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1章 辽东属谁(第1/1页)1627崛起南海

    不过这种逍遥的感觉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便有人来敲响了梅生川的房门:“大人,有密报!”

    门外的人声音不大,但恰好能让屋内的梅生川听清。躺在藤编摇椅上的梅生川猛然睁眼,起身快步走到门口将房门打开。门外是他随行人员中的一人,对外身份是文书,但实际上却是锦衣卫的探子。锦衣卫虽然很难进入后金占领下的辽东金州地区,但东江镇军民和海汉在山东征调雇佣的民夫几乎都是汉人,锦衣卫要在其中掺些沙子倒也不是太难。所以早在梅生川安排这趟行程之前,辽东地区其实就已经有锦衣卫的耳目在暗中收集各种消息了。

    而今天梅生川一行人抵达旅顺之后,自然便有人寻机去与潜伏在本地的同僚接头,以获知海汉针对梅生川的到来是否有什么特殊的布置。梅生川虽然确信海汉人不会专门为自己设下鸿门宴,但能够通过秘密渠道多了解一些相关的情报,总会有利于接下来的谈判。

    探子低声汇报道:“大人,东江镇的沈志祥数日前突然从驻地消失,目前不知所踪。此外海汉北方舰队主力也在同一时段全部离港,怀疑海汉人可能是要从海上对北边发动一波攻势。”

    梅生川眉头微微一皱,他记得刚才的宴席上,明明沙喜说过沈志祥正在前线率军作战,怎么会突然消失,这与探子的情报不符,这其中莫不是有什么内情?

    梅生川从京城来到这里,更多的是出于对东江镇老友沈世魁的信任,而非对海汉人有多放心。他知道东江镇是选择了抱海汉大腿,但也清楚东江镇高层其实仍然心向大明,至少在提供海汉情报方面并没有什么隐瞒——当然或许他们提供给朝廷的情报,也正是海汉人想通过这种特殊渠道让朝廷掌握的信息。

    梅生川敢只带几十名随从就来辽东,多少也是因为确信东江镇明军一定会在此期间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不过到了旅顺之后他还没有见到东江镇的将领,而护卫工作也全是由海汉军在负责,此时又听说沈志祥已经有数日行踪不明,不禁有些犯嘀咕,这海汉人如此安排究竟是有意还是无意?

    他倒不担心海汉会对东江镇将领突施毒手,因为按照东江镇之前传回京城的情报,海汉对于东江镇将领的军事培训也极为上心,特别是沈志祥更是得到了海汉人诸多特殊照顾,即便是东江镇不参加的军事行动,海汉人往往也会安排沈志祥随军出征,让他能够在距离战场最近的地方观战,从而吸取这些难得的战斗和指挥经验。

    海汉人想培养沈志祥,梅生川倒是能理解他们的想法,毕竟像沈志祥这样在北方土生土长,了解辽东风土人情、地理状况,又懂得带兵打仗的人才,出身南方的海汉军里肯定是极为罕见的。而沈志祥又一直表现出了亲近海汉的态度,对方自然会认为他是可以为己所用的人,多下些本钱去培养他也是情理中的事。

    但梅生川也不敢就此妄下论断,既然沙喜说了过几日便可见到东江镇将领,想必对方也没有必要在这种事情上打马虎眼,只能再等等看情况是否有新的变化。而锦衣卫探子所传回的其他消息,就没有太大的情报价值了,其中不少都是海汉人已经主动向他通报过的内容了。比如东江镇的家属被安置在距离旅顺堡三十里之外的一处地方,目前该地区已经有超过三千民众定居下来。又比如海汉军的主力几乎都集中在金州地峡一线,而后方的旅顺堡仅仅只驻扎了不到千人的陆军和海军。

