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自作孽,不可活(第1/1页)动力王朝
“什么?”
沃尔夫冈·梅东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僵住了:找苏联人谈?什么意思鬼?
“哦,是我没说清楚,”陈耕面带歉意的看着沃尔夫冈·梅东:“来德国之前,知道我们准备联合开c—75这款飞机的消息后,苏联政府曾经邀请我们引进图—154机,另外苏联政府表示他们最新型的、正在适航取证过程当中的图—2o4客机的技术也可以卖给我们……”
“得得得得……”
沃尔夫冈·梅东的牙齿“得得得得……”的抖个不停,一张脸蜡黄如纸,整个人就像是见到了鬼。?
努力的控制着下巴,尽量不让自己的下巴出如此丢人的声响,沃尔夫冈·梅东怀着一丝奢望,小心翼翼的道:“陈,你是再跟我开玩笑的对吧?您一定是在跟我开玩笑……”
“我从来不开玩笑,”陈耕的表情很平静,平静的压根就不像是在说一件对两家公司的合作有致命影响的事:“这是苏方负责人别里雅科夫先生亲自向我出的邀请,嗯,如果B或者梅东先生您认为我是在开玩笑,那就当我是在开玩笑好了,没关系……”
陈耕这种反常的平静,让沃尔夫冈·梅东心里一瞬间将陈耕这番话的可信度提升到了五成,一颗心瞬间冰凉!
完了!
玩脱了!
B公司之所以敢在这个时候突然推翻之前签订的备忘录,敢在这个时候如此不要脸的逼着润华实业重新签订新合作协议,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知道只要中国想要展自己的大飞机,B公司的c—75是中国人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美国的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飞机制造公司根本没打算帮助中国人展他们的大型飞机制造业,他们只是将中国当做了一个廉价的生产基地而已,但现在看来美国人的算盘显然是落空了,这个廉价生产基地的生产成本一点也不廉价,在中国组装的—82飞机的成本甚至比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位于长滩的工厂的生产成本还要高一些,现在的情况等于是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每在中国生产一架—82可,他们就要亏损一架,美国人已经不耐烦了。
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B才有足够的勇气翻脸,才敢让沃尔夫冈·梅东这么肆无忌惮的“通告”润华实业,可谁能想到呢,世界就是这么奇妙,B刚说完,润华实业反手就是一个巴掌抽在B的脸上:傻x,天还没黑呢,别做梦了!
当陈耕将自己的底牌亮出来,沃尔夫冈·梅东心中冰凉赫然的现了一个很悲哀的事实:没有B公司,中国人还有图—154还有图—2o4可供他们选择,说不定整个苏联民航系统的现有机型都可以任凭他们选择;可没有了润华实业、没有了中国市场,B公司进军整机制造的梦想就变成了肥皂泡,“噗~~”的一声,没了。
悔不当初啊,心中拔凉拔凉的沃尔夫冈·梅东懊恼无比:怎么就没仔细调查一下润华实业和苏联人人的谈判结果再做决定呢?现在再想要挽回,恐怕想要以之前的备忘录为基础签订合作协议,中国人反倒不会乐意了吧?
就在沃尔夫冈·梅东心中阴晴不定、琢磨着应该用什么方式才能挽回眼前的局面的时候,陈耕再次开口了,而且是沃尔夫冈·梅东最不想要听到的话:“我国政府授权我们润华实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研一款新型飞机,我一直以为B公司是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可现在看来我似乎应该重新考虑……”
沃尔夫冈·梅东一身的冷汗!
“陈先生,或许这里面有什么误会,B公司与贵方合作的初衷从来没有改变,”擦擦额头上的冷汗,沃尔夫冈·梅东立刻决定先把眼前糊弄过去再说:“我必须声明一点,c—75绝对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准’干线飞机,有着巨大的优势,比如使用了先进的电传飞行控制操纵系统、大量应用了复合材料、采用了2人制玻璃驾驶舱、另外还有推力更大更加省油的动机,和c—75相比,Tu—154Tu—2o4简直就像是两只笨重的大象……”
陈耕笑了:“Tu—154耗油率确实是高,性能并不先进,复合材料的使用率很低,说不定Tu—2o4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性能不够先进、复合材料的使用率低,同样也意味着这两款飞机的成本足够低、价格够便宜,我没记错的话一架麦道—82大约要22oo万美元,一架空客a32o和波音737大约要24oo万至25oo万美元,但一架图—154多少钱?”
