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廉价劳动力(第1/1页)1627崛起南海

    对于军方而言,虽然对原大明统治区内的地主阶级谈不上什么好感,但还是希望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对外扩张的军事行动上,而非对统治内的血腥镇压。能够多几个月的缓冲期,民政和其他部门便有更多时间去用其他的办法来协调处理土地关系方面的利益冲突,民间对于海汉土地政策也能有更多的了解,不至于因此而直接进入到对立状态。

    还有一件令军方感到开心的事情,就是执委会批准了军方提交的关于在琼北海岸线修筑新军港的议案。

    在占领了琼北地区之后,海汉海军的防区也随之扩大,琼州海峡将会成为海军新的重防御区域,而琼北海岸线上目前并没有专门的军用补给港,在琼州海峡执行任务的舰队只能临时征用了府城外的水师营寨。但水师的船吨位普遍偏,停靠的泊位并不适合海汉舰队的大船,像“威严级”这样的主力大舰,根本就没办法驶入水寨泊位,只能停在南渡江里,靠船和跳板在江面上搭出一条通往陆地的道路。而海汉舰队要长期在琼州海峡保持巡航密度,就必须在当地有一处适用的专用港口才行。

    琼州府城附近并不缺乏适合兴建港口的区域,事实上自古以来这里就是琼州岛海上贸易的主要集散地。北宋时期在南渡江入海口处,便已经形成了最早的一处港口白沙津,又名神应港。明万历《琼州府志》中记载有“旧名白沙津,宋元帅王光祖曾开,未就。淳祐戊申忽飓风作,自冲成港,人以为神应,故名。”

    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补给站,白沙津成为了当时琼州岛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和货物集散地,同时也是历代王朝驻扎水军的海防要塞。

    但随着白沙津贸易的兴盛,这里的航道开始因为泥沙淤积而逐渐变浅,大型船舶无法驶入航道,往往只能停泊在白沙口之外,等到涨潮的时候才能驶入码头。到了宋末元初,贸易中心便逐步迁移到水文状况更好的海田附近。

    这个地方便是后世的海甸,在宋开宝五年,即公元97年时,就因其南渡江入海口的位置被称为“海口浦”,史书记载“迁津建浦,自浦渡海称‘海口港’。”海口这个地名,也正是由此时得名。

    不过海军所看上的地方并不在南渡江入海口这边,考虑到军事用途的特殊性,军方不希望战船与民船码头并在一起,至少也得像胜利港那样有一定的区隔。军方在反复考察了琼州府城附近的海岸地形之后,选定的军港地是后世的秀英港地区。这边的海岸条件和水文状况都更适合兴建大型港口,并且没有大江入海口处常见的泥沙淤积航道这类的隐患存在。

    当然要修建一处专用的军港,其费用也并不是数目,而且施工技术人员的安排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不是考虑到在琼北设立军港的必要性,估计执委会其实是有心把这个大的基建项目推到下一年去——石碌项目和安南的几处港口目前都还处于施工阶段,现在再开任何一处大型工地对建设部来都是极大的压力。

    而对于执委会来,这些善后的麻烦事其实都算是甜蜜的烦恼,毕竟琼北那片广袤的地域终于被纳入到海汉的掌控之中,海汉政权拥有了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一块领地,为此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值得的。

    接踵而来的好消息还不止平定琼北这一件事。11月5日,昌化工程指挥部给大本营发回电文,昌化至石碌的陆上通道已经全线贯通,轨道铺设进度也已经完成七成,有望在明年一月实现全线通车。届时石碌铁矿出产的矿石,将通过三十多公里长的铁路轨道,从深山老林运往海边。

    而这个项目也并不是随着轨道线的完成就宣告结束,事实上轨道完工只是完成了整体工程的三分之一而已,在这条轨道线的两端,昌化和石碌还要分别兴建煤铁复合产业基地和大型露天铁矿。而这两处的工程量也同样相当巨大,并不会比修这条轨道轻松多少。

    昌化港的规模也已经从一年前的鱼港,迅速扩张为可以同时停靠十艘以上400吨级货船的中型货运码头,而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接收从黑土港送来的大量燃煤,并且从这里运出今后本地所炼制的钢铁。

    不过作为本地的行政主官,乔志亚却实在没有多少兴奋的情绪。他刚拿到民政和司法部门呈交上来的报告,内容是昌化石碌项目开工以来的人员伤亡统计。在过去十五个月的施工期中,本地劳改营服役人员的死亡人数为八百二十七人,伤四百四十人。而此处的伤情只统计直接影响到劳动能力的伤势,绝大部分伤员都是致残程度,至于一般的轻伤根本就没有被记入到这个统计当中。不过苦役的折损率也还算凑合,并没有超过执委会规定的警戒线,苦役营里也没有因此而发生类似暴动性质的事件。

    除了这些廉价劳动力之外,在本地雇佣的劳动人员中也有二十八人身亡,伤者九人。归化民有十七人因公殉职,十一人因伤落下残疾。而这个伤亡率也是创下了海汉工程史到目前为止的单项工程人员伤亡数量最高纪录。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被陆续派来这里执行任务的各个部门的穿越者倒是没有发生什么意外状况,每个人都在完成了自己工作之后安然离开了这里。虽然中途倒是也在工地上病倒过一些人,不过好在救治及时,并没有造成大碍。

    但乔志亚也知道自己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悲天悯人,他在上面签署了个人意见,然后取出自己的印章,在报告最后一页盖了章,交给旁边的侍从。侍从将文件装进一个牛皮纸信封,心翼翼地在上面盖上了蜡封。这份报告将在明天随前往胜利港的定期航班送去执委会,最迟三四天,执委会常务会议上就应该会对增派苦役营人员到昌化地区服劳役的提案进行讨论。