    海汉人告知梅生川这些军事情报的时候,似乎丝毫不担心他将消息传递出去,引来明军攻打此地。而梅生川认为这大概是因为海汉对己方的防御能力有着非常坚定的自信,毕竟港口就停泊着那么多艘火炮战舰,岸上还有数个炮台,而这旅顺堡的防御也不差,他来时注意到堡垒外围被改造为了一种不规则的城墙轮廓。梅生川不知道这种防御工事叫做棱堡,但他凭直觉也能感觉到这种新式堡垒的防御能力应该会很强——毕竟炮台数量比起旧式的旅顺堡明显增加了好几倍,这要是有人尝试攻打旅顺堡,所付出的伤亡代价肯定会相当可观。

    梅生川遣退手下,关上房门又消化了一下刚才所获知的这些情报信息,感觉自己所能采取的措施真是几近于无,毕竟身边就这么几十号人能用,其中一大半还被安排到了旅顺堡外驻扎,调遣起来极为不便。梅生川决定要找机会去看看东江镇的驻地,说不定那边还有不少心向大明的人,能够为己所用。

    翌日一早,沙喜便安排了梅生川去检阅本地驻军。这个流程本来应该是放在昨天进行,不过梅生川昨天到的时候就天色不早,所以才将检阅安排在了第二天。

    梅生川检阅明军倒是早就习以为常,但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检阅外军部队,也不禁有些好奇海汉军能有怎样的表现。而海汉的这套阅兵式基本都是借鉴后世的做法,弄一帮鼓号手吹吹打打,然后由沙喜陪同梅生川一起,徒步检阅陆海两军的队列。

    梅生川对于海汉军的队列和武器倒是没有太特殊的感受,毕竟这些东西明军也都能拿出来,顶多就是武器性能差一截而已,而队列只要稍稍认真训练数日,还怕站得不够整齐吗?真正让梅生川感到有所震动的,是这些海汉军人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气势,那是在沙场上奋勇厮杀若干次之后才能逐渐拥有的杀气,是不断在战斗中取得胜利才会拥有的信心。虽然受阅部队不过就是陆海两军各一个连而已,但这种上过战场的部队在检阅中表现出的无形气场给梅生川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两个连队早年都参加过我国剿灭南海海盗十八芝的战斗行动,近几年又陆续在福建、台湾、浙江参加过不少行动,算是实打实从战场上锤炼出来的部队。”沙喜很是殷勤地向梅生川介绍受阅部队的情况,也不知道他是有意炫耀,还是借此震慑对方。

    沙喜说这几个地方,除了台湾岛不算是大明的正式领土之外,关于在福建和浙江进行的战事,兵部都是有地方呈送上来的战报。对于沙喜没有详细提及的几次军事行动,梅生川却是有大致的印象。海汉通过这些军事行动从大明掳走了不少岛屿。福建是对海汉人的作为听之任之,沆瀣一气。而浙江方面虽然有所行动,但最终付出的代价却是更大,不但几名高官神秘失踪,后来还弄出一起纵火案,让海汉人找到借口兵发杭州,在钱塘江畔签署了所谓的停战协议,变相开放了海汉在浙江的通商权限。

    当时朝堂上对浙江官府的处理方式有极大的争议,不少人认为那个停战协议是有卖国之嫌。但也有一些官员认为浙江官府能够尽快平息战事就是大功一件,毕竟所有人都很清楚,大明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再开辟一处新的战场,更何况对手是在南方未尝一败的海汉军。

    福广两省的官员,与海汉有着诸多利益纠葛,自然在朝堂上也是站在浙江一边的主和一派,最终崇祯皇帝也不敢冒险把这已经了结的事情再重新闹大,只能默认了浙江官府的做法。而浙江布政使王畿,都指挥使刘峰,杭州知府何冠之等人,事后都接到了宫中发出来的密旨训诫,要求他们不得再对海汉人给予其他特殊优待,更不能纵容其在大明境内大量并购地产田产,招募移民。

