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零章 渡海剿倭(第1/1页)大明有警

    冬日的台湾海峡海面上时常弥漫着大雾,非常影响航行,义军战船都是拉开距离航行,避免互相碰撞,每艘战船船头船尾都悬挂着一盏特制防风船灯,提示前后战船避免碰撞。

    陈瀚从船舱中走出来,来到座舰甲板上看着弥漫的海雾看向身旁的陈阿靖问道:“估计到了那里”

    “回主公,应该在天亮前后就能抵达福建沿海,据标下推测我们可能会在福州府海坛山一带靠岸。”陈阿靖是经过数次被东北风及洋流推移进行大概分析得出的判断。

    陈瀚吩咐道:“海上雾气太大,传令下去,谨慎驾船,避免碰撞,多派些侦缉船在前查探航线,避免触礁。”

    “是”传令兵纷纷领命前去传达军令

    黎明过后,天色朦胧,海面上的海风阵阵吹拂,身穿棉袄大衣的义军将士在战船上巡视也被吹得满脸通红,弥漫的海雾随着海风起伏飘荡,前方远处忽然出现点点星光,紧接着星光越来越多。

    桅杆上的侦缉兵忙高呼禀报道:“报,前方发现很多星光,应该是快到了陆地。”

    在前方侦缉回来的将士划着小船飞快回来禀报道:“报,前方就是海坛山岛。”

    陈瀚远眺着海雾缭绕的海坛山岛若隐若现,当即下令道:“向西北航行,去福州府。”

    “是”传令兵纷纷前去传达军令

    义军水师编队纷纷朝着西北的闽江入海口而去,海面上的能见度渐渐提高,海风吹拂着海雾,不断在义军水师编队战船附近飘荡。

    陈瀚将军器营铸炮厂刚铸造的八十门无敌大将军炮组建的无敌将军炮队直接搬上水师战船当舰炮,分别安装在五大编队座舰旗舰上,每艘安装六门无敌大将军炮。

    陈瀚自己的座舰上安装了八门无敌大将军炮,其余分别安装二十几艘大型战船上,每艘战船上安装两门。水师抽调的训练的炮火将士紧随在无敌将军炮对将士身后学习操作使用。

    木山六郎统率东洋水师第一编队为先锋在前开道,搭载着陈冲统率的第一师第一营五千将士,水陆大军共计六千五百余将士浩浩荡荡直抵闽江口南岸的梅花千户所东面海域。

    东北方向海面上三艘义军侦缉船飞快划来,赶来木山六郎旗舰前禀报道:“报,启禀木山督师,东北方向官塘山以南发现大批倭寇战船,不下数十艘正南下杀来。”

    “纳尼”木山六郎当即吩咐道:“快快禀报主公”

    “是”一艘侦缉船上的水师将士领命朝着后阵赶来的陈瀚座舰所在赶去禀报

    木山六郎立即下令道:“均比醒过(准备进攻)”

    “嗨”大雾天气,旗语不好使用,传令兵纷纷高呼下令道:“木山督师有令,准备进攻。”

    ‘呜呜……’东洋水师号角声响起

    陈冲也朝着手下将士下令道:“传令下去,随东洋水师准备发起进攻。”

    “是”传令兵忙领命高呼传达军令道:“陈督师有令,随东洋水师准备发起进攻。”

    木山六郎统率的东洋水师同陈冲统率的陆师第一师立即从梅花千户所附近海面直奔向东北的官塘山群岛杀去。

    陈瀚在后赶来,得知有大批倭寇战船南下杀来,前番陈阿靖渡海歼灭了数百倭寇海盗,倭寇开始派出数十艘战船南下,定是来寻陈阿靖报仇,当即下令道:“立即北上官塘山,一举剿灭南下倭寇海盗。”

    “是”传令兵领命传达军令高呼道:“主公有令,立即北上官塘山,一举剿灭南下倭寇海盗。”附近战船上的传令兵也纷纷跟着高呼传达主公军令

    木山六郎统率东洋水师近八十艘艘大小战船赶到官塘山西南海域时与南下的六十余艘倭寇船只相遇,木山六郎高呼下令道:“醒过”

