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0章(第1/1页)1627崛起南海

    第2440章

    福山县本地用工需求极大,劳动力数量也充足,但因为不可控的因素实在太多,陈一鑫也不敢全面启用这些难民劳力,只能从挑选一些老实听话,携家带口的人员充作劳力。这样一来,对难民的使用效率自然也就高不到哪里去。

    当然陈一鑫也想了很多办法来解决这间的矛盾,比如将表现良好的人员就地安置,提拔其的一些人在难民充当工头,以提升劳动效率。但这些措施对于安置近期大量涌入福山县的难民来说,仍不免显得有些杯水车薪。

    当然了,真正能够化解这个困境的办法也不是没有,那就是解决难民对外输送的运力问题。只要能以足够快的速度将福山县的难民送走,本地就不会存在收容能力不足的问题了。而这些难民去到海汉治下的新殖民地之后,完全陌生的环境和生存压力会使得他们对海汉官府的依赖度更高,届时管控和指挥这些民众就会较现在容易得多。

    这个道理陈一鑫当然明白,但他只是镇守地方的将领,无权协调其他地方的运力来解决本地的问题,只能寄希望于执委会意识到福山县所面临的困境,拿出一些更有力的手段,向福山县提供更多的稳定运力。而陶东来的到来,正好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走吧,去看看下一个地方。”陶东来确认了这处难民营的状况后,也没打算在这里多做停留,便主动要求前往下一个地点。

    陶东来已经看得很明白,这种营地的条件只能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即便如此简陋的设施,建设速度也还是跟不上难民的增长,的确需要通过提供更多的海上运力解决福山县的难民收容问题。不过当下他没有急于对陈一鑫表态,因为他对于本地的情况还了解不多,还得再转一转看一看才行。

    陈一鑫带陶东来去参观的第二处难民营距离马家庄已经非常近,而这个难民营是在前几年就已建成投入使用的设施,陆续经过数次翻修,生活条件就要比先前看过那处纯属赶工完成的营地好多了。

    这里的住处不再是简陋的地窝棚,而是比较典型的北方农村茅草顶泥坯墙房子,防寒保暖的效果可要比地窝棚好多了。陶东来随陈一鑫走进一间屋子,里边虽然陈设简陋,但起码每个人都有一张两尺多宽的床板用来睡觉,甚至还有被褥,这比先前那处营地里难民们只能睡在稻草上强多了。

    不过由于近期难民太多,这里的居住密度也并不比地窝棚难民营好上多少,一间原本容纳十人居住的屋子,现在得塞进多一倍的人,不免还是会显得拥挤不堪。

    “住这里的难民有什么特殊条件吗?”陶东来一边参观一边对陈一鑫问道。

    陈一鑫应道:“那倒没有,现在都是送走前一批就迁入下一批,能被分配到哪个难民营纯属运气了。”

    陶东来继续问道:“那要是有富人在这个时候进入福山县,不想住进难民营,而是希望享受到更好的待遇,你们怎么处理?”

    “很简单,先交五百两银子作为保证金,然后会有专门负责这事的民政干事跟他们商议具体的费用和安置措施。”陈一鑫解释道:“驻军部队目前都在福山县内外各处驻扎,所以我们在芝罘岛上还有大片的空置营房,正好可以用来安置一些财力有限但又不想沦为难民的人员。这些人有家产,也懂规矩,而且惜命,一般来说会更容易管理一些。”

    “那如果对住军营还是不满意呢?”陶东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陈一鑫笑了笑道:“不满意那就加钱,只要出得起价钱,我甚至可以安排他搭船去江浙避难。到了那边要什么有什么,就不用再抱怨条件差了。”

    陶东来也笑道:“这倒也是个办法搭船去江浙避一段时间,可能比在这里耗着还更省钱一些。”

    “的确有这样做的人,但数量不多,一般都是在南方有亲戚熟人可以投靠才会选这条路。而且光有这打算不行,也得有钱付款,我们才能安排。”陈一鑫的语气平静如常,显然是已经处理过不少这样的情况。

    真正家大业大的人,不会急于在当下这个时候离开山东,毕竟他们的根基都在这里,绝不可能说走就走。如果真的形势恶化,连海汉人也无法继续保证这个地区的安全,到时候再走不迟。反正只要出得起银子,海汉肯定也有办法安排他们撤离这里。

    陶东来不会认为陈一鑫的处理方式过于市侩,毕竟福山县要接收这么大数量的难民,开支必然非常巨大,想办法创造一些营收也很合理。虽然移民行动在财政上已经得到了国库的支持,但如果这个过程完全无利可图,恐怕各个相关机构的积极性都会差了很多。陈一鑫故意留出一些口子,让有钱人出血来获得特殊待遇,也算是一个同时解决双方需求的权宜之计。

    这处难民营的外围便有完整的木栅栏围墙将里面的世界区隔开来,虽然翻墙出去也不是做不到,但海汉对从难民营出逃者的处罚极为严厉,寻常也不会有人敢于造次。话说回来,这难民营就算条件再差,终究有吃有住,不用担心安全问题,但若是离开这里,那就必须得自行解决生存问题了。

    看完这两处难民营之后,陶东来也算对本地的难民安置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以福山县的条件,能够负担起如此之多的难民在本地暂住和转已经极为不易,也很难提供出更好的安置环境了。不管是物资供应、人员管控,还是转运安排,陈一鑫的确面临着很多的难处,能够维持着当下这种还算平稳的局面,也算是他管理统筹能力的综合提现了。

    他们从难民营出来时,马东强已经候在外边,看到自家女婿陪同一名年男子缓步而行,周围还有不少人高马大的护卫人员,便知这应该就是女婿所说的大人物了,当下赶紧主动上前参见。

    “草民马东强,见过陶大人!”马东强事前就得了陈一鑫的指点,倒也没有弄出太大的声势,而是走到近处才出声致礼。

    若是寻常的地主,陶东来大概点个头就过去了,不过面前这位是陈一鑫的老丈人,而且为海汉在福山县实现统治出力颇多,他自然也是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当下连忙伸手相扶,口应道:“马员外客气了,都是自己人,不必见外!”

