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安西大都护(第1/1页)逍遥侯

    “尊敬的李观察,小人仁多贵,忝为牛头部落的首席长老,向您表达最诚挚的敬意。★ WWw.slzwW 新`思`路`中`文`网★”一个白发白须的部落长老模样的老者,单膝跪地向李中易致敬,操一口流利的汉话。

    李中易心想,蕃汉杂居之后,有些蕃部果然汉化很严重。如果不看这仁多贵的外貌,在路上偶然听见他的声音,只怕会以为是地地道道的汉民。

    “仁多长老太客气了,请起来吧。”李中易双手虚扶,客气的让仁多贵起身。

    长史杨正高笑着介绍说:“仁多贵长老,原本是党项族牛头东部落的族长,因为族内叛乱,只好领着老部下投靠了我灵州麾下。”

    李中易的眼眸微微一闪,这杨正高的话里,玄机颇多。杨正高虽然解释了,仁多贵的来历,可是,牛头东部落和牛头部落是个啥关系,却说得异常含糊。

    现场来了七八个部落的首领,要么是长老,要么是族长,态度也都还算恭敬。可是,本地最大的五个部落,却没有一个人前来。

    不过,这些都不需要着急,等李中易正式接任之后,有的是时间,打理这些蕃部的事务。

    先到观察处置使府,正式接管盐灵两州的最高行政权之后,李中易这才坐进州衙,接受了所属官吏们的大礼参拜。

    堂参完毕,李中易把别驾周合诚,长史杨正高,司马华元东,以及兵马副都总管谢金龙。一起留下来茶叙。

    别驾周合诚,一直当着虚头的第一把佐贰官,手头并无实权。所以他的话很少,李中易问什么他就答什么,半句话也不多说。

    长史杨正高,却是灵州州衙最有实权的佐贰官,他介绍的情况最多,却都说的只是半头话,李中易非但没有听明白。反而更加迷惑不解。

    司马孙子枫,是从开封贬来的后汉朝的官儿,具体是为什么被贬。又为什么在改朝换代之后,没有被调回开封,谁都不知道。

    兵马副都总管谢金龙是个典型武将,李中易说一句。他却可以说三句。介绍的情况最多,内涵也最丰富。

    “李观察,本州尤多蛮夷,而且经常聚众闹事。”谢金龙不顾长史杨正高连使眼色,唾沫横飞的把本州的蕃事,说了个底儿掉,“末将不敢欺瞒使君,因为我灵州兵少将寡。蕃人远多于汉人,所以。这些死蛮子一向骄横狂妄。有些蕃人,为了讹钱,甚至当街装死,闹个不休。”

    李中易的手里捧着茶杯,心里却在想,灵州的蕃人多于汉人,比例一旦失调,纠纷肯定不断。

    分钱恨人多,打架却怕人少!五代时期的中原王朝久经内乱,对于边陲地区的控制,自然没有初唐时那么严密。

    这蕃人大多不读书,不明理,只知道用拳头说话。再汉民偏少的地方,如果碰上个胆小怕事的州县官,这蕃人的气焰只会更加嚣张。

    李中易来灵州的目的,就是想要趁着朝廷大军北进的时机,趁势进击夏州。

    偷袭战,必须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可是,灵州境内遍地都是三心二意的蕃部。

    恐怕,李中易这边刚出兵,盘踞在夏州的党项人就知道了消息,并加强戒备。

    另外,李中易心中非常明白,从灵州到夏州之间,进兵的另一个大障碍,就是几百里瀚海(沙漠)。

    按照事先的预计,只要柴荣发兵西北,北汉刘家,和夏州的拓拔家,肯定都会被同时惊动。

    而且,基于唇亡齿寒的道理,北汉至少有八成以上的可能性,会派军援救拓拔家。

    然后,契丹的西京道,也很有可能派出精锐骑兵,加入到战团之中。

    所以,小小的定难军的夏、银、绥、宥四州,却牵连到了整个大周的西北部整体局势,以及四方三国。

    “仁多贵的牛头部落,有多少族人?多少刀枪?多少战马?”李中易有心考较一下谢金龙的军事素养,故意问得很仔细。

    谢金龙犹豫了好半天,这才说:“不瞒使君,这蕃部事务,复杂多变,今天的长老,明天也许就是阶下囚,所以,末将知道的一些消息,往往都过了时。”

    李中易听懂了,这谢金龙因为肩负着弹压蕃部的重任,只是提出了问题而已,却没有好办法去解决问题。

    据李中易的揣测,谢金龙恐怕,都不太清楚,本地的蕃人,究竟有多少?

