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七十一章 风云起(5)(第1/1页)重生之掌控世界

    如果说普京是克格勃的一员还不算什么的话,毕竟普京也是苏联人,从这其中走出来也算是正常,但是另外一个人的出现,却绝对会让人感到惊讶,这个人就是著名的小说家,海明威。

    要说海明威的话,估计很多人都不会相信,一个是小说家,一个是间谍组织,这两则之间有什么关系?就像是现在的肖易,如果说他是被人培养出来特工的话,那么估计谁都不会相信,毕竟培养出来一个作家跟培养出来一个特工,这之间还是有差距的  。

    特工只需要强大的训练量就可以训练出来,但是作家不同,如果没有不错的灵感,那么压根就不可能会成为作家。这看起来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事实上,海明威还真的是克格勃的一员。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克格勃人员亚历山大.瓦西里耶夫获准进入苏联情报机关档案馆。结果他惊讶地发现,米国大作家、诺贝尔奖得主海明威竟然曾于1941年被招募为克格勃间谍!

    前苏联情报机关的秘密文件道:“1941年1月8日,一本《丧钟为谁鸣》被寄往莫斯科。国家.安全总局(克格勃前身)给海明威的代号为“阿尔戈”。1941年‘阿尔戈’在动身去华国前被吸收进来……在华国期间,并未与他取得联系”。

    1941年底,“中心”写信给纽约的“马克西姆”说,需要“为他(海明威)寻找出境去我们感兴趣国家的机会”。1943年1945年。海明威与苏联情报人员有过数次接触。这几次会面的目的是“考察其人,看他是否有能力为我们工作”。但“由于我们的人被紧急召回国内,与‘阿尔戈’没能保持进一步联系”。“阿尔戈”从未传递过“任何政治情报”。

    克格勃曾于1950年派人打探海明威的消息及其政治倾向。得到的回复是:“据说。他似乎支持托洛茨基分子,并在文章中抨击苏联。”海明威与克格勃的关系是否就此结束,不得而知。瓦西里耶夫的新书没有给出答案,因为笔记只记到上世纪50年代初。

    海明威的确于1941年携妻子到华国采写过战地报道。2007年3月30日,一本名叫《海明威在华国前线》的书籍由米国波托马克图书出版社正式发行,作者是彼得.莫雷拉。书籍的起由是,海明威的忠实“粉丝”莫雷拉在普林斯顿图书馆发现了一封长达6页的从未发表过的书信。写信人是海明威,收信人则是当时的米国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日期为1941年7月30日。

    海明威自己在信中声称。在他去远东之前,一位名叫“怀特”的先生叮嘱他留意华国的情况。在华国,尽管大部分时间沉浸在醉酒之中,海明威还是尽了足够的责任。和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了认真的会谈。他还曾和夫人深入前线。吃尽苦头。因此,莫雷拉认为,与其说海明威在远东是一个文学探险家,不如说他是一个为米国收集情报的间谍。

    关于海明威想做间谍的目的,米国著名的海明威研究专家卡洛斯.贝克教授在一本书中写道:海明威有着强烈的爱国jingshén,很喜欢秘密策划一些事情,指挥一些特别武装行动。1941年珍珠港事件以后,海明威住在古巴哈瓦那的一个小村子里。海明威志愿加入了米国反情报组织来扫清西班牙难民中的纳粹间谍。

    他编了个谎话找到了一份工作。告诉米国国务院的官员他在马德里也建立了一个类似的组织,接着他就着手开始招募人员来发展这个组织。从西班牙贵族到服务生。海明威都曾经在他最喜欢的一家酒吧里接触过他们。1942年,一心为祖国做点儿什么的海明威走进米国驻古巴大使馆,向大使提出了一个消灭德国潜艇的设想。海明威驾驶着自己38英尺长的渔船参加了反潜行动,协助米国海军在加勒比海巡逻搜寻德军潜水艇。带着5毫米口径冲锋枪、一些手雷和自制的炸弹,海明威开始了自己的“猎潜行动”。

    最终,海明威的间谍网和“猎潜行动”皆无功而返。一年以后,他放弃了间谍的工作,并一再表示自己没有“间谍天分”。然而2008年8月14日,米国国家档案局的一份解密文件显示,二战期间米国战略情报局(简称oss,中情局前身)的情报人员有两万多人,其中就包括大作家海明威及其儿子约翰。

    这也算是海明威的一种另类尝试了,除了海明威之外,另外一个名人就应该是萨马兰奇了。说起萨马兰奇,作为华国人,对于他应该不太陌生。他长期关心和支持华国的体育事业,为华国1979年重返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以及华国成功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作出重大帮助。他曾担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长达21年,任内成功推动奥运会商业化,让国际奥委会脱离财政危机。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他亲手颁发华国在历史上获得的第一枚奥运金牌。

    但是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萨马兰奇也是克格勃的一员。据一本在俄罗斯出版的新书揭露萨马兰奇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就是克格勃成员,而他当上国际奥委会主席也是因为克格勃操纵了选举。

    《克格勃的棋局》一书指出,书中指出萨马兰奇曾在西班牙佛朗哥政.权中担任体育部长,并被迫行纳粹礼,在正式成为克格勃成员时,时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为了更好地操纵国际奥委会,克格勃控制了选举结果,确保萨马兰奇在1980年7月在莫斯科当选为国际奥委会主席。而他们在国际奥委会的线人是维塔利斯米尔诺夫,后者自1971年以来就是国际奥委会委员,1978年到1982年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1981年到1990年任俄罗斯联邦体育部长。