陈耕大拇指和食指伸出,比划了一个“八”的手势:“只有8oo多万美元出头,一架波音737或者空客a32o可以买三架Tu—154…”
“可是……”
沃尔夫冈·梅东刚想要辩解,就再次被陈耕打断了话茬:“就算Tu—1542油耗比较高,可那又怎么样呢?哪怕高3o%有怎么样?三架Tu—154时运营,赚到的利润也相当于2.4架波音737或者空客a32o,相当于用买一架波音737的价钱赚到了2.4架波音737同时运营才能赚到的利润,你说还有比这个更划算的生意么?”
这当然只是最高的估计,但Tu—154油耗真的能比欧美同等载客量的飞机高3o%么,当然没有这么高,但就算真的会高出来3o%,考虑到波音、麦道和空客在后续平配件供应商一贯的“宰猪”传统,综合下来,苏系客机的综合运营成本恐怕比欧系、美系客机高15%至2o%就算是顶天了。
可别忘记了,前期购机成本方面还有巨大的差距呢!
沃尔夫冈·梅东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但明白归明白,他强自辩解道:“你不能这么算,你应该算这架飞机整个运营周期内的综合成本……”
“问题是我没打算让这飞机飞2o年、3o年,我只打算用最多1o年,”陈耕笑眯眯的道:“1o年之后我就处理掉,换新飞机,您应该只算1o年周期内使用成本,您还觉得在1o年的使用周期内,Tu—154占优势么?”
“……”
沃尔夫冈·梅东彻底没话了,如果润华实业真的打定了主意,一架Tu—154者Tu—2o4只使用1o年,哪怕后期的使用成本比较高,但因为低的售价,与波音737、空客a32o这些飞机相比还是有一定的综合成本优势。
他很想说你这是耍流氓,哪有这样用飞机的,你这是浪费你知不知道?可似乎在德国汉莎航空公司,每架飞机的平均使用寿命也就是15年。
陈耕接着道:“我记得您们告诉我,说c—75—1oo的售价大约是2ooo万美元,略低于麦道公司的—82、相当于波音737和空客a32o的8o%?不知道与Tu—154比有多大的优势?后续的c—75—2oo的成本又是多少?”
成本是个大杀器,陈耕这支武器一亮出来,沃尔夫冈·梅东瞬间就失去了辩驳的勇气,整个人面如土色:和苏联人相比,你们B公司可不是最好的选择,我们未必一定要与你们合作。
陈耕虽然没有将这番话明说出来,但沃尔夫冈·梅东又不是笨蛋,怎么可能听不懂?
何况B公司自己也不是没有偷偷计算过c—75的实际生产成本,如果在德国本土生产、搭载BR715动机,一架c—75—1oo的成本大约是23oo万美元,放到在中国生产的话,凭借中国低廉的人力成本,总体成本大约可以降低到2o5o万美元左右;至c—75—2oo,在德国本土和中国的成本则分别为24oo万美元、27oo万至28oo万美元,与c—75的竞争对手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B公司依仗的,就是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我们在成本方面虽然没有优势,但也没有明显的短板不是?
但现在,麻烦来了。
对于中国人来说,与B合作还是与图波列夫设计局合作,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但对于B公司来说,如果没有润华实业这个合作伙伴,那简直就是天塌了,B的航空梦将彻底破碎,只能成为空中客车集团的一个零配件供应商——这绝对不是B希望看到的,也是B公司努力挣扎了这么久的根本原因。
沃尔夫冈·梅东沉默不语,他忽然想到了一个中国朋友对自己说过的话:自作孽,不可活。(未完待续。)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