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大结局之二 秋后清算(第2/3页)一品仵作

州之乱难平,四州之权旁落,还有个姬瑶索查无踪,你再兵压国境,这一堆焦头烂额的事恐怕能把新帝和文武百官逼疯,指望他们从一堆烂摊子里挤出余力来替你我的名声操心?”

    “不出余力,唯余亡国。虽说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可见损方思补救,岂能无痛?当初该操心时,偏要落井下石,如今再想操心,这痛可就不是当初的滋味儿了。”

    “……”暮青好半天没接话来,真是大开眼界了。瞅着男子那舒展的眉宇,她的满腔忧愁渐渐地化在他笑吟吟的眸波里,化成一腔无奈。

    看来这人是心头之怨难消,铁了心要治洛都朝廷了。

    罢了!也不怪他,着实是洛都朝廷手段卑劣,自食恶果。

    只不过……

    暮青转头望向长街,窗影自眉眼间掠过,颜面寒峭。她不相信洛都朝廷的能力,绝不会把阿欢的名声交给他们,阿欢想出气,那便由着他,她另想法子保他名声就是。

    想着,暮青坐到几案前,誊写起了谕旨。

    一旁,步惜欢倚着锦靠,枕臂半卧,眸子似开半阖,一缕晨光洒在几案,照着女子笔下暗藏的刀光剑影,亦照着男子悠悠叩打着几脚的指尖。

    笃,笃。

    他不在乎污名,但她的名声却不可凭人诬蔑,鄂族保稳之后,必有好戏可看。

    少顷,暮青誊罢谕旨,步惜欢从方柜的暗屉中取出神官大印和大兴玉玺,二人为两道旨意盖了印,交由宫侍传下,随后互看了一眼,各自的心思,谁也没有多言。

    无需多言,一切尽在相凝一笑间。

    一道起驾声自长街扬起,大驾仪仗缓缓而动,浩浩荡荡地向星罗城门行去。

    玉辂中,两人的话音被掩在了送驾的山呼声中。

    “密信中所奏诸事只到十一月底,定有消息在途中。大图内乱,院子里的人刺探消息容易,密道之事他们定会留心,莫急,且等。”

    “嗯。”

    “既然想看看这大好河山,咱们就边看边等,如何?”

    “好。”

    *

    今年春天来得早,城外十里,青山沃野,山花烂漫,两人下车马,同骑而行。

    卿卿在海拘束得久了,步惜欢和暮青一坐稳,它便扬蹄而去,李朝荣和月杀各率一队侍卫紧紧追随,却只见黄尘不见人影。

    春风袭面,日光山影流漫陆离,这光景无一不是多年来梦中所盼,暮青阖着眸倚在步惜欢怀里,听着春风蹄声,眉心舒展,嘴角微扬。

    这一生,生在大兴,长在大兴,唯有与故国久别过的人才懂得此间眷恋,哪怕此刻离江南尚远,她依旧深爱这山河之风,就像深爱身后那人。

    这些年,步惜欢一心治国,沿路市镇书院瞩目,民态从容,物货繁杂,百工兴盛,所见所闻,令人欣喜。

    正月十五,关州镇阳县。

    天刚破晓,城门外就挤满了行贩,挑担的、赶驴的,坐在门下的、聚在墙根儿的、候在驴旁的,都在说着闲话。一支从星罗来的商队排在人群后面,车阔马壮,镖师精悍,却未引起过多的注意。

    关州地处中原内陆,漕运不及淮州,更无海港市贸,却因地处淮州、星罗及岭南三州的交汇处,自古便是通商要道,乃兵家必争之地。而今天下承平,国泰民安,关州贸易通达,百货汇集,富商大贾,往来络绎,可谓无所不有。

    今儿是元节,行贩人力们都盼着早早涌入早市,故而一见晨光蒙住了城楼,便纷纷起身往城门前挤。城门如往常一般应时而开,一队衙吏手执火把呼喝而出,展开一张告示贴在了城墙——明日一早,帝后大驾将抵达镇阳县,关州刺史、别驾要率镇阳县官吏接驾,故而明日闭市,城门戒严。

