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大风(11)(第1/1页)春秋我为王

    绝望,行氏的谋士高强在战斗进入焦灼状态后满心绝望。??   ? ?. ?1??w

    此战实非情愿,赵军逼营,他们不得不战,战前又被翟封荼那叛臣嗓子劝降动摇了军心。幸好狄人自己也不团结,高强便请行寅让小王桃甲上阵为先锋前拒,为主阵抵挡时间。

    开始出奇的顺利,接战至今不到半刻,小王桃甲的军旗就已经深入到了敌阵间,看上去至多再过刻,他就能把赵无恤的方阵贯穿!行寅喜极,连说:“这是我军急击之时!若能尽起大军攻上,就能将赵无恤彻底击垮,趁胜攻入敌军主阵。”

    只是,高强却看出了几分猫腻,他请行寅稍安勿躁,又派去范氏主阵那边询问,范吉射也想出击,但在谋臣王生的劝说下,却没有下令把后继部队投上去。

    那边传话道:“赵军的战斗力很强,尤其是赵无恤的武卒,连败范军,前些日子伏击行军也取得胜利。今日却突然如此疲软,竟被白狄在半刻内突入百步之远,眼看就要溃散战败。就算小王桃甲勇猛,也不可能胜得这么轻易,其肯定有诈!”

    果然,片刻后形势异变,小王桃甲陷入敌阵,在他被杀后狄人也纷纷溃散。

    这之后便是两军的对阵,先是范氏的车兵被赵氏轻骑打得落花流水,相当于联军在接战前就残了臂。之后的战线推进,赵军也处于进攻位置,事到如今,除非让后阵的生力军全部上前,再将雪藏已久的东阳死士摆上去才能有转机了。

    但赵军那边,方才击溃狄人的赵无恤部直在旁休息,而骑兵们也回到了侧翼,下马等待,赵鞅显然是忌惮东阳劲卒之名,在预防行氏的后手。

    现在无论高强如何做。这场仗都很难不败,旦落败,营地也不可能守得住。高强已经寻思着,要如何做才能让二卿顺利撤入共城。尽可能保全力量了。

    然而就在他对胜利感到绝望的时候,却突然感到身后凉意袭来,回头便吃了口黄沙,西北面忽起大风,而且风向是正对赵军的!

    “机会。主君,这是天赐的机会啊!”高强不顾风沙入眼,他大喜过望,连忙冲到行寅的戎车前,却见方才面色越来越阴沉的晋国上军将也已经泪流满面。

    行寅老泪纵横,他在车上双手高举,感受着漫天大风,大声说道:“这是从大6泽吹来的风,是我先祖行桓子、行宣子、行献子、行穆子历代先祖的英灵在护佑啊!昊天上帝,是站在吾等这边的!赵氏必亡!”

    战争风向的向背十分重要。不但弓箭等远射武器很容易受影响,顺风的方在冲杀时是很占优势的。早到传说的逐鹿之战,蚩尤请风伯、雨师相助,时狂风大作,黄帝军队陷入困境,几乎落败,直到黄帝请下天女旱魃阻止风雨,天气才突然晴霁,方能反败为胜。

    如今忽起大风,这是作战双方都没想到的。范氏和行氏又怎能不抓住这个机会?他趁机尽起后阵,数千兵卒呼喊涌上,皆呼“这是范氏、行氏的祖灵显圣,是昊天上帝在助阵”。声震四野!

    范氏和行氏前排的兵卒正在苦战,得了生力军的加入,顿时声势大振,借这股大风之助,本来几乎跌到冰点的士气猛地回升,他们个个狂呼大喊着。起了反击。赵军则久战之下,兵卒多疲,既受大风之阻,又被范、行的生力军反冲,支持不住,时间有些吃不消了。

    ……

    赵军后阵,赵无恤处,当大风从西北方刮来时,他也时大惊。

    忽然起风,对赵军不利,按说现在该徐徐后退,拉开距离等风停再战,可范、行已将后阵的数千兵卒调出,开始先前逼迫缠斗。而赵军因为人少,又在前阵久战,士卒多疲,若轻易后退,必遭大败!

    所以现在万万不能退啊!

    他面派人去请战,面死死盯着赵鞅的戎车,盯着赵鞅的帅旗,这时候,就看做主帅的能不能稳住心神了。

    赵鞅的军处,见忽起大风,尘沙扑卷,又听闻范、行联军震动天地的大呼,二卿调出后阵数千人起反击,赵军前阵抵挡不住,开始节节后退,尤其是较弱的温县赵罗部和韩氏韩虎部退的最快。

    他的几名家臣相顾骇然,纷纷说这是不祥之兆。

    而周舍更是想起凌晨时占卜战争的吉凶,龟甲烤焦了,而筮草得到的更是“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凶兆!

    他本待要说改日再战罢,但那位“乌有先生”却强词夺理说:“《诗》曰,爰始爰谋,爰契我龟。先行谋划,然后才是占卜。龟筮若和谋划的不样,那就相信谋划即可,我军的谋划是此战必胜!何况龙战于野之兆,若以上伐下,是为凶,但主君和二卿地位相当,应当为克敌制胜之卦!”

    于是他们向三军宣布时,便声称是大吉之兆,如今忽起大风,难道是曲解天帝意思,惹怒鬼神了么?

    心生畏惧下,周舍等人便对赵鞅说道:“主君,事急矣!忽然起了大风?逆风对我军不利,这仗打不成了,要被敌军趁势反击得利,我军必败,还是快传令前阵后撤,且战且退吧!”

