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来了就走(第1/2页)从头一越

    第41章来了就走

    战争有时候之所以不到来,无非就是利益不够,可能会入不敷出,还有一种则是仇恨不够深。

    前者的例子纵观历史比比皆是,而后者的例子则肯定是在史书上大书特书。

    比如汉武帝刘彻对匈奴发起的几次战争,就属于后者。

    匈奴曾经围困过他的祖宗刘邦七天七夜,最后还是靠行贿冒顿单于的阏氏(相当于妻妾)吹枕边风才逃出来;刘邦死后,还是那个冒顿,给了吕后一封意淫她的国书,最后吕后回的是自己已经年老色衰了,配不上你了(大致是这个意思),然后送美女和亲。

    就单单这两件事,就被整个大汉朝廷视为奇耻大辱,然后就在国家刚刚兴盛没多久,发动了对外战争。

    从利益得失来看,刘彻发动的对匈奴的战争,其实是得不偿失的,虽然赢了战争,但付出的代价却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差一丢丢崩溃,而且为这次买账的最后还是平民百姓,可以大而化之的一战回到开国前。

    而发生在大唐宇宙的战争则是二者兼之了。

    从李蘅芜的叙述中,易晓峰知道跟他估计的一样,李世民即使得到了那种能合理配用细胞能量的方法,但还是因为过度透支自己的细胞能量,暴死了。

    他死之后作为太子的李治理所当然的登基为帝,可惜他这个皇帝在绝大多数老臣看来是得位不正的,于是有了这种先入为主,再加上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好多的老臣请辞之后,就打发家里,把大部分的人、物送往远岛。

    之后大唐朝堂就形成了一种奇观,那些曾经能决定朝堂决议,和现在能决定朝堂决议的部分官员,在大唐境内就只剩下他和他的妻妾,偌大一个府邸就只有几个老仆在伺候他们。

    这无论是千年前,还是千年后都是不敢想象的呀(:^_^)!

    自古华夏讲的就是父母在不远游,而且即使父母把自家孩子赶出去远游,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总归还是要回来的,可这种情况,一看就不准备让孩子回来了。

    至于千年后的世界,更是讲究人权,官员家里也没有老仆了……

    所以这也造成了一个很严重的后果,那就是一些看不清形势的人认为这些人要垮了,而且云烨失踪,云家和李承乾、李泰远遁远岛,这时玉山书院根本就没有能压得住场面的人了。

    于是这时候堪称恐怖的事情出现了,在大量勋贵不想管事的当口,以五姓七家为首的世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反攻整个学术界,攫取了云烨耗费了大量心血的玉山书院的所有利益。

    恰在这时,李治竟然把身在感业寺出家的李世民的充容徐惠接回了皇宫,纳为妃子(诶,关于徐惠这个人,在看唐砖的时候,尤其是看到李治造-反那段,我总觉得她应该和李治有关系,因为我记得有一段是云烨因为避嫌所以没有和徐惠独处,可这时候李治去和徐惠请安了,嗯,算是阴谋论的想法吧)。

    这简直就是岂有此理了,皇帝不要脸,做臣子还要脸呢,于是一些曾经管过事的勋贵就上朝跟李治这样不好,要改正。

    然后……

    当时被囚禁在皇宫里的李蘅芜那天就听到哭声震天,恍若整个皇宫都被一种带着血红的哀恸占据了。

    直到当天晚些时候,她才从混进皇宫的罗森口中得知,当天以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为首的“裸-官”在含元殿死谏,撑着病躯从床上爬起来的魏征以头抢地,血流如注当场身亡。

    本来这动人心魄的一幕,怎么也该让李治动容,好好反思一番的。

    可是这些上过战场的文人,总归忘了李治才当上皇帝,他需要自己的臣下是自己培养的,他都已经眼睁睁的看着魏征真的因“死谏”而死了,还有什么事是不会做的。

    于是那些李治自己培养的,后来提拔的,以及许许多多的落井下石的……官员,几乎同时喝斥魏征殿前失仪,冲撞圣驾,房杜二人以功震主,所谏之事滑天下大稽,恳请李治惩治。

    看到自己人这么“盛意拳拳”,李治顺势就给这些来死谏的人,每人赏了几十上百的廷杖,直接导致包括房杜在内的老家伙死了一大片……

    李蘅芜在跟易晓峰这件事的时候,止不住的哭,眼泪和着鼻涕泡满脸的流,什么美貌,什么仪态全都抛开了。

    李世民以父女感情把她留在皇宫歇息,却趁她不提防,用婴孩儿臂粗的精钢锁链穿了她的琵琶骨,囚禁起来。

    可李世民是她父亲,打也打不得,骂也骂不得……

    只能在绝望的思念中,等待自己的哥哥继位之后,纠正父亲的错误,把她放出去。

    可最后等到的却是这么一个结果……

    本来已经绝望的李蘅芜,这下几乎就要丧失生志了!

