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研究焦点(第1/1页)我竟然是白骨精
当然,这里了这么多,还是要跟大家一下戏剧情节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怎么呢,像是希腊戏剧家亚里士多德rs,343论及悲剧必须兼顾运用的六项要素分别是场面、性格、情节、语法、旋律与思想,并且认为这些必备的条件当中,又以情节最为重要。
而中国者王国维在阐释中国戏曲的特色时,亦明白指出其特点正是以歌舞演故事。
中西戏剧形式内涵固然歧异,但同样认可戏剧表现之最切要目的实在于利用情节之铺叙来搬演讲述一个故事。
并且中国古典戏曲的构成因素及艺术价值是综合而多元的,其艺术成就同时展现在剧与舞台表演二面,这是中国古典戏曲甚具独特风格之处。
然而即使其音乐性与舞蹈性的特征鲜明,抒情的动机不下于叙事目的,无论如何戏剧的质是不容忽略的。
并且一切的艺术形式或舞台表演都寄托于戏曲情节的具体铺展之上,必须能够表达出完整的故事情节亦才足以称得上是戏剧。
在戏剧舞台上情节仰赖这些艺术形式将抽象思维换成具体行动而得以推展。
而多样貌的艺术形式之呈现事实也正是依据着剧故事作为依据才能有进一步的发挥,优秀的剧是一出成功戏曲演出最重要的基础,而情节正是其中最主要的元素。
可以看到,在诸多形式当中,凡是叙事类型的艺术作品,诸如史诗、叙事诗、诸宫调、讲唱、书、、戏剧才有所谓情节概念存在于其中。
然而各类体制形式不同的叙事对于情节的依赖程度不相等,情节在诸种叙事中的运用式与所呈现之特色亦各有异趣。
戏剧情节之特色与其他类型叙事最大的差异处便在于绝大部分都是运用代言体的式来铺陈故事情节。
剧中角色在对话的往返与动作的行进间,同时展露了人物的性格也推展了情节的演进。
再则戏剧既是以场上搬演最终的目的与评定价值成就的指针,因而在初始剧的情节设计上,尚必须需考虑到舞台演出的可行程度与戏剧效果。
因此我们从质上来分析,情节一事在戏剧中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与其他种类的叙事相较之下,又拥有自身独具的风格特性;戏剧情节作为研究者进一步深入讨论的对象之意义与价值正在于此。
至于明代传奇的情节特色得花钱,如同上所言,中国古典戏曲同时拥有着舞台搬演与剧两面的艺术成就,而明代传奇剧经常为人所肯定的是其高度的性,若以一种形式来审视之,传奇剧不仅提供场上搬演的依据,亦甚便于案头上的阅读。
要知道历来元杂剧与明传奇被视为中国戏曲史上的两大高峰期。
明代传奇以古南戏为基础,经历过北曲化、士化与昆曲化多种元素的洗炼,发展成一种更为完备妥善的戏曲形式。
而戏曲剧的丰富创作与广泛流传亦是带动戏曲艺术蓬勃发展并确立艺术地位的另一个主因。
同时规模体制的扩充也影响着整体戏曲结构走向更为繁复浩大的境地,情节结构的完整性与流畅度遂成为一部巨型戏曲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
如在丰富的剧创作成果与场上实演经验基础上,明代同时发展出甚为可观的戏曲理论。
而且明代曲论家在论述作剧原理或品评剧作成就之际,情节布局的优劣已成为多数曲家甚为关切的审美要点。
戏剧情节规模长度的扩充对于一出戏曲而言可以是优点,亦可能成为其缺失。
一般而言长篇剧作较能令情节拥有完整的铺陈,故事的搬演得以充实而周到,剧作家亦可以有充足的空间来展现个人情感思想。