    城门口顿时炸了锅,消息随着行贩人力们的入城,像丛丛烟火般点燃了早市。

    署吏们执笔托簿,在早市口查验着行贩们的货物,并记录入册,那支星罗来的商队贩的是珍珠珊瑚,个儿大色美,一开箱就晃花了暑吏们的眼。镇阳县小,纵是县官地霸也用不起如此珍物,老暑吏一查路引,商队果然是往汴都去的。东家姓白,亲自走这趟买卖是为了带爱妻去汴都领略繁华风光的,今日恰逢元节,又喜闻明日帝后大驾驾临镇阳县,便决定今日在镇住下,明日看过热闹再走。

    老署吏倒是不记得星罗的富商大贾里有个白家,却怕刨根问底得罪于人,毕竟去汴都做买卖的人家,哪有不认识达官显贵的?听着商队逗留的理由合理,便圈画路引,放行了。

    商队入了早市,在街市最繁华的地段寻到一家酒楼,掌柜的见有商队投宿,急忙吩咐跑堂去后院儿开门,将车马货物都安顿在了院子里。

    商队的东家夫妻未在酒楼门前落驾,而是乘着马车到了后院儿,自后头入了大堂。两人披着件月色织锦风袍,头戴着风帽,却掩不住一身贵气。

    “那可是雅间?”那姓白的东家一进大堂就望向二楼,抬手一指。

    大堂里的光线有些昏暗,显得男子面容覆着的半张玉面光泽幽沉,贵气内敛。

    掌柜的被这贵气所慑,呐呐地应道:“是是!”

    “听说明儿有贵人驾临,临街能瞧热闹,那今明两日就包下这间吧。”

    “……啊?”

    “嗯?不可?”

    “呃,这……倒也不是……”

    “那就这么着吧!”男子瞧见掌柜的支吾迟疑之态,却不甚在意缘由,倦倦地道,“夜半赶路,还真有些饥乏了,待会儿端几样风味早点送去那屋便是。”

    说罢,男子便携妻了楼,天字房已经开好了,行囊自有丫头小厮收拾,夫妻两人没进屋,径直去了雅间儿。

    一进屋,暮青便将风帽摘下,环视起了屋中,墙的挂画、架的花瓶、灯台香器、茶酒果盘,无一遗漏。

    看罢之后回身,这才想起屋里还有个人。

    步惜欢立在屋里,不吭声,也不走动,连桌椅的边儿都没挨。

    暮青打趣道:“凶屋,怕?”

    步惜欢一笑,解了风袍搭在手,意味深长地道:“若论凶宅,人死的最多的地儿莫过于咱家那座老宅。”

    暮青顿时翻了个白眼,老宅这事儿算是翻不了篇了,这人能调侃她一辈子。

    雅间里的窗关着,光线略显昏暗,暮青一边腹诽一边往窗边走去。

    步惜欢仍然不动,只是笑吟吟地望着暮青的背影。

    这事儿得从五天前说起。

    五日前,血影经监察院的信道呈来了一封密信,奏事之人是崔远。

    此前,杨氏得知凤驾经海路回国之后,执意要往星罗迎驾,却因忧思成疾而赶不得路,只能由血影率一队侍卫护着他们母子慢行,原本估摸着除夕前后可到,不料行经关州镇阳县时碰了一桩人命案子,死的是个入围春闱的学子。

    此人姓韦名鸿字子高,乃镇阳书院的学生,出身士族,家道中落,但勤奋志高,才德兼优,颇得师长看重。

    镇阳县小,今年一下子入围了三名学子,实乃喜事一桩,故而进京赶考前夕,镇阳书院的一群学子便在酒楼设宴,欲为同窗践行。而三名学子当中,仅韦子高是士族出身,另两人皆出身寒门,其中一人名冯彬字文栩,自视甚高,颇有辩才,亦颇得师长看重。

