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9章:工业区的新气象(Ⅰ)(第2/2页)远东王庭

    “好的,殿下想先参观哪家工厂?”管委会主任恭敬地问。

    

    “先去造纸厂看看。”罗兰回答。最近一段时间他主抓新闻出版工作,《祖国日报》和五家专业性期刊相继创刊,在丰富首都市民阶层神生活的同时也为造纸行业带来蓬勃发展的契机。

    

    造纸厂与罗兰上次参观的时候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得益于新闻出版行业的迅速扩张,纸张的需求量在短短一个月内翻了两倍,造纸厂的厂房规模也同步扩大了一倍,雇佣工人总数突破五百,生产活动热火朝天。

    

    罗兰从厂长那里讨来生产日志,发现周末的工时都已排满,尽管厂长拍着胸膛保证这是工人自愿加班,罗兰还是悄然开启神术“辨识谎言”,去厂房实地调查了一圈,结果证明厂长所言基属实:绝大多数工人是自愿加班,因为多干一天就多拿一天的薪水,至于那些拒绝加班的工人,厂长虽然不会点名批评,但是在召开职工大会的时候也免不了上几句重话。这些话既可以理解为批评,但是字面上的意思又像激励,算是领导艺术的一种体现,归根结底能够促使对不得不加入到加班的行列,否则就会觉得似乎受到大多数工友孤立。

    

    罗兰对这种“敲边鼓”式的软性压榨工人手段并不完认同,但是他也没有责备造纸厂的领导层,甚至也没有要求工厂给加班的工人额外发一笔加班费,只是建议厂属食堂在周末多加一些荤腥,算是慰劳辛苦加班的工人。

    

    工厂的利润率与工人的工资是一对此消彼长的矛盾。在地球上,针对要不要在《劳动法》中增添“社会最低工资标准”曾引起经济家们的激烈争论。其中一派以经济史家罗伯特·C·艾伦为代表,认为高工资是促使产业技术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新技术和新机器只有在人力成较高的地区才具有优势,而在人力成较低的地区则无利可图,所以工业革命总是先发生于工资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那么顺理成章的,一个国家若想推动技术进步就应该提高人均工资;但是也有者反对这一观点,指出劳动力价格过高是迫使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工厂迁至工资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因素,“去工业化”和所谓的“产业空心化”问题也由此而来……这些细起来就复杂了。

    

    罗兰当然同情造纸厂中那些每天至少工作1时、周末还要加班的工人,但是他也得承认远的工业技术相对其它强国还很落后,还不能轻易放弃“低工资”这一比较优势。更何况工人自身对于现状还算满意,工作虽然辛苦,可是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在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稳步提升,相比加班,其实大多数工人更担心的是失业。

    

    罗兰接下来又视察了仪表厂、香皂厂和制镜厂,这几家工厂的产品都比较高端,是卡隆工业区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尤其香皂和水银镜,产品主供外销,已经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并且在海蓝、迦南、斐真、保士华乃至亚珊帝国中产阶级家庭大受欢迎,订单雪片般纷至沓来。8)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