然而作剧之人若未能成功掌握情节安排的节奏或发挥个人创作巧思,长篇剧作亦容易衍伸拖沓芜蔓之蔽。
因此传奇一类的巨幅曲实考验着一个剧作家是否拥有流畅营运剧创作思维的功力。
正因为其中包含着高度的艺术技巧与丰富的艺术内涵,相对来正是拥有着极大讨论空间的一门问。
至于我们国内位论在中国古典戏曲领域的相关研究与戏曲发展史上的二个巅峰期互为呼应,元代杂剧与明代传奇向来是最受重视且成果最为丰硕的两大范畴。
再则明传奇剧的规模体制较之元杂剧显得庞大许多,因此在明代传奇的范围中针对单出剧作出整体研究者尤众。
或就其渊源流变进行考述以供后来研究者参考,或进一步针对曲之各种艺术手法深入讨论。
而在研究对象之选取面则偏重于特定几部戏曲史上评价较高之经典剧作。
我们现在可以以六十种曲选录的曲及剧作家作一观察范围,以剧作身作为观察重心再延伸出其他关怀主题的可见相关研究论着,而这些曲目大致如下。
首先是164琵琶记考述张棣华,师大中研,硕,卢元骏。
173琵琶记研究王永炳,台大中研,硕,张敬。
1高则诚及其琵琶记研究,金璇惠,师大中研,硕,李殿魁。
177浣纱记研究陈素兰,化中研,硕,李殿魁。
17浣纱记评析张恒豪,吴中研,硕,张敬。
浣纱记研究侯淑娟,吴中,博,曾永义。
174西厢记考述陈庆煌,政大中研,硕,卢元骏。
16西厢记之版及其艺术成就曾琼莲,师大中研,硕,赖桥。
1西厢记二论林宗毅,台大中研,硕,曾永义。
17西厢记四题论衡林宗毅,台大中研,博,曾永义。
15白兔记故事研究王金生,化艺研,硕,张静二。
13白兔记析论,赵雅玲,逢甲中研,硕,徐信义。
165汤显祖与牡丹亭还魂记,宋丹昂,台大中研,硕,张敬。
167汤显祖牡丹亭考述,潘群英,政大中研,硕,卢元骏。
173还魂记中杜丽娘之分析,侯启平,化艺研,硕,俞大纲。
1牡丹亭研究,杨振良,师大中研,博,李殿魁。
15论牡丹亭中的情与梦李赞英,大中研,硕,林清凉。
17牡丹亭曲辞运用赋体技巧之研张美慧,成功中研,硕廖国栋究
1牡丹亭人物杜丽娘的女性研究,蓝玉琴,中山中研,硕,徐信义。
177汤显祖邯郸记研究李景云,化中研,硕,李殿魁。
1汤显祖邯郸梦记研究姜姈妹,师大中研,硕,王熙元。
16汤显祖南柯记考述,吕凯,政大中研,硕,卢元骏。
177荆钗记研究林逢源,政大中研,硕,吕凯。
1鸣凤记研究叶永芳,吴中研,硕,曾永义。
14沈璟义侠记研究金圣敏,政大中研,硕,吕凯。
14绣襦记及其曲谱之研究李国俊,化中研,硕,李殿魁。
由上述这些数据可见,者或有详析一部剧作从源流事到艺术手法的整体表现,如琵琶记研究,亦可能选择一个更细微具体的观察视角切入深讨。
如牡丹亭人物杜丽娘的女性研究。
研究单出明传奇的论数量固然可观,然基于剧作艺术成就或影响与价值之考虑,高明的琵琶记、汤显祖的还魂记、邯郸记、梁辰鱼的浣纱记以及西厢记又是特别受重视的几出剧作,研究成果远胜于其他作品。
另一种可见的研究法则是主要在明传奇的范围内,将数部具有同构型的作品加以比较分析或综合讨论,例如1吴江三沈戏曲之研究金圣敏,政大中研,博,吕凯。
13明代嘉靖隆庆时期三大传奇研究黄炫国,政大中研,博,吕凯。
17明代士化南戏之研究陈慧珍,台大中研,硕,曾永义。
1昆剧牡丹亭舞台艺术演进之探陈凯莘,台大中研,硕,曾永义讨,以牡丹亭晚明人改编及折子戏为探讨对象。
吴江三沈戏曲之研究以明代戏曲家族为对象,研究沈璟、沈自晋、沈自征三位同一家族剧作家之剧作,以传奇创作为多。
还有明代嘉靖隆庆时期三大传奇研究则以时代为一区界,以个人所定义之该时期三大传奇剧作进行比较讨论。