    同车的郑龙偷眼回头看赵鞅,却见赵鞅在车上扶着长剑,站立不动,对家臣们的话置若罔闻。

    他们还待劝说,赵鞅却板起了脸,将手长剑拔出,虎目扫,尽显威严之色,那几名家臣就不敢再说撤退了。

    赵鞅说道:“我来此是为了讨伐叛臣,报复旧怨的,从三月底开始鏖战月余,死伤数千,方有今日决战,岂能功亏篑?胜败在此举,再有言退者,斩!”

    众人缄默,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去了,郑龙则出言道:“主君。后阵的敌兵多已加入战局,我军前阵这万人怕是要顶不住了,莫不如将后备投上去?”

    赵鞅又看了看焦灼的战局道:“可!”

    ……

    赵无恤方才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终于看到赵鞅处挥动旗号。示意各部坚持住,同时让他带着人上阵,这才松了口气,大声喊道:“出击!大丈夫建功立业,就在今日!”

    他这部人马本就是精锐。在赵鞅令后他们6续加入了战团,替换下了几乎要打散的温县兵卒,站到了鲁国右军和韩军侧翼。

    此时若有人化身鹰隼,从半空看下去,可以看到在这片战场的北半部,范、行兵卒尽数从后阵出来,加入战局。而在南半部,赵鞅的将旗在白色军屹立不动,是赵军的主心骨,顶在前面的是六个大阵。六面军旗。此时,最弱的温县赵罗部已经撤退到了后方,在军前重新聚集;韩虎部也且战且退,鲁国右军迟疑不前,马大夫赵伊部因为大风吹拂,再也冲不动了。

    唯独武卒的军旗非但没有后退,反而在向前移动。

    这幕被军将旗下的人看到了,杨因惊叹道不愧是君子的属下,在这逆势之局里成了枝独秀。

    赵鞅也直在看着无恤的军旗,此战。他只能寄希望于它了。只见那旗帜在风飒飒招展,虽然缓慢但却坚定地向前推进,在数十成百面范、行氏各部军旗的包围下,这支军队就像是艘黑色艨艟。在绛色、苍黄色的大海逆水逆风,亦逆天而行。

    “此战若能胜,无恤当居功!”

    赵鞅亦暗自点头,为之赞许。

    但自然的力量是强大的,仅有赵无恤的武卒,却尚不能阻止这场大风。不能逆转赵兵的劣势。

    此时此刻,除了无恤支人马外,其余的赵军都在不断地后退,并且已不再是起初的慢慢后退,赵罗、韩虎甚至逐渐变成了大步后退,已经差不多退回到了最初与敌军接触交战的位置,之前在战场上赢得的优势局面几乎被二卿全部夺回了。

    “这样下去不行……”

    赵鞅望着战阵,面沉如水,他下定了决定,从容对郑龙令道:“御者,驱车向前!”

    ……

    “主君!?”听闻此言,不但郑龙,连旁边的杨因,周舍也徒然变色,劝诫道:“主君要去阵前么?千金之躯,不可涉险啊!”

    赵鞅慨然道:“两军相争,就像是逆水航舟,不进则退!士气低落,人心思退,但不能退,退了就是输,就是死!我必须让各阵看到,他们的主君,他们的统帅在冲锋,我要让士卒们听到,除了风声,还有我战车上的隆隆鼓声。去,告诉所有人,我不退,他们也不许退!我在向前,他们也必须向前!”

    他又笑道:“何况,我的儿子在前面战斗,我岂能在后退缩,独善其身?”

    君忧臣辱,数十个传令兵应诺,驱马出阵,奔至前方,策马在阵后疾驰,齐声大呼军令:“向前,主君的战车在向前!主君的大旗在向前!”

    数万人交战,杀声震天,加上范、行的大呼,又有大风疾吹助兴,这命令最初仿佛石沉大海。

    不过不要紧,很快,听到声音后,本已是强弩之末的前军六阵兵卒纷纷回头,看到的不仅是并肩作战的袍泽,还见风沙,高高飘扬的玄鸟大旗,以及苍白的军战阵开始缓缓向前,越行越快,几乎是在冲向这里!犹如浑浊的大河逆水而行的白色方舟!

    “是主君,主君在前进!”

    不知为何,他们突然心安了,突然热血冲头了,个人告诉十个人,十个人告诉百人,百人告之千人,最终万人俱知。

    “主君的战车,在朝前阵冲锋,吾等要护翼住他!”

    赵无恤统帅的数千武卒厮杀之余,最先大呼赵鞅之令:“向前,主君的战车在向前!主君的大旗在向前!”

    喊出这句话后,目光随着赵鞅的战车和大旗移动,赵无恤真的心潮澎湃了。赵鞅这位强卿啊,叫人头疼之余,更多的是爱戴和敬仰,他的个性是如此的桀骜不驯,他的心志坚如磐石,他的意念能率领赵氏,摧折大风!

    这恰恰是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

    他心想道:“没错的,只是区区场风而已,怎能扭转胜负?赵氏之命,由我父子,不由龟筮,亦不由天!”

    无恤效仿赵鞅,拔出干将剑,直指前方,怒吼道:“向前!赳赳武夫!”

    “向前!主君腹心!”

    片刻后,赵韩联军万人同声大呼,士气重新振奋,下就压倒了战场上的刀剑碰撞声,喊杀声,乃至于范、行兵卒的呐喊声!甚至压倒了依旧朝他们疾吹不已的大风!

    “向前,赵氏干城!”

    ps:第二章在晚上,求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