    两人客气几句,马东强便前面带路,引陶东来去家就座。对于陶东来的身份,马东强也只知道个大概,因为他不太理解海汉执委会的职能和陶东来在海汉高层的威望。不过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位陶大人的地位要比自己女婿更高,女婿虽然在登州和金州两地拥有生杀大权,但仍得听命于这位陶大人。这样的大人物突然来了福山县,那自然是要使出浑身解数将其伺候好才行。

    不过女婿已经特地叮嘱,这位陶大人行程要对外保密,不要在公众场合太张扬,所以马东强也没敢在马家庄大张旗鼓地准备欢迎仪式,甚至都没有带着家人们一起出迎,以免犯了贵人的忌讳。但从陶东来的反应来看,马东强觉得这位大人倒是还算平易近人,说话也没什么居高临下的架子,当下就没那么紧张了。

    马家发迹之后,马家庄又进行了多次改扩建,如今名义上是庄子,但实际上已经是一个规模颇大的城镇,平时颇为繁荣。不过最近这数月因为山东大乱,大量难民涌入登州,整个福山县都在执行严格的军事管制,市面上也已看不到人来人往的景象。

    陶东来边走边看,对马东强道:“看样子本地的商铺受战事影响很大啊,十家有家都关门歇业了。”

    马东强应道:“的确如此,本县与济南府之间的商路因为战事而完全断绝,如今难民大量涌入登州,不免就有恶人趁乱生事,福山县之外杀人劫掠多不胜数,寻常的行商担心风险,也不敢自行带着钱货往这边走,所以本地的市集也大受影响,有些商家就干脆关了铺面暂时歇业。不过也有些心思灵活的商人,干脆便把店面改成了客栈,提供给那些不愿进难民营的人暂住,收入倒也不比做买卖差多少。”

    陶东来道:“我听说马员外在本地拥有许多房产,近期也接收了不少外来人士,想必也趁此机会赚了不少?”

    马东强脸色微变,偷瞄陈一鑫却见他面色如常,这才稍稍安定了一些,心知应该不是要找自己的麻烦,当下连忙应道:“回陶大人,草民拿出自家房产安置难民,只是想着多接收一些来福山县避难的人士,可不是冲着钱去的。向他们收取费用,也只是为了冲抵开支而已,并无欺行霸市,强买强卖之举。”

    马东强的解释自然是掩饰的成分居多,不过陈一鑫知道陶东来不会对这种小事情上纲上线,所以并不打算替自己老丈人帮腔。果然陶东来闻言只是笑笑道:“马员外不用紧张,我就随便问问,没有别的意思。”

    陶东来所知的消息是先前由郝万清提供的,当面过问此事,也是要看这马东强是否会坦言相告,以此来作为判断其是否可靠的参考。如果马东强矢口否认,那印象自然是要大打折扣了。不过当下马东强倒也很准确地判断了形势,只是向陶东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并无坏心,倒也没否认这样的做法,算是勉强过了关。

    进了马宅之后,马东强这才唤出家人,与陶东来见礼,陈一鑫的妻儿也在其。陶东来倒也是有备而来,从身上摸出一个小小的绸布口袋,递给陈一鑫道:“这给孩子的见面礼,看看孩子喜不喜欢。”

    陈一鑫接过来打开口袋往手上一倒,原来里边装的是黄金打造的长命锁项链,外形小巧却分量十足。陈一鑫连忙唤过妻儿,一同谢过陶东来的礼物。

    陶东来道:“其实我也是临出发的时候才想起来,但在三亚订制已经来不及了,就托了石迪在宁波找匠人制作,路过舟山的时候就顺便带走。”

    陈一鑫忙道:“陶总有心了!”

    陶东来继续说道:“孩子再过两年就得考虑读书上学了吧?要是打算送回三亚念书,那你就直接找宁崎联系,回头我跟他打声招呼,让他把一应事务都安排妥当。”

    大部分穿越者目前都仍在壮年,但考虑到长期发展,对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也已经被很多人列入了日程。毕竟他们在这个世界打拼的成果,大部分都会交给自己的子女继承,如果因为受教育程度不够而导致无法继承穿越者的衣钵,那无疑将是极大的损失。所以大部分穿越者在儿女成长到学龄时期,便会设法让其在三亚入学,就读于专门为穿越者子女所设立的私人学校。

    这种学校所教授的内容自然与外面的书院和职业学院大不一样,这些“穿二代”不但要接受通识教育,学习各种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且他们还会慢慢接触到有关父辈的秘密,以及维持这个国家运转的机制,为今后的权力过度打下基础。

    这些知识不太可能由某一个穿越者单独完成授课,所以也只能在三亚的专属学校才能得到传授。像陈一鑫这样的驻外将领,如果不将孩子送回三亚而是自己自行教育,那长大之后跟海汉社会脱节的可能性就会非常大,长远来看,其个人及家族的发展都会因此而受到不小的影响,与其他同样身份但受过专门教育的“穿二代”相比,在童年时期就将会被拉开巨大的差距。

    当然这样的制度也还有一个特殊的效果,海汉的武官员们将孩子送回三亚就读,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也是相当于派到京城的质子,可以大大减少海外领地出现分裂的可能性。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