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三面夹击(上)(第2/2页)小人物的英杰传

运交通的枢纽之地,自然也就成为了兵家所必争之地。

    当然,熟悉汉代地理的人都知道,虽然柴桑有九江的别名,但头顶上却还有一个远在数百里之外的九江郡。难道那里也有所谓的九水入江?

    其实以江南河网密布,大小湖河无数的地理条件。想要达成这一目的并不太难,但若论这九江郡之名的来源。却的确是源于刘歆所言的那“湖汉九水入彭蠡泽也”的说法。

    这九江郡明明与彭蠡泽相隔数百里之遥,就算是开车跑高速也是需要数个小时,为什么其九江之名还能来源于彭蠡泽呢?

    其实这就要往上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了。

    郡这个词出现的很早,只不过在西周的时候,郡还是个很小的行政单位,按照周朝的制度。一个县里面可以有四个郡,可想而知这郡能有多大。而真正让郡逐渐成为汉代时期地位的,则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

    当年晋国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便在地方上设立了一些不可以世袭的地方管理机构,而每一个机构所管理的地方便是一郡。因为这种方法的确很有效地增强了中央集权。于是天下诸侯纷纷效仿,比如楚国便以彭蠡泽和湖汉九水为核心,设立了名为九江的郡。

    这便应该是九江之名的来由。

    不过当时楚国所设立的九江郡大啊,简直是大到不可想象——包含了如今汉末庐江郡、九江郡和豫章郡几乎全部的地域,放在今天,估计可以作为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存在了。

    而到了秦朝的时候,天下初定便重新厘定土地,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究竟有哪些郡是那最初的三十六里面的一个这种专业问题不是我们去考究的,我们只要知道按照当时的划分,以长江划界,将彭蠡泽一分为二,北面归属九江郡,而南面则是新增的庐江郡的范围,这柴桑所在因为在长江南岸故而便属于庐江郡境内。就算如此划分,但总的来说九江之名还算靠谱。

    但是需要知晓的是,在古代社会,因为信息传递不便的缘故,你所建立的行政单位辖下面积越大,不稳定因素也就越容易出现,不论是行政命令还是救灾平叛都会出现长短不一的延迟。

    于是到了汉代,原本的九江郡被一分为……三,不但庐江郡从江南跑到了江北,将原本的九江郡给挤到了西边,而且北面还多了一个小小的六安郡,而江南之地则被划给了豫章郡。

    嗯,可以说如今东汉末期的郡县格局基本上就是在西汉时期形成的。

    至于那豫章郡为什么依然画得那么大,显然因为那里地广人稀,实在是不适合密集的行政区划,就好像新中国的新疆**等大号省级行政单位便是相似的道理,而等到后来这里得到了更多的开发后,东吴政权自然将这里又进一步划分为了豫章、庐陵、铜川、鄱阳四个郡。

    而正因为这一步步的演化,让九江之名距离其“出生之地”越来越远,至于后来这个名字又在什么时候回到了其初始之地,那同样不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事情。

    “公瑾,这里可是个好地方啊。”

    “的确,若是在此处编练水师,训练士卒,囤积粮草。不出五年,若是有鲸吞天下之心的霸王,可以凭借此处向北进攻江夏、南阳和九江,令敌人防不胜防。对于打算划江而治的雄主,有了这里就可以控制整个长江水道,令北人无法跨越长江天险,然后再继续蛰伏等待天下发生新的变化。就算是昏庸的人,也可以凭借这里获得一个偏安的结果吧。”

    “那么公瑾你觉得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哈哈~堂堂‘江东小霸王’竟然问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岂不是天底下最大的笑话~!”

    “哈哈哈哈,说得对,说得太多了,我刚才的确是问了一个太愚蠢的问题了!”(。。)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