    “进攻”传令兵高呼下令,义军水师战船上进攻的战鼓声隆隆响起‘咚咚……’

    东洋水师编队左右两翼开出两支舰队包抄上去

    对面的倭寇大小船只并未退去,其中几首高大的安宅船、福船上悬挂着八幡大菩萨旗帜,其余船上纷纷高挂着松浦氏、有马氏、大村氏、后藤氏、五岛氏家徽,乱七八糟一大堆家徽看得人眼花缭乱。

    一艘倭寇缴获的福船上,一名身穿鬼头狮面具足矮小的倭寇将领拔出腰间倭刀高呼鸟叫下令道:“驼子你给(冲锋)”

    “驼子你给”四下的战船上的倭寇纷纷一片高呼鸟叫,紧随其后的海盗也纷纷挥着刀剑长枪、火铳高呼响应。

    倭寇将领看着对面的义军水师战船上悬挂着義字旗号及东洋水师旗号,愤恨不已道:“八嘎,是浪人一揆水军。”

    “浪人一揆水军”一众倭寇闻言惧惊,纷纷道:“侍大将,浪人一揆水军兵力雄厚,想不到浪人一揆尽杀到明国沿海来,我们不能与浪人一揆水军正面交战。”

    “哟西”倭寇侍大将正是有大村氏新任家督大村纯宜,大村氏被陈瀚灭掉,家督大村喜前被杀,二弟大村纯宜被迫带着所剩无几的家臣武士流亡五岛列岛,随后跟着五岛纯玄父子流窜道大明沿海。

    大村纯宜与五岛玄雅奉命南下劫掠福建沿海,牵制福建水师北上浙江沿海,同时联合兼并福建沿海的本地海盗。

    大村纯宜疾呼下令道:“忒带”

    “嗨”四下倭寇战船纷纷高呼下令撤退:“忒带”

    冲锋在前的倭寇船只纷纷掉头撤退,紧跟在后的一众海盗们见一向冲锋在前的倭寇怎么就突然掉头跑路了,这帮倭寇一向都是自认为英勇无比,很瞧不起大明海盗,这次居然逃跑了。

    大明海盗纷纷被大村纯宜一众倭寇抛弃成为弃子,留在最后抵挡义军东洋水师进攻。

    木山六郎指挥着东洋水师第一编队冲杀上去,高呼下令道:“放”

    “放”东洋水师战船上的将领纷纷跟着下令

    “轰轰……”战船上的无敌大将军舰炮吐着长长的火舌,发射炮弹直奔向逃在最后的海盗船只袭来。

    轰隆,接连发出的巨响声不断在海盗船只中响起,义军水师一轮炮击过后,十几艘海盗船只被击沉击碎,海盗死伤惨重,鬼哭狼嚎的惨叫声不绝于耳:“啊啊……”

    海面上侥幸逃生的海盗们纷纷朝着附近的海盗船游去,被附近的海盗船救起。

    从两翼包抄上去的东洋水师两支舰队直接将海盗的退路截断,木山六郎在后率东洋水师主力冲杀上来,将二十几艘海盗船只四下合围住。

    遭到义军水师一通猛烈炮击后,劫后余生的海盗们总算明白为何一向冲锋陷阵在前的倭寇为何不战而逃了,海盗们纷纷将海盗船上的海盗旗帜放倒,不断高呼道:“我们愿降,我们不是倭寇,我们是被倭寇挟迫的海盗,我们愿归顺朝廷。”

    海盗们本能地认为是遇到了大明福建水师杀来,纷纷主动放倒旗帜表示愿降,白色降旗估计也只有穿越者陈瀚能打得出来,打出来也没人知道什么意思,就连西方人都还未使用白色降旗。

    白旗降旗最早是意大利城市雇佣兵创造发明,马基雅维利在《兵法》里提倡的。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规定使用白色旗帜为降旗,后来为《日内瓦公约》沿用。