    至于报告当中的人员折损数据,乔志亚估计并不会有人在这上面投入过多关注。毕竟这次攻略琼北,“海盗”和民团都是收益颇丰,收押了不少人口。虽然“海盗”掳走的人口并不方便再在琼州岛上出现,但这些被送去黑土港挖煤的战俘,完全可以将当地的苦役换出来,送到琼州岛这边来服劳役。而琼州岛上,或者按执委会内部文件约定俗成的叫法海南岛,目前被纳入到苦役营编制的囚犯人数仍然达六千人左右,也算是一支不的廉价劳动力大军了。

    不过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都将被送到地处琼西内陆的石碌铁矿劳作,至于能有多少人好手好脚地离开那地方,那就没人打包票了。执委会在乎的只有铁矿的投产时间,在此过程中会消耗多少囚犯的性命,那并不是会被列入首要考虑条件当中的事情。相比成百上千吨钢铁的价值,这些廉价劳动力的确是没人在意的消耗品。

    在向葡萄牙人提出贩运奴隶的建议之后,精明的葡萄牙商人已经开始向海汉控制区运送奴隶。不过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他们在东南亚的海岛上捕获的土人,只有极少数是海汉人希望获得的非洲黑奴。

    这些东南亚土人不但身材瘦,体力有限,而且极为懒惰,毕竟在他们生活的环境中,就算不种植粮食,也有取之不尽的各种野果可以食用,只要肯张嘴就饿不死。而这样的环境也造就他们好吃懒做的生活习性,即便海汉人祭出了各种惩罚手段,但对这些天性懒散的东南亚土人也并没有收到太好的效果。

    当然乔志亚这个地位的海汉高官并不会因为这些奴隶的懒惰而发愁,愁的是直接管理这些外籍奴隶的苦役营工头,如果分配给他们的工程任务不能按时完成,那么工头也会遭受到相应的惩罚——例如减少食物供给、取消各种特殊待遇,最严重甚至会被削掉工头职位,重新沦为人下人的奴隶。

    “都他妈给老子站起来!”随着一声清脆的鞭响,几名肤色黝黑的瘦奴隶一脸惊恐地从地面上爬起来,拼命拉动一辆装满圆木的平板大车。然而大概是力气不够,虽然几个人也在使劲,车子还是纹丝不动。

    “用力啊!喂猪都比喂你们有用!”工头毫不留情地叫骂着,手中的皮鞭不停在空中舞动,让附近的奴隶都被吓得战战兢兢。

    骂骂咧咧的工头又从旁边提了两个奴隶加入进来,才终于推动了这辆车重的大车。工头走到路边,提起装泉水的竹筒使劲灌了几口下去,才觉得心头的躁气总算是消了一。

    不过没等他缓过劲来,便有人叫道:“李毛仔!”

    “在!”工头一边应声,一边扔下竹筒快步向发声处跑去:“我在这儿!”

    这个叫李毛仔的工头,就是当初在广东引来匪首廖大鼻攻打李家庄的那个叛徒。他在李家庄外侥幸逃得一命,但还是被海汉民团俘获,送到三亚之后自然就被投进了苦役营里当苦力。不过这家伙也算坚韧,居然硬生生地在苦役营里挺了一年多,然后因为营中“以老带新”的结构安排,他便升任做了某间牢房的头目,又过了半年因其表现良好,被提拔为工头,然后就被送到昌化,加入到筑路大军中来。

    当然此工头非彼工头,李毛仔干的活跟归化民工头可不太一样。他不但要监督劳工的施工进度,而且还得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他指挥的组未能在当天完成任务,那么等待他的不仅有上司的斥责,更可能会有与之对应的待遇降低措施。

    李毛仔现在好歹已经住进了八人一间的宿舍,享受着定时定定量的饭食供应,待遇远比那些三四十人挤一间茅棚,每顿一碗稀粥的,干不完活还会被罚扣食物的奴隶好多了。他可不想再回到第一年进苦役营时的生活状态,所以尽管每天都有繁重的劳动任务,他还是会拼尽全力监督这些苦役去完成。

    不过近期送来的这批奴隶让他很是不满,这帮海岛猴子一个个都懒得惊人,皮鞭不打到身上,他们就是不会动,别比汉人,就算是比一海相隔的安南人,劳动能力也是相差甚远。而且这些猴子奴隶体力极差,往往两三个人才能得上一个汉人干的活,脑子也相当不好使,简单的操作过程就得教上好半天才能学会。带了这帮人之后,李毛仔最近这个月已经有7天的工作任务没有能够按时完成了。这意味着他下个月会为此付出严重的代价——至少有七天时间没办法再享受到稳定的食物供应了。

    为了这事,李毛仔也找过苦役营的干部,然而归化民出身的干部对此也并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于是李毛仔只能自己寻求解决办法——比如用更为严厉的体罚来逼迫这些猴子奴隶劳动,榨干他们身上的每一丝气力。

    这么做之后的确倒是提高了劳动效率,但代价也是很明显的,李毛仔手底下的苦役在半个月之内就死了七个人。尽管这些人并不是他活活打死的,有的甚至可能是因为从近赤道地区渡海来到这里之后水土不服引起的疾病,又或是劳动强度过大造成的体力透支等等原因,但干部们统计苦役伤亡数字的时候,这个账毫无疑问要算在他李毛仔的头上了。

    而此时将李毛仔叫过去问话的干部,也正是在过问这件事:“听你手下的人昨天晚上又死了两个,是什么情况?”

    李毛仔叫苦不迭道:“这……这真不是我的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