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零卷:古巨基(第2/2页)盛世歌神
开红馆已经变得容易很多)。2005年,古巨基入行11年首次在红馆开唱。演唱会的宣传词上写道:“有人出道1年就可以办演唱会,有人要11年才能放声歌唱。11年。只不过是重叠的两个1,却注定了在漫长的期盼和漫长的度过中能沉淀、磨练出更为精华的技艺。不是所有歌唱的好的歌手都可以开演唱会,古巨基,就用了11年的时间来期待!不过,这11年中的精髓都化成了精彩无比的舞台演绎,让所有来欣赏演唱会的观众度过了美妙绝伦的夜晚。”
演唱会门票在开售后几分钟之内被一扫而空,更因为门票供不应求而开设了红馆演唱会的日场(请想象一下大白天去看演唱会……)。
古巨基11场的演唱会记录打破了个人首次举办红馆演唱会的记录。
古巨基的左手上有许多彩色的手绳,这是他用来记录自己的演唱会的。每一次的红馆演唱会,都有一种主题颜色。05年是金色,07年是绿色,09年是粉红色,11年是白色。每次看到,总是很感动。他从未忘记作为一个歌手的本分。
这一年他还获得了一个特殊的奖项:2005年度香港十大杰出青年。感谢《我是歌手》摄制组,终于拍到了他提了很多年的“爸爸用保鲜膜包了所有的奖杯,陈列在家里的架子上。”
他说拿到这个奖告诉爸爸,自己没有走歪路时竟然还有点哽咽。除了他自己本来就是个多愁善感的人以外,这句话这样讲,其实更包含了心酸和骄傲。无论高峰或低谷,他没有用过炒作的宣传方式,不为利益结交不同道的朋友,踏踏实实工作。这一年,还记得他和他经理人曾说,就是要证明给大家看,如今的香港乐坛,老老实实唱歌也是可以红的。
2005年的下半年,他以“向粤语歌致敬”为概念,制作了《星战》这张碟。歌名均以曾经的经典粤语歌曲命名,如《天才与白痴》、《Monica》、《一生何求》,用这些耳熟能详的歌名重新填词、作曲。《天才与白痴》获得香港四台联颁大奖,并获得叱咤专业推荐歌曲第二位。
说起古巨基,陈奕迅永远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年纪相仿,同是唱将,几乎是同时代出道。都有过雪藏史,前面是四大天王的阴影,都是多年媳妇熬成婆。有人质疑,古巨基在04年拿到那么好的成绩,是因为陈奕迅被英皇冷冻;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陈奕迅01、02年发展迅速之时,也有记者问陈奕迅,是否是因为古巨基出走拍戏他才有这样的机会。
05年陈奕迅归来,古巨基和制作人雷颂德在接受采访时都说,觉得陈奕迅回来是一件好事,香港乐坛需要更多好的歌手,才能促进歌手的唱功、唱片制作、演唱会制作。
(称陈奕迅为薯条是因为当年代言了麦当劳的广告。称古巨基为杰青因为当年他获得了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2006年爱得太迟与“怪兽斗hun”
如果说古巨基的歌手生涯里要选出一首现象级的歌曲的话,毫无疑问就是2006年的《爱得太迟》。
有感于朋友这样一段故事,古巨基请林夕写了这首歌:母亲节那天,他朋友买了一份礼物给妈妈。妈妈说,我去洗个澡再拆礼物,谁知在洗澡的过程中疾病发作去世。
《爱得太迟》作为一首非爱情歌曲,当年在粤语地区获得了巨大回响。撇开这首歌曲为古巨基带来的诸多奖项,其重要意义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扩展了主流流行音乐的题材。港乐的题材一直以来并不仅仅局限于爱情歌曲,但把社会中非爱情的诉求作为主打歌,并取得巨大成功,这是第一次。因为《爱得太迟》的成功,才有了后来香港乐坛中非爱情主打歌的井喷式发展。
08年谢安琪《喜帖街》的大热便是例证(这歌非常棒);
第二,用音乐影响了社会。
因为这首歌的影响,忙忙碌碌之中,更多的香港人停下脚步,关爱家人、爱人,提醒自己不要爱得太迟。“爱得太迟”四个字,成为了一句粤语地区的警句,甚至在去年香港特首的微博上,还用《爱得太迟》这首歌让大家关心自己所爱之人。
《爱得太迟》所属的《hun我生》是一张极为完整的概念专辑,探讨了一个人从出生(《我生》)到死去(《往生》)的经历,思考了死亡(《不如留低我》《往生》),面对生活中的困境(《黑仔》《敢死队》)。从音乐风格上说,R&a;a;a;a;a;a;B、摇滚、民谣均有所涉及。除了《爱得太迟》,大热的歌曲还包括《我生》、《花洒》、《重复犯错》。
古巨基拿到最佳专辑奖、最佳歌曲奖还有四台颁奖礼联颁奖,却没有拿到男歌手金奖是一件极其不合逻辑的事情。为什么在专辑、歌曲上赢了所有歌手的人,在男歌手上却屈居第二呢?
陈奕迅在音乐、商业上的成功都毋庸置疑。颁奖礼并不是绝对公平,而是在音乐、商业、资源、经纪人博弈后的一种参照,但从这个角度说,颁奖礼又是公平的。当年古巨基所属的金牌,只不过是一个新组建的小公司,在香港的资源已经不够旗下艺人瓜分,遑论来大陆给古巨基争取资源和发展。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古巨基来大陆借着何书桓的东风跑商演给公司赚钱,于是有了众多版本同一首歌里的《好想好想》。虽然报道里常说环球唱片CEO的老婆甘菁菁便是叱咤903的总监,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资源和力量。我常常想,如果06年古巨基就转签其他更有资源的公司,故事是不是又有另外一个版本?可是面对贵人Paco,他真的转签公司,那就不是古巨基的为人处世了。
我并非要想要贬低谁或去责怪谁。突然十年已过去,都是往事云烟。作为当事人的古巨基更是从未讲过一句抱怨。2011年之后他主动选择放慢工作的脚步,好好生活陪伴家人,14年也终于娶了相濡以沫的女人,我甚至庆幸,那个走上神台的人不是他。
我只是有些感概,命运的安排大抵如此。从张国荣、梅姑到四大天王时代,曾经,香港是华语娱乐文化的输出地,即便是拗口的粤语歌依旧能够红遍大江南北。
到本世纪,港乐依旧能塑造出陈奕迅这样华人巨星。然而随着大陆经济的起飞和全球音乐行业的萎缩,香港乐坛圈子过小,音乐人经理人眼光略显狭隘,媒体的刻薄、分帮结派,整个圈子对权钱名而非好作品的热衷还是让曾经辉煌的港乐渐渐式微。
如古巨基这么一个好歌手,在大陆人面前的形象竟然是何书桓。在他背后,还有更多好的香港歌手、音乐人没有人赏识。运气好的如GEM、梁翘柏、贤仔、at17里的林二汶来内地节目吸引下眼球,更多运气不好的,就这样消逝在人群中。
……后面不再写了。
常常有种错觉,古陈之争是港乐最后的辉煌……它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纯粹——但不管如何,它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值得肯定,我们也该用包容的心态去看待。
最后,古巨基是个很优秀的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