    萨马兰奇成功上位后,国际奥委会成为间谍巢穴,很多针对一些世界知名运动员的秘密行动纷纷发起,其中之一就是试图毒杀苏联国际象棋大师库尔切诺伊,后者在阿姆斯特丹的一个赛事后叛逃,而另一位国际象棋世界大师卡尔波夫也是克格勃成员。

    这本书的可信度有多少很难下判断,毕竟已经是30年前发生的事情。不过书中并未提起当时普遍被认为是真正大佬的阿迪达斯老板霍斯特达斯勒,这位德国人不仅在1974年帮助阿维兰热成为国际足联主席,又tongguo萨马兰奇来控制国际奥委会。并且在1980年国际奥委会主席选举前夜,准确地告知萨马兰奇他将在第一轮以44票胜出的事实,堪称真正的“幕后操纵者”。

    萨马兰奇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21年后,于2001年7月16日在莫斯科卸任。如今的萨马兰奇已经去世。这本书的出版多少会对这位曾经对奥运会在全球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人造成一定的影响。身败名裂未可知否,但这本书却存在很多前后矛盾,解释错误的问题。

    从这些人的身上,其实也可以看的出来当时克格勃的影响力。不过,这其实也不奇怪,这也算是当时苏联的一种特殊情况吧,当时在苏联的时候,特工们的身份其实并不是那么不让人接受的。甚至还有着不错的社会地位。

    在前苏联间谍圈子的传统里,很少有人能比“探子”特工赢得更多的尊敬。在人们眼中。他们拥有国际象棋大师的智能和宇航员的坚韧……即便在今天,svr官方网站上仍将苏联时代的“探子”特工按照名字第一个字母的排序,挨个列出,视为国家英雄,接受人们瞻仰。而秘密特工斯季尔利茨渗入纳粹头子希特勒核心集团的传奇故事,更是搬上了电视荧屏,深入民心。连普京也说,斯季尔利茨的形象帮助塑造了整个一代的苏联青年。

    “十月革命”成功后,列宁要求菲利克斯.捷尔任斯基创办一个可以“用非常手段同一切反革命分子作斗争的机构”。一个半月之后,“全俄肃反委员会”成立,简称“契卡”。捷尔任斯基将其肩负的任务概括为:在全国范围内消灭和制止反革命和怠工行为,将其积极分子交由法庭处理,同时还进行前期侦查和预审。

    当人.权被秩序所侵犯时,人们开始指责“契卡”,但列宁不为所动。就像他对“契卡”的评价一样:“能够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这比什么都重要。”“契卡”诞生于布尔什维克立足未稳的特殊历史时期,直接诞生于列宁对秩序的坚持,这或许已经奠定了克格勃的历史底色。“契卡”沿着列宁划定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了下去,并迎来斯大林、亚戈达和贝利亚,而其创建者捷尔任斯基则被丢到了一边。在“大清洗”中,没有法庭,没有侦查和预审,克格勃完全沦为了个人独裁的工具。

    被列宁誉为“全党最喜爱的理论家”的尼古拉.布哈林在接受审判前写下了《致未来一代党的领导人》这封信。在信中,他写道:“当革命思想指导着‘契卡’时,它捍卫国家不受反革命分子的危害,对敌严酷是有道理的。而现在它是**的官僚机构,迎合着斯大林的狐疑心理。它对内严酷,在毁灭别人的同时也在毁灭着自己。”

    1991年8月19日,已于1954年更名为“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的这个情报帝国第一次站到了政.权的对立面,发动政变企图挽救苏联。这是一次不成功便成仁的行动,如果失败,克格勃将万劫不复,末代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十分qingchu这一点。也许他到死都在后悔,他们的“阿尔法”部队无法从克格勃接到明确指令,最终失去逮捕叶利钦的机会。如果总部在“阿尔法”的数次询问中哪怕给出一次明确指示,历史都将被改写。

    政变失败,克格勃只能愿赌服输。捷尔任斯基塑像被推倒,克格勃被迫取消了其内部的苏共组织,巴卡京开始主持改组克格勃工作。一位老克格勃闯进总部大楼,面对巴卡京喊道:“我是共.产.党.员,到死也是!”巴卡京平静地回答道:“我只关心你的业务水平,你的信仰我不关心。”

    到了选择的时候,很多人都被迫做出了改变,这其中就包括普京。政变发生后,普京辞去了在克格勃中的职位。他无奈地看着自己的国家陷于万劫不复之境,无奈地看着自己为之奋斗了6年的情报机构被大卸八块。

    虽然说克格勃成为了历史,但是如果说苏联的克格勃直接就消失的话,其实还真的不能这么说。在后世的时候,查普曼等俄罗斯间谍的被捕把现代版克格勃俄罗斯对外情报局推至风口浪尖。

    甚至。《纽约时报》认为,这次米国抓捕俄罗斯特工事件足以证明: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探子”特工网络不仅存活了下来,而且甚至可能还进一步发展壮大了,他们的任务也可以tongguo更加直接的方式完成。回顾克格勃走过的74年历史以及现在的svr,从昔日的内外安全二合一到现在的对内对外职能分离,俄罗斯间谍机构走过的是一条从权力膨胀到消解的不平常之路。

    所以说如果真的说克格勃这个庞然大物就这么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了,估计还真的不可能,其实从现在的情报部门主管的办公室放着一个克格勃的徽章就完全的可以看的出来。虽然他们认为克格勃的历史是一个光荣史,但是如果现在的俄罗斯不能够容忍这个存在的话,那么他们还真的不敢将克格勃的勋章直接的展示出来,毕竟作为官员也是有顾及的。

    也是因为有着好处,所以他们才会这么干的。事实上,事情也算是这么回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