    设宴当日,学子们就在这间屋里饮酒赋诗,行令祝唱。宴席过半,冯彬离席而出,欲去后院儿解手,跌跌撞撞行至楼梯口时,与端菜的店小二撞了个正着,被泼了一身油污,便借着酒气呵斥了小二几句。韦子高听见后出来相劝,因二人在书院学辩时常有争执,政见不合,故而冯彬并不领情,二人争执了几句,后被其他学子劝开。

    随后,韦子高回到雅间,冯彬下楼解手,返回后,因席间气氛不睦,韦子高便告罪而去。

    不料,人行至楼梯口时,竟因踩到先前洒了的油汤而失足滚下楼梯,磕破了后颅,当场死了。

    镇阳县的仵作验了尸,知县升堂问讯了赴宴的众学子,以过失致人死命之罪拘拿了店小二,人现已收监,案卷已递至州府,复检也已完成,预备报呈刑部。

    此事眼瞅着是个令人惋惜的意外,但巧就巧在案发之时,崔远一行刚好行经镇阳县街市,官府用门板将尸体从大堂里抬出来时,因颠簸之故,韦子高的手自丧布下滑出,崔远瞥见其手心里有血。

    这就奇怪了,人是失足跌死的,伤在后颅,当场毙命,手心里怎会有血?

    崔远以为此案有疑,却因一介白身,不便插手县务,又恐事关春闱,干系重大,便留在了镇阳县,案子一结,就呈了密奏。

    与密奏一同呈来的,还有一封监察院秘密截下的信件,是镇阳知县发给关州刺史的急信。

    关州刺史李恒与礼部侍郎阎廷尉是同乡,近年来与礼部走得颇近。

    这阎廷尉是三年前擢至礼部的,当时,朝廷下旨兴学,亟需果敢实干的人才,于是礼部、工部、户部便从地方提了几个青壮官吏来,阎廷尉是当中最年轻的,精明机敏,胆大敢为,极富辩才,只是善于钻营,其志不小。与陈有良的忠实迂腐、韩其初的通慧中庸相比,此人激进果敢,不乏尖锐之见。尽管陈有良屡屡斥其奇言巧辩,奸佞嘴脸,恐其结党弄权,祸乱朝纲,但他还是将此人留在了朝中。

    政见不一,利于兼听,臣下不合,利于制衡,此乃为君之道。

    从前有他在金銮殿坐着,百官之间纵有政见不合之时,也皆止于斗辩,不曾闹出出格之事来。去年六月,他起驾离京之前,在翰林院和礼部钦点了几个春闱的主考官,阎廷尉乃其中之一,与此同时,也有道密旨下给了监察院。

    大年三十,密奏到了广林苑,朝中的戏还真有些精彩。

    他离京之后,陈有良盯春闱盯得甚紧,一些地方考生早早地进了京,有在临江茶楼斗辩搏名的,有揣着诗作往百官府投献邀名的,几位春闱主考皆闭门避嫌,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亦皆各司其职,朝廷运转井然有序。

    但大图内乱,凤驾遇劫,他率五千兵马借道亲征之后,百官闻风而忧,朝中暗潮涌动,礼部侍郎阎廷尉、工部侍郎李方亮、翰林学士周镇、史敬平等人齐聚御史中丞王甫府,议宰相迂腐,进谏不力,而兵部卑躬谄媚,纵君涉险,致社稷于危难。众人约好次日朝议发难,逼相阁承担帝驾涉险的后果,并迫使兵部向边境增兵救驾。

    此计用心深沉,一旦帝后不归,宰相必担祸国之名,兵部亦难辞其咎。依大兴律,国中无君,虽无人可罪相,但社稷存亡之际,谏台有权弹劾宰相,举荐辅政。而倘若帝后归来,谏台亦不过是忧君忧国,恪尽职责罢了。

    陈有良虽迂腐严苛,却忠实守正,任相之后鞠躬尽瘁,身子骨儿已大不如前,时常抱病朝,未有一日迟慢,故而深得百官敬重。正因如此,他在朝中的威望绝非举手可动,而李方亮、周镇之流虽各有才学,却缺乏主见,时常附人之议,不擅争辩。故而原本说好了的事,到了次日朝议,向宰相与兵部发难之人只有王甫和阎廷尉,最终自然败下阵来。

