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九章 军饷返回(1)(第1/1页)无忧刀
金光一见是于谦到来,倒吸口气,连忙冲他弯腰拱手道:“末将参见于大人!”
于谦面色乌黑,耷拉着眉毛,面容疲惫,他摆了摆手道:“不必客气。本官听说将军对于某的这次安排是大发雷霆,不依不饶,说说是怎么回事吧?”
金光连忙挑起大指道:“好!于大人的安排实在是好!末将佩服之极!”
于谦摇了摇头,道:“但说无妨。你只说说本官的这次安排倒底哪里出错了?说得有理,本官绝不怪罪,还要重重奖励!”
他回头看了看众抗粮食的百姓,眉头拧成了疙瘩。
金光咽了几口唾沫,上前步,冲于谦抱拳拱手道:“既然如此,那末将就斗胆直说了!”
于谦频频点头:“只管说!”
金光咬了咬牙,眼一闭,指着众百姓道:“他们这样搬运粮食,可是大错特错,运送的粮食少这一点姑且不提,单只是安全就大出问题。这么多人乌压压挤在起,也先大军不来则可,若是一来,无须多少兵马,仅一两千骑兵,就可把这些人全部扫掉!”
他看了看众人,又道:“我可是亲自同他们打过仗的,深知他们的厉害!”
于谦倒吸口气,回头看了看众百姓,连连点头道:“将军言之有理,于某大意了!”随后他冲金光道:“依将军之见,该当如何?”
金光眉头拧成疙瘩,手托着下巴道:“依末将之见,当然是撤下百姓,由专门的运输队负责!”
于谦脸沉下来,道:“也先大军旦夕到来,专门的运输队哪里能尽快完成搬运任务!”
金光又道:“那就退而求其次,派几千人沿途守卫,若也先军来,也可抵挡阵子,让百姓安全撤离!”
于谦抬头道:“只好如此了!多谢将军提醒,于某险些犯下大错!”
金光顿时脸红了起来,挠着头直道:“于大人哪里能犯错?只是心急罢了!”
众人商谈完毕,金光带来的士卒,有一半人分散开来,守在大路两边,担当守卫,其它的士卒和百姓,则继续搬运粮食。
众百姓见此情状,频频点头道:“如此,我们搬运粮食也放心多了!”他们咬紧牙关,拼命地搬起来。
浩浩荡荡的搬运粮食大军,人拉肩抗,昼夜不停地搬运粮食,队伍绵延不绝,几乎从京师到屯粮地拉成了条直线。
经过三天三夜的不懈努力,终于把粮食全搬运到了京师。
于谦看着堆积如山的粮食,长出口气,频频点头道:“这下本官就放心多了。”
柳随风见状,也是喜上眉梢,连连道:“有了这么多粮食,京师的士卒足可以吃半年!也先老贼想要拿下京师,更是势比登天!”
众文武百官挑起大指连连称赞。
景泰帝也眉飞色舞道:“朕原料想,这些粮食最快也要半个月才能运到,没想到三天就完工,于卿家可是立了大功!”
于谦连连摇头道:“陛下过奖了,这都是军民努力奋战的结果,于某何德何能?”
胡大用上前道:“陛下,要重赏他们!不知陛下赏他们些什么?”
景泰帝低头沉思起来,柳随风上前步道:“陛下,这些都是他们份内之事,何必奖赏?也先大军若是杀来,那是颗粒无存,他们岂能不拼命努力?”
景泰帝频频点头道:“很是!很是!”
众文武百官向后退了几步,互相看看,连连摇头。
费恩和上官云跟着那位东厂统领,向西边走去。他们一连走了两天两夜,来到处山包前,这里群山环绕,树木郁郁葱葱,周围没有人家。
东厂统领带队进入那山包,四处寻找起来,终于在山包后的处密林中,找到了队车辆,都是平板推车,车上堆满了棕色的箱子,一排连着一排,不知有多少。
东厂统领看着这些箱子,满脸红光道:“真不错啊,没想到它们都在这里,还没有被人取走!”
费恩上前打开口箱子,顿时白光耀眼,箱子内装的全是重达十两的细丝雪花银元宝,他不由倒吸口气,连退了几步,连声道:“这得多少银子?”
东厂统领昂首挺胸,指着这些箱子道:“这就是那四十万明军三个月的饷银,总数二百四十万两!”他顿了顿,又道:“大家把箱子清点下,看少了没有,然后返回!”
众东厂太监上前去清点箱子。
费恩绕着箱子走了几圈,冲那名东厂统领道:“你可是真是老梗!这么多银子,你就敢放心扔到这儿,返回京师?”他拍了拍箱子,趾高气扬道:“若是这银子被别人取走了,你怎么办?”
东厂统领倒吸口气,连连点头道:“当时事情急迫,咱家急于返回京师,顾不得这些银子了!”
上官云仰面朝天哈哈大笑道:“还有什么急事,比这四十大军的军饷还要重要?”
东厂统领愣了下,点头道:“有的!”
此言一出,众人全愣了,“怎么可能还有比它更重要的事呢?”
东厂统领接着道:“咱家听说土木堡之变,陛下被俘的消息后,心急如焚,因此要连夜返回京师,弹压局势,稳住大明江山,你们说这事重要不重要?”
众人呆了下,低头思索片刻,连连点头,“这事倒是重要,不过”
“不过”东厂统领上前步,抬头看天道:“咱家回去晚了,新皇已经登基。”他想了想,还要说什么,又闭上嘴,低下了头。
费恩点点头道:“您老倒是坚决果断,令在下佩服,不愧王振要把你留在京师。”他又道:“但是现在新皇已经登基,你又能做什么?”
东厂统领低下头,摊开双手道:“只好尽心尽力,辅佐新陛下了!”
众人仰面朝天,发出阵阵“哈哈哈”的声音,在山林中回荡。
他们点齐了银两,押运着银子向京师走去。
赶到京师时,又过了三天,此时的京师已经大变样了,不再像刚开始那么混乱,而是井井有条,做买卖的、运输的还有修桥补路的,人们各安其职,忙碌起来。
他们没有走西门和北门,而是来到了南门前,此时已是夕阳西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