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0. 1878章:祸兮福之所倚(第2/2页)逍遥江山

候入睡。

    第二日一大早,正睡得香甜,就听得段誉的声音在门外响起,想起昨晚两人的约定,杨峥也不敢贪睡,洗漱完毕,匆匆了几口饭菜,便与高航段誉两人赶往斜塘了。

    这斜塘地名最早见于文献是南宋淳佑年间,是一块历史久远的老字号品牌。最初的斜塘集市并不大,等永乐后期,集市向斜塘河以北转移,形成集镇。宣德初年,因商业繁荣,人口增多,斜塘集镇大体以中塘江为界一分为二,俗称南斜塘和北斜塘,成了苏州城繁华之地,与其他地方商铺不同,这里的商铺市店,素讲局面,雕红刻翠,锦窗绣户。有的店铺招牌高悬,入夜家家门口起了五光十色的锦纱灯笼,把街面照得如同白昼。有的店铺摆挂商品宣传字画,张挂名人书画,附庸风雅。以此来升华店铺的品位与提高顾客的回头率。还有些茶肆、饭馆、酒店中特意安排有乐器演奏和评书为客人助兴。而一些面食店里,只要顾客一进店坐下,伙计立刻前来问顾客所需,尽合诸客呼索指挥,不致错误,这里的经营者几乎没有不懂得豪华的装饰,是反映一个店铺的实力,于是店堂设计画柱雕梁,古色古香,金碧辉煌,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迎合达官巨贾、贵妇名媛以求高雅的消费心理。在服务上进门笑脸相迎,出门头送行。这些敬客如神的作法加上高贵典雅的装饰,使众多顾客如坐春风,一见钟情,从而留连忘返、百顾不厌。

    今日杨峥算是微服私访,所以并没有穿官服,一身大雪天赏雪看景色的书生打扮,而段誉则是书童,高航身材魁梧,只好做了跟班了,今日的大雪了许多,这里本就是繁华之地,行人还是不少,而那些商家则趁着这样的天,狠狠赚上一把,所以即便是这样的天,各大商铺、酒肆也都开了门,笑迎客人来,而一些商贩,则扯着嗓子大声叫卖,喧闹的气氛,让整个斜塘古街倒也热闹非凡,杨峥看着这一个个冻得通红,缩着脖子叫喊的商家,暗暗佩服他们的勤劳,事实上古代的商贾,凡是成功者,无不奉行“诚信、耐劳、节俭、朴实,禁欲”的信条,许多商人信奉“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的“圣人之言”。休宁商人张州“以忠诚立质,长厚摄心,心礼接人,以义应事,故人乐与之游,而业日隆隆起也。”歙县商贾梅庄佘,“家素贫,弱冠行贾,诚笃不欺人,亦不疑人欺。往往信人之诳,而利返三倍。中年积著累数千金,居乡以长厚闻。”发了财的贾商,也很热衷于助修祠堂书院、输粟助赈、兴水利、筑道路、抚孤恤贫等公益和慈善事业。那个时候,没有飞机,没有汽车,没有任何快捷的通信工具,一切都只能靠两条腿,或是马车、舟船,一趟生意,短则几个月,长则半年或两三年,其中辛苦,现在的商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想象的。唐人吴融的《商人》一诗,道出了商贾们的真实生活:“百尺竿头五两斜,此生何处不为家;北抛衡岳南过雁,朝发襄阳暮看花。”那种敬业精神,很令人感动。

    三人一路走走看看看,不多时便到了沈家商铺,事实上这条街道并不如何繁华,但在苏州城之所以出名,因为一个被杀的诗人高启。

    高启住在浦镇青丘浦一带,自号青丘子。其人生富有传奇色彩。元末,高启控诉战乱,肯定张士诚的政策和治绩,但未出仕。明初,他受朱元璋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折返青丘浦,靠授徒为生。后被朱元璋借故腰斩于南京,年仅三十八岁。

    高启诗作雄健有力,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一改元末以来的缛丽诗风。高启一生在外为官仅三年,长期居于乡里,他的大量诗歌是真实描写当时农民劳动生活的,反映了人民疾苦,寄托了深沉的感慨。朱元璋在的时候,无人敢明着纪念,随着日子一长,什么恩怨情仇也都淡了,往日大逆不道的高诗人也被人记起,而这条街也被人所熟知了。随着商业的发展,街道两侧早已商铺林立,一派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