    陈冲一听海盗愿意投降,当即下令道:“传令所有海盗都给俺趴下,把兵器扔进船舱中,不许起身。”

    “是”传令兵纷纷领命高呼下令道:“所有海盗都趴下,将兵器扔进船舱中,不许起身。”

    “好,我们都照做。”所有海盗船只上的海盗纷纷将兵器扔进船舱中,一个个趴在船头、船尾甲板上不敢起身。

    木山六郎下令道:“将所有海盗捆绑押解上船关押起来”

    “是”传令兵忙去传达军令

    十几艘义军战船靠过去,义军火绳枪、弓箭、佛朗机炮纷纷对着战船上的海盗,义军将士纷纷跳下海盗船只将五六百海盗捆绑起来押解上船。

    陈瀚在后率义军水陆大军主力赶来,得报木山六郎已击败倭寇海盗,还俘获五六百海盗,倭寇却早已向北逃走。

    座舰甲板上,陈瀚看着前来禀报的传令兵吩咐道:“将所有海盗交给军谍队处置,先将所有海盗头目挑出来。”

    “是”传令兵领命而去

    一众海盗头目尽数被义军甄别出来,单独关押起来,其余海盗喽啰也被仔细甄别,将恶贯满盈的喽啰单独关押起来,其余海盗喽啰大多都是迫于生计被迫下海为盗。

    陈瀚决定收编这些富有海战经验的海盗,扩充兵力,为卷土重来争夺东瀛做准备,这些海盗虽有恶行,也并非恶贯满盈之辈,不能让他们就这般轻易死了,要死也得给我去东瀛当炮灰送死,至少还能赎罪,多少会得到宽恕。

    陈瀚派将士管理被清理整顿过后只剩下四百余人的海盗,将其命名为顺义营,由陆启航统领,陆启航原本就在东瀛濑户内海招募近万浪人海盗,对管理这帮海盗很有经验。

    大村纯宜逃到早已被倭寇海盗攻占的福宁州沿海东冲半岛上的大金千户所,慌忙召集附近正在福宁州四处劫掠的海盗倭寇们汇聚起来应对突然出现在大明福建沿海的义军水师,随即向北撤退到温州府沿海一带。

    陈瀚率义军水师浩浩荡荡开到闽江口,水陆大军驻守在琅岐屿、闽安镇、梅花千户所闽江口一带,陈瀚派刘庆为使者乘坐水师战船沿着闽江顺着海风逆流而上直抵福州城南门外码头。

    福建巡抚赵参鲁早已接到海坛山当地驻军禀报有大批从东番渡海前来的义军战船正北上闽江口,赵参鲁立即召集福建三司重要官员商议如何应对陈瀚率大批义军渡海前来。

    陈瀚率大军渡海前来,福建官方很紧张,深怕陈瀚与福建方面闹出幺蛾子,作乱生变,赵参鲁喜忧参半,因此紧急召集一众福建重要官员叮嘱道:“吾刚接到海坛山驻军禀报,有大批战船自东番渡海而来,应是义军首领陈瀚亲率大军渡海前来。

    朝廷已下旨准许陈瀚率义军归顺,命其协助国朝官兵剿灭沿海海盗倭寇,尔等都听好了,节制好所辖军民勿使其与义军将士生事,若是谁治下生出事端来,耽误了朝廷大事,决不轻饶。”

    赵参鲁对招降陈瀚义军势在必行,更是自己的一大政绩,说不定还能加官进爵。赵参鲁不得不提醒一帮手下福建文武,谁要是敢坏了朝廷大事和自己升官的好事,别怪自己不客气。

    “下官等(卑职)等谨记军门大人训导”一众福建文武听着赵军门霸道的命令警告,明白朝廷对接纳陈瀚归顺一事很重视,谁活腻了去招惹兵马众多的陈瀚,除非是脑袋被驴踢了。

    赵参鲁深感满意道:“如此甚好,都回去准备迎接陈瀚义军归顺。”

    “是”一众文武纷纷领命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