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金顶论政(第2/2页)秋风传
沐两家的功勋并论,是很有道理的。沐英是高皇帝朱元璋最宠爱的养子,朱元璋和孝慈高太后马氏待他视如己出,他和几个年长的兄弟太子、秦王、晋王、燕王、周王的关系也是情同手足,而且因为不存在皇位继承权的争执,比这几个王爷彼此之间还要亲密无间。沐英随父皇朱元璋征战南北,在朱元璋悉心培养下,文武齐长,德才兼备,既能带兵打仗,又善于处理政事,多次跟随在大将军徐达、常遇春、汤和、冯胜等人麾下,渐渐脱颖而出,屡建战功,成长为军中高级统帅,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比几个哥哥都更有出息。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拜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当时还是永昌侯的蓝玉为征南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征南右副将军,发大军征讨云南,将云南划入大明帝国的版图。云南战毕,朱元璋下令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却命沐英留在云南,镇守滇中。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沐英镇守云南之时,当地一切事务不分巨细,均亲自过问处理;定制农桑课税,疏浚滇池水患,通盐井商旅,均民徭力役,将云南境内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朱元璋养子无数,都曾为他攻城略地,也都成为一方之守;然而像云南这样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杂居,矛盾突出,时有叛乱,镇守殊为不易,治理尤为困难,如今却一片安定繁荣。朱元璋大为满意,称赞说他所有养子当中,唯独沐英的功勋最大;此言并无偏颇。
沐英为人沉毅寡言笑,好贤礼士,勤俭仁爱,喜欢读书,深受治内军民拥戴敬仰,四方夷族归心。最初,因为孝慈高皇后驾崩,沐英感念养母的恩情,哭至呕血,据说从此落下顽疾。后来,皇太子朱标薨逝,沐英与兄长手足情深,悲恸之中,旧疾复发,撒手人寰。云南境内一片哀恸之声,“军民巷哭,远夷皆为流涕”。朱元璋闻其病故,也悲恸不已,令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与徐达一起配享太庙。
沐英四个儿子。长子沐春十六岁就跟着父亲西征吐蕃,然后从征云南,又从平江西寇,每每身先士卒,英俊勇猛,战功累累。朱元璋授他后军都督府佥事之职,群臣请试职,朱元璋却说:“儿,我家人,勿试也。”当场给予实授。沐春和其父沐英一样,善良仁慈,其所鞫录讼狱罪囚,往往宽释甚众。沐英死后,沐春便袭父爵为西平侯,同时继承父亲镇守云南的职责。此间,云南有几次小规模叛乱,沐春指挥若定,不日平叛。用兵如神,和父亲沐英毫无二致。
洪武三十年,麓川宣慰使思伦发与其属刀干孟不和;刀干孟遂赶走思伦发,起兵造反。这是几年来最大的一次民族叛乱。朱元璋拜沐春为征虏前将军,帅何福、徐凯讨伐叛军。沐春谋划缜密,旗开得胜,一路挥师追击,连克敌寨,屡屡告捷。叛贼纷纷投降,多达七万人。手下将士欲将降卒全部屠杀,沐春严令禁止。刀干孟被打得惨败,向朝廷投降,朱元璋却认为刀干孟死有余辜,拒绝了他的投降,而命沐春总滇、黔、蜀三地兵力,发起总攻。此时的沐春,年方三十六岁。
袁珙给南宫秋讲述这些功臣宿将的历史;三个人兴致高涨,争论不休。沈若寥沉默地坐在一旁,心情却烦闷抑郁到了极点;到了后来,他开始抱怨风吹得头疼。王惊看看日头已过正午,酒食也已吃尽,终于决定收住话题,下山各自回房休息。沈若寥这才松了口气。
[1]白居易《对琴酒》
[2]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明史?列传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