    她清楚的记得还的时候在皇宫虽然不受关注,可是每隔那么几天朝堂之上就有这或那的好消息传出,一切都是那么其乐融融。

    后来跟着师父环球旅行,在世界各地看到了那么多的国家,可是这些国家就没有一个能和大唐相比较的,虽然她不喜欢呆在皇宫,可是她真的为父亲带领下的大唐而感到骄傲……

    可是现在呢?

    这还是太子哥哥(李承乾)、青雀哥哥、还有师叔他们为之奋斗的大唐吗?

    在哭哭啼啼的诉中,李蘅芜又开始埋怨起易晓峰来。

    如果当时他在的话,她就不会心神失控,真气暴走,力量大增,继而扯断精钢锁链,杀出皇宫,沿着皇宫这条轴线,杀穿了长安城,造成了滔天血案。

    杀出长安城之后,李蘅芜精神恍惚了很久,加上过度透支身体的杀戮,那时她几乎就是个活死人了。

    如果不是武悄悄派往中原,潜伏在长安城及周边的人及时救下了她,那她已经死了。

    还好,她那时长生诀已经入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她被送上去往远岛的船上,听着海鸥的声音,吹着海风,她的意识终于从她慢慢复原的身体里苏醒了过来。

    然后在回忆和决然中抵达了远岛。

    远岛上的人这时候早就知道了发生在大唐的事情,一个个都在厉兵秣马!

    在最开始,远岛的作用只是为了存亡断续,防止发生意外的时候,连朝堂的人连祖宗牌位都保不住。

    可这时情况却不同……

    因为这时在远岛的人,有皇族的太子,有勋贵的继承人,还有受不了五姓七家把持学术的读书人,这已经是一个有完整利益诉求的集团了。

    尤其是李承乾受过李世民那堪称神魔的一击,他怎么也不相信,李世民会如此不明不白的暴死。

    还有云烨和云暮的突然失踪没多久,他们就在远岛逮到了中原派过来细作。

    当然更多的还是不甘心……以及父辈无辜枉死带来的刻骨仇恨,都让以李承乾为首的这个利益集团,不想蜗居在远岛这个蛮荒之地!

    所以他们要反攻中原!

    于是在李蘅芜调养的那段时间里,他们在磕磕碰碰中制定了一套还算完善的反攻作战计划。

    当来年回返岭南的季风吹拂起来之时,本该继承岭南大地的李容和本该继承云烨爵位的云寿随船回到了岭南,暗中服了留守在岭南的冯家。

    然后两兄弟分工合作,云寿以云烨继承人身份去串联岭南水师旧部,李容以岭南之主身份号召岭南蛮人。

    准备就绪之后,三股势力同时发难,在夺了岭南水师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扫除了李治在岭南的势力,而后和布置在巴蜀一带的玄甲军形成对峙之势,同时接应从一直逡巡在南海之上的远岛一众。

    本来这一切都很顺利,一切都在按着之前制定的作战计划走。

    但世事无常,一场明目张胆的刺杀改变了这一切,李承乾竟然在大军之中,众目睽睽之下的被刺杀,当场死亡。

    虽然在大军的围攻下,那几个太监在造成了大量的伤亡之后,最后还是被绞杀了,可这都改变不了李承乾已死,群龙无首的境地,而且那时候李泰还在远岛,看顾后勤,无论从时间还是距离来,都不可能在一时半会儿接替李承乾的位置。

    可就在这个时候,随军而来武竟然带来了一个“李承乾”!

    一番活见鬼的惊讶之后,众人才知道,这个“李承乾”竟然是被软禁在远岛的李明达。

    原来武经历过那次逃亡之后,就对那些持剑的太监一直有警惕,所以在回岭南之前,她就向李承乾等人建议过一定要呆在军营中,以策万全。

    可没想到最后还是被那些太监刺杀成功了。

    无奈之下,武只得使用最不想使用的计划,找人假冒李承乾。

    为了稳定军心,云寿他们并没有宣布李承乾的死讯,只是对外宣布他被刺伤了,正在医治,所以趁此只要能找到一个貌似李承乾的傀儡,肯定就能暂时稳定军心,继而等待李泰从远岛回来。

    而在了解到武之所以把李明达悄悄带上,也是因为李承乾和云暮都过,李明达有一门摄人心魄的法门,凭此她还在长安城里兴风作浪过,所以如果在战时吃紧的时候,李明达可能就会成为一只奇兵,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但没想到战争还没真正开始呢,李承乾却死了,偏偏还要用上这支“奇兵”。