    尽管如此,此次弹劾也并非全然未达目的,陈有良近年来本就积劳成疾,外忧前线,内忧政争,又遭弹劾,怒极之下呕血抱恙,病了足足月余。幸亏朝廷的班底好,且历经风浪,基石牢靠,陈有良一病,韩其初就给徐锐所率的京畿卫戍、章同所率的水师和杨禹成所率的禁卫下了兵部密令,命诸军严防朝中生乱。傅民生则以其一贯的圆滑世故与谏台周旋;王瑞虽出使大图,不在朝中,其属从却力辩力抗,使谏院从内分化,吵扰不休,再难扰及相台。工部尚书黄渊亦严责了李方亮,尚书台六官齐力分担宰相政务,朝中的老班底非但未乱,反有拧成一股的劲头儿。

    或许正因如此,阎廷尉才明白了自己在朝中根基微薄,只能鼓动李方亮、周镇之流,终将难以成事,难以实现政治抱负,故而在朝中偃旗息鼓,转而把目光放在了地方。

    他在给同乡的信中称:“陈相从龙于微时,纵然迂腐严苛,仍为圣信重。韩尚书乃皇后谋士,通熟兵家诡道,曾辅佐帝后于危难之时,亦为帝后信重。我能言善辩,激进果敢,不为相台所喜,亦不融于夏官,圣留用我,乃制衡之道也。而今,朝中文武半数出身寒门,科举兴学以来,寒门子弟众多,新贵集团日益壮大,有违天子制衡之道,三年五载之内,圣必将起用士子,万勿坐等,当多荐士子,早做准备,方可在风起时乘风而。”

    此人果然极富辩才,信中之言还真有理有据。

    关州刺史李恒与阎廷尉有同乡之谊,二人算是忘年交,镇阳县的案子里死的是个士子,事关春闱,案子既然有疑,他们便决定微服走一趟。

    这酒楼乃事发之地,他知道她查案时不喜人擅动现场物件,故而进屋后哪儿都不挨着,她倒好,会打趣人了。

    暮青无视身后的目光,来到窗前便拿起棍子支窗,晨光洒入屋里,街市的叫卖声传来,她探着头往街看了一眼。镇阳县就这一条街市,街面儿不宽,早市的摊贩多数蹲在街旁的铺面底下,旗面、百货、人群、驴子,挤满了街市,晨风一吹,花旗飘展,人群熙攘。

    暮青一边支窗子一边将目光收了回来,恰当此时,窗外的酒旗迎风一展,忽然扯住了她的目光!

    步惜欢走过来问道:“怎么?”

    “你瞧。”暮青的下巴往酒旗方向一抬。

    步惜欢凝神一瞧,微微蹙眉,“血?”

    “可以肯定不是油渍。”

    “若是血,能肯定与此案有关吗?”

    “有关无关,问问尸体就知。”暮青望着街市道,“据镇阳知县给刺史李恒的那封密信来看,此案八成有内情,要查不难。窗外就是街市,案发时街市、大堂里都是人,屋里还有八名学子,想查出端倪根本不难,就看这出查案的戏你想怎么唱。”

    “唱戏也是明儿的事,今日元佳节,咱们白天歇歇,夜里去街市逛逛灯会可好?”步惜欢转头笑问暮青。

    暮青无奈摇头,这人逛庙会逛瘾了。

    能怎么办?只能随他了。

    少顷,侍卫在门外禀报说,店家送早点来了。

    小二进屋时神情怯怯的,步惜欢和暮青当没瞧见,两人坐在桌前用完早点便回屋歇息了,直到入夜后二人才相携出屋,入了灯火如龙的街市。

    大驾将至,今年的灯会格外热闹,也格外短暂,二更刚过,官府便清街宵禁,步惜欢和暮青一人提着一只花灯回了酒家,在掌柜和小二的目送中楼回了屋。

    房门关了,二人一同将一对花灯摆去几架,相携入帐。

    烛火摇红,共照西窗,宛若喜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