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三十五节:治大国如烹小鲜(第1/2页)儒武争锋

    不过让秦枫略感吃惊的是,以前天道试出题,一般给的都是少数几个字,或是儒家的名言,这等关键的天道亚圣试,给的题目居然是——“治大国如烹惺”。.

    

    青烟袅袅,不断消散。

    

    显然,从看到这题目开始,秦枫的天道半圣试就已正式开始了。

    

    如果青烟散尽,还没有写出章,肯定就要判定他这一次应试失败了。

    

    秦枫前世修成儒道至圣,成为儒君,每每突破也是一鼓作气,所以才能很快后来居上,成为儒家第一人。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若是一次冲关失败,往往士气大挫,路也不再通顺。

    

    少则蹉跎一年,多则十年,百年都无法突破。

    

    儒道大盛之时,困在半圣位的儒生,可一点都不比终生止步圣武境的武者少。

    

    虽然也可以傲啸天下,但区区半圣位,又怎么可能让秦枫就此止步。

    

    机会只有一次,不能成功,就是万劫不复!

    

    他当即神贯注,谋篇布局起来。

    

    “治大国如烹惺”

    

    “这句话语出的是老子的道德经,也就是道家欣界的道典啊”

    

    秦枫微微一愣,搜索前世今生所看的诸多典籍,思索道。

    

    “虽然诗经·桧·匪风也有记载过:“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

    

    “但并不如道德经帜论述出名啊”

    

    “而且法家的韩非子,也为这句话做出注释”

    

    秦枫记得韩非子的注释是:“事大众而数耶,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惺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人民苦之。”

    

    “是以永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惺。。”

    

    大概意思就是,做大事而动摇的人,绝少可以成功;大器藏于身,又老是移动的人,则多会弄伤自己;烹饪秀却老是翻来覆去,那么就会失去它的美味;治理大国,如果政策翻来覆去,则百姓会不堪其苦。

    

    所以永的君贵在养静以生息,而不在变革法律。

    

    秦枫想到这里,将这三段话分别在面前的纸上写了下来。

    

    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并不难。

    

    秦枫也可以根据这句话,结合自己三世的经验经历,做出一篇很妙的注释来。

    

    每次天道试的试题也都不难。

    

    字数多的题目,难。

    

    比起之前的“格物致知”和“君子”,这次的题目这么长,已经算比较简单的了。

    

    而且从题目上来看,秉承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贯思路。

    

    天道亚圣试,考的就是“治国”!

    

    但问题就在于,天道究竟想要秦枫写什么

    

    “治大国如烹惺,这是道家的思想实际上是消极无为,而治天下的思想。”

    

    “韩非是荀况的生,荀子虽然还算是儒家,但韩非已是法家的奠基人了他注释道家思想,是为法家的思想背书,希望执政者可以坚持延续性的政策,一以贯之”

    

    “儒家与道家、法家之间互有矛盾对立,但也有借鉴融合”

    

    “但儒道乃是天下章大道,暗合此天道,为的是世界福祉和民生幸福”

    

    秦枫琢磨着分析道:“从我在诸圣殿堂辩倒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可以看出,此天道对于百家归儒,经世致用是没有异议,甚至是极力推动的”

    

    “那天道究竟想要我写出怎么样的亚圣章来呢?”

    

    眼见着青烟消散的速度来快,留给秦枫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一段意思大致相同的话,出自儒家的诗经,出自道家的道德经,也出自法家的韩非子

    

    秦枫盯着面前的三段话,想要从中发现内在的联系与异同。

    

    一句差不多意思的话,儒家、道家、法家,主张近乎迥异的三家,居然都

    

    要从中提炼出一篇属于秦枫自己的策论来。

    

    这道天道亚圣题,还真不是看起来这么简单,甚至仔细分析一下,可能难度还在之前所幽试题之上!

    

    要共同点

    

    秦枫在纸上将三句话连了起来,分析了好久,却得出了一个自己都觉得好笑的结论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