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暹罗立制(第1/1页)北美大唐
程家强来到部队上才知道,那些扛着枪的矮矬子根本就不是正牌的唐人,而是被大唐征服的日本人。他时候也听过倭人作乱的故事,而且在他的意识里,日本算是中国周边比较强大的国了,没有想到,这些矮矬子居然被唐人征服了,现在还成为了唐人的狗腿子。
他所在的部队是一个团级部队,一千多人的兵力,全团上下加起来只有四个唐人。原本团教官长担任该团的政委职务,虽然是政治工作职务,但实际上有权力越过日裔的团长,直接下令。另外则是两名大唐行政官员和一名顾问,除此之外居然只剩下他程家强一个算是地道华人了。
常斌派遣出去的队伍,基本上都是这个状态,一千多名日本兵,外加几个唐人总揽大局。暹罗总共没多大地方,一个团就能够控制一个府,即便是遇上抵抗,也不会太过激烈,所以唐军在暹罗形势拓展地非常快。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已经将统治区推进了大约三百公里,大片的湄南河平原地区被唐人所控制。
向北的大和兵团推进到来兴、素可泰、彭世洛等地时,基本就不再向北推进了。再往北就是地形崎岖的☆☆☆☆,∽.c■o区,虽然唐人依旧对清迈等地志在必得,但是明显无论从攻占和经营商都不如暹罗最广阔的平原地区容易。所以,唐军开拓重放在朝东北部大平原方向,这些区域都是暹罗精华所在,也是大唐今后的经营核心区域。
东北部平原再向北就是湄公河。过河就是老挝。此时老挝也是暹罗的附庸。常斌不打算直接出兵,而是打算向当地进行威胁,令其服从大唐的管制,倒不至于直接接手过老挝一系列的政务。实际暹罗西北部山区也是类似的情况,唐军虽然停止了推进,但仍会派人过去,要求在那些地方的贵族和土司向大唐政府臣服。
大唐至此甚至连一层为郑信报仇的皮也撕下来了,对外发出的公告是。大唐中华与暹罗世代亲友,本出同根,源远流长,先代君王郑信解暹罗灭国之灾,又与大唐交好,令唐人敬佩。今暹罗贵族和武将没有佛徒的慈悲,倒行逆施,不仅弑杀君王,而且酷虐对待暹罗百姓,令大唐于心不忍。并义愤填膺。为改善暹罗情况,还暹罗安定和仁慈。大唐决定亲自对暹罗进行治理,以教养子民。特此成立大唐共和国暹罗海外领,管辖暹罗各项事务。对于先君郑信的后人进行照顾,大唐尊重暹罗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并力求改善大家的生活方式和道德情况。
反正这一套辞听起来是很高大上,但实际上连巧取豪夺都算不上,基本上就是耍赖皮了。本来喊着给别人报仇,结果报了仇了,政权没有还给郑信的子嗣或者令暹罗人管理暹罗,反而自己成立了一个海外领,还暹罗人生活贫困而且道德水平有问题,所以才这么干的。怎么听都觉得别扭。
这就像是,你有一个兄弟被手下杀了,兄弟的老婆被弟占了,你赶来报仇,杀了那个弟,结果你看嫂子挺漂亮,干脆自己把嫂子给占了。
不管占理不占理,事情已经发生了,暹罗人在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同样的经理,暹罗也是最近三四百年比较强的东南亚国家。往前数暹罗人一直被高棉人的蒲甘朝压制,没有少被奴役。蒙古人打过来的时候更是没少吃亏。近了数之前缅甸人打败阿瑜陀耶王朝后那也是烧杀抢掠,相比起来,唐人看起来还算是比较文明的。
再加上唐人在海外领政权还没有建立的时候,就宣布废除了萨克迪纳制,进行了土地改革和经济改革,解放了农奴们的人身自由,使得其获得了很多下层民众的拥护。
唐人对暹罗没有翻天覆地地改革,在吞武里之战后,甚至很多人都已经恢复了原本的正常生活。相比缅甸人各种掠夺和屠杀,唐人似乎更加痴迷于做生意和组织生产,一如暹罗人对华人的印象,这也让他们更加放心了一些。
现在各地执行的还都是原本的旧法条,不过唐人已经着手正在编制新法令,并准备培养一部分有唐人办事风格的暹罗官员,这会是一个长期化的过程,并不会简单,唐人也不甚召集。
至于在暹罗影响力最大的上座部佛教,唐人并没有愚蠢到打算轻易地用枪炮去除掉暹罗人的信仰。常斌在与跟当地佛教势力的长老密谈之后,在第二日亲自到吞武里的佛寺中参拜,这也引起了很多暹罗人的围观。
借此机会,唐人表现了对暹罗佛教的尊敬,同时暹罗佛教也选择了跟大唐进行妥协,因为对于佛教势力来,他们也希望暹罗持久繁荣和稳定,而战乱对于佛教的破坏也是极为严重的。当然唐人也不会任由上座部佛教势力乱来,大唐海外领要求佛教势力严格地政教分离,不允许插手世俗事务,并且约束僧人的行为,同时禁止寺院大肆地侵占田地和对暹罗人进行侵害。而上座部佛教势力并没有脑残地跟唐人硬抗,毕竟吞武里城下死掉的两万人还历历在目,这会儿谁也不敢跟唐人炸毛。并且有些比较有眼光的高僧认为,暹罗搭上大唐这条线,对于其佛门影响力的拓展很有帮助,如果可转变大唐为佛国,那真是功德无量。
大部分外国人是不太理解中国人的宗教精神世界的,就像是让常斌上庙里拜佛上香,没有一压力。因为换个道观,变个教堂,改个清真寺,甚至是一座城隍庙,中国人的传统就是见神就拜。而另一位面的现实表明,当一个社会科技和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其宗教影响力就开始大幅度衰退。如1世纪的欧美年轻人,对于基督教的感召力就很很了。当然,那些脑残地信is的绿教原教旨,属于另一回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