    临来灵州之前,李中易特意向柴荣借来了清河县侯刘德闲。

    在人稀地广的西北地区,尤其是灵州和盐州距离较远的客观情况下,信鸽应该可以起到很好的联络效果。

    根据以前的战报,每到牧草青黄不接,或是遭遇大灾难的时候,就是党项人南下抢掠之时。

    李中易未雨绸缪,不得不多长几个心眼,免得辖区的老百姓,被党项人抢个精光大吉。

    “本州有多少兵马?”李中易也不想刚上任,就让谢金龙下不来台,主动转移了话题,反正他也没有指望这个姓谢。

    “回使君的话,本州一共有禁军三千人,厢军一千多人。”谢金龙对于自己的部下,倒是比较熟悉,张嘴就做了回答,只是,说的全是大概的数字,没有一个是准数。

    李中易也是带兵之人,心里自然明白,按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逻辑,这年头,几乎就没有不吃空饷,不喝兵血的将领。

    谢金龙所言的三千禁军,只可能存在于纸面上,实际的士兵数目,很可能不到七成,甚至不到五成。

    至于已经平民化的本州厢军,里头的猫腻就更多了,表面上的一千人,恐怕有个两三成,就足以令李中易感到满意了。

    临来灵州的路上,李中易已经和老部下们,反反复复的斟酌过,必须另起炉灶,花几个月的时间,重建一支新军。

    老的朔方军的军号,早已名存实亡,以老河池乡军作为骨干力量,暗中进行扩充,的确是个可行的方案。

    所以,谢金龙的部下,究竟有多少,战斗力如何,李中易实际上是不怎么在乎的。

    只要谢金龙不投靠党项人,他的兵能够守住灵州城,李中易也没有太多的要求。

    闲聊了一个多时辰之后,别驾周合诚借口李中易远来辛苦,一路鞍马劳顿,主动提出告辞。

    周合诚虽然手无实权,毕竟身份在这里,他开口要走,孙子枫、杨正高和谢金龙也就不方便继续留下来,大家纷纷跟着告辞。

    李中易站起身子,转身进了后院,刚绕过屏风,迎面就见左子光含笑相迎。

    “将明,你都听见了吧?何以教我?”李中易心知左子光这个胆大包天的家伙,在后头听了壁角。

    由于四周都是李中易的亲信牙兵把守着,左子光说话也没了顾忌,他叹息道:“希望很大,难度不小。我刚才听人说,在这灵州城内,咱们汉人私下里见了蕃部的族长或是长老,都要弯腰行礼。”

    “这……岂有此理!”李中易觉得颇有些匪夷所思,如果真的是这个样子,那么,灵州还是大周朝的灵州么?

    李中易联想到,后来的西夏拿下灵州后,在附近的怀远县城,修建起了西夏的国都兴庆府,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拓拔家在此地,早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啊!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对于异族,除了同化之,别无好的办法,这是天朝上下几千年历史长河,经过实践检验过的道理。

    “将明,不要急,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李中易见郭怀来了,就叮嘱说,“咱们汉家军队,必须替汉家的儿郎撑腰,你马上派出五百人,以什为单位,沿街展开巡逻。不管是谁,胆敢武力拒捕的,一律格杀勿论。”

    “喏。”郭怀大声重复道,“胆敢武力拒捕者,一律格杀勿论。”

    “老师,咱们刚来就这么做,不怕打草惊蛇么?”等郭怀走了之后,左子光有些担忧的望着李中易。

    李中易翘起嘴角,微微一笑,说:“如果本州的汉民多,我倒不需要这么做。可问题是,汉民本就少,私下里又被蕃族所欺压,本使不给大汉的儿郎撑腰,只会让大家更加寒心,更不团结。”

    左子光仔细一想,不由拍手称快,笑道:“秦灭六国之策,分而治之。”

    李中易心想,这个左将明果然精明,显然已经看穿了他的意图。

    没错,汉人虽少,可是,如果汉人团结了起来,却比本州内的任何一部蕃族的人数都要多得多。

    同时与本州境内的蕃族为敌,这种脑残的行为,李中易不屑为之。

    毛太祖当年将统一战线,玩到出神入化的程度,确实令人十分佩服。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拉一派,打一派,掺沙子,挖墙角,打棍子,扔石头,这些出自于毛太祖之口的名言,经过李中易爷爷的反复念叨,他已经到了耳熟能详的程度。

    “呵呵,我初来乍到,就扔了块石头下去,将明啊,收获会如何?”李中易笑眯眯的望着左子光。

    左子光轻甩袍袖,说:“一石恐怕要激起千层浪啊!”

    李中易哈哈一笑,说:“某家一直有个愿望,重建天朝之安西大都护府!”(未完待续请搜索飄天文學,小说更好更新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