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那些前赴后继的穿越者们(第3/3页)大穿越时代
而《窃明》的黄石,又何尝不是如此的孤独?他看到了鞑虏破关、神州陆沉的黑暗未来,想要改变这个噩梦,但却总是那么的力不从心。从皇帝到同僚,仿佛都在不停地帮倒忙。没有人理解他的忧虑,即使是最忠实的追随者,也不明白他的内心压力,但他最终还是踏上了战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壮烈的篇章。
最后,当露梁海战爆发的时候,当时丰臣秀吉已经病死,日军其实是在准备撤退,甚至还愿意向李舜臣献上一大笔买路钱。就像《窃明》里黄石的最后一战,即使不打,抢够了的八旗兵也会撤军回师一样。但李舜臣拒绝妥协让路,也劝说明军将领不要妥协,无论如何也一定要给这些侵略者一个最惨痛的教训丨让他们不敢再踏上侵略异邦之路,否则一旦让他们食髓知味,谁知道现在走了,过几年会不会再卷土重来?
——在《窃明》一书的末尾,黄石大概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情,决然挥师冲向遵化城下的后金大军的吧。
于是,轰轰烈烈的露梁海战爆发了,两万精锐日军葬身大海。作为胜利的祭品,李舜臣也中弹壮烈战死,留下了那句“战方急,慎勿言我死,毋令惊军”的著名遗言,迄今每个韩国小学生都会背诵他的这句话。而他的灵魂则从此成了这片海域乃至于朝鲜半岛的守护神。在三百多年之后,日俄战争的最后一场大战役——对马海战前夕,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东乡平八郎还祭奠过李舜臣这位抗日英雄,祈求他保佑自己赢得海战的胜利:按照当时日本人的宣传,日俄战争是黄种人对抗白种人的种族之战,任何黄种人都应该站在日本这一边,朝鲜人自然也不例外……不知李舜臣若是泉下有知,该会对此露出怎样一副固固有神的表情。
巴顿将军曾经说过,对一名战士而言最幸运的事,莫过于在最后一场战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对李舜臣来说,能够在最后的露梁海战时战死,未必不是一种幸运。否则的话,以他的耿直个性和朝鲜李朝的党争劣根性,假如活到了战争结束后,很难说最终下场如何。但随着他的战死,“李舜臣”这个名字却从此晋升神座,再也不容任何屑小之辈随意玷污了——所以说,一个天才,既要生而逢时,也要死而逢时。
同样的道理,一本好书不仅要在合适的地方开场,也应当在合适的时候结束,才能避免画蛇添足——《窃明》之所以在最壮烈的遵化战役戛然而止,结束在最璀璨的一幕,大概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