    当然了,这些要求能够实现多少,就不是崇祯皇帝说了算了。天高皇帝远,这距离京城千里之外的地方,又哪能事事都遵照宫中那位只能通过奏折治国的皇帝陛下的想法。海汉这两年在浙江的跨国贸易做得风生水起,越来越多的浙江民众也通过这些贸易渠道,或直接或间接地开始与海汉有了利益瓜葛。

    也正是因为南方的局势逐渐太平了,海汉才能有余力将兵力抽调到北方来,开始打上了辽东半岛的主意。梅生川虽然不是太清楚这其间的细节,但他倒是不难从自己掌握的信息推导出前因后果。

    “贵国军队一看便是惯于沙场征战,也只有常胜军才会拥有这等气势!”梅生川发自内心地称赞了两句,多少还有点嫉妒海汉有如此强军。

    沙喜心道你也算识货之人,当下参观完队列之后,又安排了海汉军引以为傲的射击训练,让大明的兵部侍郎大人开开眼。

    梅生川来辽东之前,也和很多人一样,认为关于海汉军战斗力的描述有诸多夸张的成分,特别是各地送回的情报都称海汉军的火枪火炮性能无敌,梅生川一直没把这事完全当真。大明也有不少能工巧匠,造火枪也不是一年两年,而且兵部研究过海汉外销的步枪,认为虽然其性能不错,但制造工艺极为复杂,其成本并不适合大量制造列装部队。如果两军对垒,大明军队也可以凭借兵力优势抹平武器性能方面的差距。

    但此时由海汉军展示的武器显然与他所见过那些海汉外销的枪支有着较大的差别,甚至可以说根本就不是同样的东西。海汉军所装备的步枪不但可以连续射击数发,其弹药装填、射程、精准度、杀伤力,性能几乎是全方位优于梅生川所知的一切火枪类武器。

    最后当狙击手出来表演了在百丈之外准确命中脑袋大小的瓦罐时,梅生川很是艰难地咽下了一口唾沫。虽然沙喜没有对此详细解说,但梅生川能看出这远不是这种可怕步枪的射击极限。而这种武器一旦投放到战场上,其左右战局的能力可不是一般的单兵能比了,只要干掉敌军几名指挥作战的军官将领,对方自然会军阵大乱,不战而胜。

    而炮兵的表现也没有让观众失望,梅生川对于后膛填装的火炮很感兴趣,但却完全听不懂沙喜的讲解。他有心要去近处摸一摸这种犀利的武器,看看究竟是有什么门道,但沙喜仿佛看透了他的心思,故意没有安排这样的参观内容。梅生川虽然好奇心爆棚,但也只能忍耐下来。

    他想起昨天由探子送回的情报中,却根本就没有提及到这些厉害的武器,不问可知锦衣卫的人根本就没能混进海汉军的驻地,对于这些制式武器的存在竟然毫不知情。这虽然算不上失职,但起码也是办事不力了。要是两军对垒,对海汉严重缺乏了解的明军肯定会因此而吃大亏。

    而之前东江镇送回的情报中,曾提及过海汉军可以以步破骑,仅凭步兵就能对付兵力胜过己方的后金骑兵,当时梅生川对于这样的情报还有些嗤之以鼻,认为东江镇大概是有意在夸大事实,替海汉军吹嘘而已。但此时看过海汉军的武器性能展示之后,他突然意识到东江镇送来的情报并非妄言,而是真有这样的可能。若非如此,后金又怎会甘心让出了金州南部的这处良港,给海汉人作了进入辽东的踏板。

    海汉军展示出来的实力越是强大,梅生川就越是觉得大明要从其手里夺回辽东的机会渺茫。如果按照战斗力来推算,海汉能够击退驻扎在金州的数千后金兵,并且牢牢地守住了夺下来的这片地区,那么大明需要多少军队才能达成这样的目标?

    梅生川在心中默默计算了一下,认为至少需要向辽东地区投送两万以上的明军部队,才有可能实现同样的目标。但问题就在于大明目前在渤海湾地区根本就不具备这样的海上投送能力,否则当初也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东江镇的部队被后金军逐出辽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