其所指三大传奇为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
明代士化南戏之研究则以吕天成曲品新旧传奇之区别作为南戏与传奇的分界点,归纳出明代具有明显士化风格之南戏之风格特色加以讨论。
昆剧牡丹亭舞台艺术演进之探讨,以牡丹亭晚明人改编及折子戏为探讨对象一则从牡丹亭剧的流传改编来探讨其戏剧性及舞台艺术表现。
而部分论以同类型题材或相近主题作为讨论内容,其研究对象则不一定数拘泥于明传奇,亦可能涉足到其他时期的戏曲作品,甚至是讲唱、一类的叙事,如
1三国故事戏曲之研究梁美意,师大中研,硕,李殿魁。
1三国故事剧研究林逢源,政大中研,博,吕凯。
176水浒戏曲二十种研究谢碧霞,台大中研,硕,张敬。
13水浒故事之流传演变及其影响研陈兆南,化中研,硕,李殿魁究
16水浒戏曲研究宣中,师大中研,博,周何。
1西施故事源流考述叶仲容,政大中研,硕,李威熊。
17戏剧中西施形象的嬗变郭佩瑱,清大中研,硕,王安祈。
167拜月亭考述朱自力,政大中研,硕,卢元骏。
11有关李白之戏剧研究杜伟瑛,吴中,硕,张敬。
17枕中记、南柯太守传与邯郸记、南卢惠淑,师大中研,博,叶庆炳,柯记之比较。
1相如君戏研究,洪珠瑛,台大中研,硕,曾永义。
14王魁故事研究凤,中央中研,硕,李国俊。
1岳飞故事研究张清发,成大中研,硕,王三庆。
中国戏曲私奔程序研究梁惠敏,辅大中研,硕,曾永义。
元明戏曲负心婚变题材之研究柯瑛娥,花师民,硕,蔡孟珍。
诸如此类的研究,明传奇仅是其众多讨论的其中一个支流而已,但既然牵涉到流传演变的过程,比较各作品之间在情节上的承袭或变化势必也是讨论内容的一部份。
此外尚有针对某位专家及其剧作进行整体研究或主题讨论者,甚或进一步结合戏曲家之戏剧理论配合其创作进行检视参照,例如163汤显祖研究金主,台大中研,硕,郑骞。
174汤显祖考述凌静涛,师大中研,硕,卢元骏。
15汤显祖爱情戏曲取材再创作之研陈贞吟高师中研,博,应裕康究
17梁辰鱼及其作品朱昆槐,台大中研,硕,郑骞。
14徐复祚剧曲三种研究黄智苹,化中研,硕,张敬。
1沈璟现存传奇研究余蕙静,吴中研,硕,曾永义。
无论是比较研究或专家剧作研究皆是利用某一个定义来选择出在此标准下特质相近的作品,或者是同一时代、相同主题、相同事源流甚至同一剧作家或戏曲家族,经由对照评比的法呈现出剧作之间可能具有的相似共性与个别特性之所在,其所能讨论的空间则较单一剧作显得更为丰富一些。
研究范畴若设定以明传奇整体成就作为探讨对象,则多趋向主题式的研究或是就某种特定立论点及观察角度来切入讨论,此类论如
16明传奇联套研究,汪志勇,政大中研,硕,卢元骏。
16明传奇所见的中国女性,李桂柱,台大中研,硕,张敬。
17明传奇梦运用研究陈贞吟,辅大中研,硕,叶庆炳。
14明传奇之剧场及其艺术,王安祈,台大中研,博,张敬。
17明传奇排场三要素发展历程之研许子汉,台大中研,硕,曾永义究。
1明传奇中宗教角色研究赖慧玲,海中研,博,王安祈。
这一类的研究固以明传奇曲为研究焦点,然其讨论内涵并不一定局限于剧之内,音乐曲式的安排或剧场上的艺术手法都是研究者们拥有高度兴趣进一步延伸讨论的重点。
此类研究所费功夫浩大,写作者需能通盘掌握为数可观的明传奇剧作整体状况,并锁定特定观察面向能进行深入析论,所下结论也才能兼顾深与面二种研究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