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八章 戏曲演绎(第3/3页)买宋
戏剧理解的独特视角。
有关具体内容可参见《中国戏曲观众学》。
5、广大下层民众。
这一观众群体本来就是戏剧观看的中坚力量,没有任何争议。
这方面内容还可参见文献:李渔《笠翁一家言全集》、《闲情偶寄词曲部》
《闲情偶寄演习部》。论文方面有:湖南师范大学潘丹芬硕士学位论文《试论李渔的观众理论》、
二、剧目选择
有关于宫廷演剧方面的著作和论文不多,尤其是元代宫廷演剧。赵山林在其书中也说到:元宫中曾经演出哪些杂剧节目,绝大部分今天已不可确知。
能知道的只有两部:《伊尹扶汤》、《尸谏灵公》。
后人研究明代宫廷演剧的著作也很少见,还是以《中国戏曲观众学》和《中国古代戏曲接受史》两本书为主,简要说明明宫中演剧情况。
朱元璋“好南曲”,欣赏《琵琶记》,曾说“《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还错,贵富家不可无。”
明武宗在正德十五年,到南京迎春,演剧作乐,命江宁徐霖、吴县杨循吉为制乐曲。当时以吏部尚书直内阁的杨一清在镇江私宅演出《西厢记》,娱乐武宗。
研究清代宫廷演剧的论文著作较多。赵山林在其书中表示,《长生殿》和《桃花扇》两个戏都曾引起康熙帝的注意而引进宫廷,《桃花扇》定稿后,由于北京的王公士绅纷纷借抄,一时大有“洛阳纸贵”之誉。
清宫演戏的极盛时期是乾隆年间,诗人赵翼于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亲眼所见乾隆中叶热河行宫演出大戏的情况,所演剧目多是《西游记》、《封神榜》等神怪故事。
从选本来看,大多演折子戏而非全本戏。赵先生还对清宫廷演剧做一总结:清代宫廷演出的剧种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早期多是昆弋两腔,后期变为乱弹为主。
《故宫周刊》在整理著录《升平署剧本目录》的同时,将《鼎峙春秋》、《御雪豹》等全本刊出。
《国剧画报》曾于1932,1933年连载过梅兰芳收藏的清宫廷戏曲人物画,题为《升平署扮相谱》。
1935年,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将其所藏的升平署岔曲编印成一卷出版名为《升平署岔曲一卷》。
1936年,该馆又将其所藏的月令承应戏十六种编印成集,名为《升平署月令承应戏一卷》,极大地方便了研究者。
1964年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古本戏曲丛刊九集》收录了内府藏本《封神天榜》、《楚汉春秋》、《鼎峙春秋》、《升平宝筏》、《劝善金科》、《盛世鸿图》、《铁旗阵》、《昭代箫韶》、《如意宝册》、《忠义璇图》等10种宫廷大戏。
《普天同庆》戏折、《昆弋腔杂戏目录册》和《里外学生功课目录》中记载了大量的宫廷备点的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