    随即经过细细考量,测试了一番李明达的易容术之后,“李承乾”就这样被刺杀的伤治好了,在云寿等人的辅佐下,开始经略北上大计。

    “李承乾”复原之后,一切又走上了正轨,北上大计一开始就顺利的难以想象,被天下传颂的玄甲军竟然一触而溃,甚至让人怀疑李治是不是想诱敌深入,在中原腹地进行大决战。

    所以在谨慎之下,远岛一众稳扎稳打,在击溃玄甲军,彻底占领了巴蜀之地之后,才开始挺进中原。

    可接下来的攻势还是很顺利,就如同旅游般,以无法想象的战损,竟然就完成了对长安城的包围,在试探性的攻击了几次之后,长安城就这样被攻下来了。

    一时的懵-逼之后,在见了李治之后,经由李明达的提醒,大家才恍然,长安城里的李治竟然是假的,而真的李治早就带着精锐和绝大部分物资,以对抗远岛一众的名义化整为零的去往了陇右。

    这几乎就相当于把中原大地拱手相让了,虽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是到手的东西,不可能再还回去。

    于是在远岛的李泰,刚刚抵达长安,还没缓过气来,他就被推上了皇位,登基称帝。

    这场本来在所有人脑海中,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的战争,就这样草草结束了,那些参杂在战争中的刻骨仇恨也在战争带来的红利下,似乎烟消云散了。

    除了云家!

    有云烨这个**型唐人的前家主、丈夫、父亲,云家怎么可能放弃对云烨的找寻。

    在万般找寻无果之下,云家把目光投向了陇右。

    陇右是云烨最开始出现的地方,那里肯定有云烨的线索。

    但那里却被李治占领了,可是现在远岛一众才拿下中原地区,还没有来得及梳理李治留下的势力……

    可云寿等了这么多年,从云家的继承人,变成了云家的现任家主,现在从龙有功,完全可以这辈子躺在功劳簿上吃现成了,但他毕竟是云烨的儿子。

    云烨还在的时候,云烨跟他了很多历经千年而不朽的道理,他的很多想法,其实跟他的父亲一样,与大唐的环境是有所相悖的。

    在原著中,数遍大唐勋贵子弟,也只有云寿一个人自请去北海,学苏武牧羊养马,锻炼出了远超同辈的心智。

    现在云烨不在,他也因为外部的条件,没可能去北海锻炼自己,但在反攻中原的过程中,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对他的锻炼,完全超过了去北海牧羊养马。

    所以在同辈正在努力恢复家族荣光的时候,他想的却是怎么把云烨找到,尤其是曾祖母已经快不行了,让他想把这种想法实现的冲动愈加的迫切。

    在上表西进无果之后,云寿向李泰要了个西路大都督的杂衔,再要了一路人马,把家人留在长安,然后开拔向陇右,做了同辈人都不想做的“西路镇守”,默默的厉兵秣马。

    而这时,李蘅芜也回到了昆仑山,过起了隐居的生活,直到李明达带着杰和武找上了昆仑山。

    经过两年的厉兵秣马,云寿觉得已经到了西进时候,于是再次上表,虽然这时候还是有些人有异议,但当皇帝的毕竟是李泰,无论是卧榻之侧的李治,还是和云烨的关系,这个时候也是时候西进了。

    结果李泰刚刚下达西进的战争动员,命令还没有传给云寿,一直窝在陇右根本没有大动作的李治却先发制人了。

    被云寿大费心神搭建起来的防线,在密密麻麻,如山呼海啸般的持剑人攻击下,根本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云寿麾下的悍卒,根本没有遇到这种疯魔般的攻击!

    疯,这些持剑人齐齐红着眼睛,一边攻击,一边嘴里无意义的嘶吼着,留着涎水,根本没有任何防护的就冲入了战争。

    魔,他们的长剑,根本不像是一个人类能用出来,只要看见他们挥剑,那么必定有人已经死了。

    持剑人的这一番疾打快攻,云寿两年的厉兵秣马全部白费,最后好不容易稳定军心,收拢残部,准备决一死战……

    退了,那些持剑人就如他们来时,也山呼海啸般的退了。

    这古怪事情就发生在自己眼前,云寿在派人确定持剑人是真的退了之后,立即又冲了回去,等了许久,没有等到持剑人的反攻,更没有等到山崩地裂的陷阱。

    这整个过程就好像李治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一样。

    也是到这时,长安的命令,才到云寿的手里。

    但这时,本来要作为主力的云寿一军,都被人打残了,西进已经不可能了,而且有哪些持剑人的存在,哪怕以十倍兵力把他们主力绞杀了,可只要逃出去一个,以他们的手段,一旦做了刺客,根本没几个人能防得住。

    于是在领会过李蘅芜能力那些人把注意打到她身上来了,想让她把她的那些手段传授出来。

    这才有李明达带着人找上昆仑山。

    “对不起,师父,我把长生诀交给了不相干的人……”

    眼泪、鼻涕齐出哭哭啼啼许久,仿佛这真是一种发泄手段似的,李蘅芜的心情好上了几许,没再埋怨易晓峰,反而担心的道歉起来。

    “没事……没有三本黄金书,练了基础练法,最多也是个有把子力气的武夫罢了。”咧着嘴,易晓峰刮去李蘅芜脸颊上的泪珠,又牵起身上的白大褂揩拭了她嘴唇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