口就不愁这个,只要铺排好了,准备好草料和豆饼就行啦。”

    柴油不好买也是现实情况,李新国李新社兄弟听了,也都没话了。

    他们二人都有点儿关系,从车队、从那些关系单位工厂都能买一些油料出来,但那些油也就将将够他们自己用,拿出来送人显然还没那个可能。

    几个人话,赵春芝带着两个媳妇儿已经把菜肴准备好,年前炸了那么多西的用处,这会儿就显现出来了,大大而是多口人吃饭,先捡着这些炸好的西摆了五六盘端上桌,男人们就可以开酒喝上了。孩子们也给盛一盆杂货儿,一个个洗干净手,抓着丸子、藕荷吃的喷香,嘴儿吃得一层油光,一盆子炸货吃完,家伙儿们也吃个大半饱,开开心心玩去,不再颤人、哭闹,穿着新衣服,红扑扑的脸蛋儿,乐呵呵的,都像天使。

    炸货上桌,锅里的热菜也快,同样是过了油的肉段、鸡块、丸子,一锅烩,盛在盆子里端上桌。另外就是炸好的鱼段,咕嘟咕嘟炖上大半个时,汤浓鱼鲜,又是一个大菜……最后,再上个凉拌菜心、糖醋萝卜丝儿,开上一两个糖水罐头,男人压酒,孩子们甜嘴儿,老少皆宜,宾主尽欢。

    日子好过了,串门子走亲戚的热情也一下子高涨起来,往年走动不多的老亲戚也恢复了往来。初三两个出嫁闺女来回娘家,初四,赵春芝的娘家侄子外甥、李大河的几个外甥好像商量好的,携着妻子儿女一起来了。这一天,李红岩偷偷数了数人头,大都算上,居然有三十八口!

    破五这天,基上没有人走亲戚了,各家各户都在自家破五,扫院子、清理屋子各处,把初一到初四不能打扫的各处清理一遍,放一挂鞭炮,年也差不多过完了。

    初六、初七,李新国、李新社终于得空去亲戚家拜了年。

    初八,二哥李新社就回县城上班了。二嫂的买卖正月里忙不了,干脆在家多待些日子。李红岩去卫生室借了听诊器和血压计,给二嫂每天听胎心、测血压,跟踪了三四次,确定胎儿发育不错。

    二嫂感激不已,直姑子了医,她和肚子里的孩子先沾光了。

    李红岩看着简陋无比的两样工具,也只能暗暗叹息。

    她年前去京城参加术交流会,知道京城有医院已经引进了国外先进的B型超声成像仪器,能够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最大几率地排差畸形胎儿,避免重症残疾儿童的出生率。但是,她们大队毕竟离京城太远,根够不上。别县医院,就是地区医院有设备,带二嫂去做检查也行啊。

    现实是,省医院也只是再筹备引进,这个筹备过程可长可短,进口仪器走手续相当繁琐,据至少也得半年后……到时候,二嫂肚子里的孩子早生下来了。

    这是遗憾的一面,但另一面,李红岩也庆幸二嫂怀孕的是时候,因为去京城她还听到了消息,国家很快就要加强计划政策,据,新政策可能是一对夫妇一个孩子。

    计划政策其实是从七十年代初提出的,当时的政策是倡导一对夫妇一对孩儿。但政策并没有强制推行,所以,农村基上还是放开了生,看看村里,只要身体健康的夫妻,基上都是三四个孩子打底,五六个是常态,七八个的不稀罕,甚至生够两位数的都有。

    她悄悄把这话告诉了赵春芝,赵春芝又偷偷透给了大嫂二嫂和大姐二姐,给她们提个醒儿,想要孩子抓紧了。

    当然,这话也就局限在李家自己人,并没有向外扩散。毕竟是听来的消息,可不可靠的,出来没几个人当真不,万一触犯了什么就不好了。

    热热闹闹过了初八,家里其他人都忙乎起来,李红岩却仍旧充当着带孩子的保姆角色。一晃到了正月十二,李红岩又要离家去上,整个寒假没怎么露面,只过来一趟拜年的陈又早早过来打招呼,他调好了任务,送红岩去校。

    李红岩想推辞,让他不要这么费心麻烦,陈却乐呵呵道:“你不用怕我麻烦,你二嫂那里的货不多了,我也必须去趟省城了,十五前后,很多正月里二月里结婚的人赶着置办西,没有货可就耽误事儿了。”

    到这里,陈又突然道:“你们校那么大,你们出来一趟是真不容易。”

    李红岩不以为意,笑笑道:“我们很少出来,也就周末才有时间出来一趟,校门口就有公交车,也不算太累。”

    她没,张檬有一辆自行车,平常她只在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地,不会太累,若是有什么事儿,提前和张檬打个招呼就行,也挺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