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登基(第1/1页)帝国枭色
登基大典在一个秋季的晴日举行。
当日,景阳城被蜂拥而来的百姓挤得像塞满了鲫鱼的木桶。
每个人都想要目睹这位帝王披上龙袍时风光。
在心里,他们也由衷希望这位帝王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
按照李然的安排,刘钧早上起来便穿上了精心订制的龙袍。
八点的时候,他在众多官员的陪同下祭祀了太庙。
这里供奉着历代靖王的牌位。
当然,以前也没有资格称之为太庙。
只是因为刘钧登基为帝,这里才改称为太庙。
祭祀了先祖,刘钧按照规程登上了景阳臣的北城门。
在城门上与百姓见面。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姓们也一直在等待着刘钧。
见到一身龙袍的刘钧出现在城门山,众人高呼。
声浪浩大,直冲云霄。
见匍匐了一地的百姓,刘钧道:“吾之子民,请起,今日,朕荣登大宝,宣布的第一件事便是废除天下百姓对官员,对朕的跪拜之礼,朕之子民,可流血,可牺牲,但绝不能做卑微屈膝之人。”
“吾皇万岁!”
百姓们闻言又是高呼一声。
这时候,一个原本跪下的百姓站了起来。
见状,越来越多的百姓站了起来。
只是依旧向刘钧作揖,作为行礼之态。
刘钧点了点头。
经历这些年,景州的科技依旧超然于世界。
但是封建王朝统治下培植的奴性还尚未褪去。
他这么做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来自当代的思想。
而是为了给百姓们留下一份精神财产。
在以后的年代中,每当学生们读到历史上这一页。
能够明白,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宁朝建立的第一天便站立起来了。
李然等官员面露微笑,他们早就和刘钧通过气。
知道刘钧会这么做。
而且因为受到刘钧的影响,他们也渐渐明白。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那一套已经不适合新王朝。
他们要建立的这一个新王朝,将要充分在尊重百姓的基础上,发挥百姓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像以前一样仅仅是鱼肉百姓。
在城墙上逗留了一会儿,刘钧在仪仗队的护送下回到王府。
不过,这里已经不是王府,而是皇宫了。
对刘钧来说,他不需要再单独在景阳城建立一个皇宫。
这样太过耗费人力财力。
有这个王府就挺不错。
再说,这个国家的封建时代结束了。
他身为从封建时代过度到近代的人帝王来说,不需要再那么遵守旧时的规制。
进了王府,他在王府后院中同众官员将领见面,接受了他们的恭贺。
同时,宣布了新朝的机构制度。
比如,李然负责的府衙更名为国事院,总理新朝大大小小的政务。
国事院设置宰相,副宰相。
当前,李然为宰相,刘让为副宰,共同治理新朝。
国事院下有工业司,商务司,农业司,财政司,外事司,新闻司,建设司等一众部门。
另外,司法方面建立了监察司,独立于国事院,直接对刘钧负责。
汤舟的飞狐卫正式更名为国安司,负责内外的情报收集与稳定事务。
至于军队方面则没有多大的变动,毕竟因为军事先行。
当前军队的制度已经全面借鉴了当代的经验。
除此之外就是胡为负责的内务司。
主要功能就是为照顾刘钧的衣食住行,以及传递命令。
第一天完成了登基的主要事项后。
第二天,新朝发布了年号——宁朝,承平元年,正式昭告天下。
自此,喧闹的登基大典终于告一段落。
一个新的王朝,宁朝正式诞生。
刘钧登基的消息很快随着商人的流动在东洲大地上传开。
扶余国皇帝拓跋胜第一时间上表恭贺。
如今,摄取了明王和汉王的土地后。
宁朝已经是一个拥有十三个州,人口五千余万的庞大王朝。
加之宁朝恐怖的工业能力,扶余国只能在这样的新王朝面前瑟瑟发抖。
不过对于拓跋胜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坏消息。
因为刘钧越强大,他的地位就越稳固。
然而,对于中原苟延残喘的其他势力来说这就是不同了。
刘钧称帝,意味着平衡被彻底打破了。
等待着他们的将是毁灭。
宣州。
萧玉山得知刘钧登基后,整个人瞬间苍老了十岁一般。
剧烈地咳嗽了数声,他道:“东瀛二十万大军须臾间飞灰湮灭,足以看出刘钧军队的实力,这些年,他的军队不但没有衰弱,反而越来越强了。”
萧谷一脸颓然,他道:“当下,刘钧占据十三州之地,实力最为雄厚,我们是万万敌不过他的,父皇,这可如何是好?”
萧玉山沉默半晌,道:“明王这个蠢货,招来了东瀛人,给了刘钧出兵的借口。”
想了想,他道:“登基后,刘钧定然要一统中原,只是我们也不能这么坐以待毙,你立刻差人前往晋州,当前,唯有联手方可与刘钧一战。”
萧谷点了点头。
以前,他们与晋王水火不容。
但现在,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敌人。
于此同时,晋王得知这个消息后同样派人前往宣州,联络萧玉山。
他们两人联手,便拥有半壁江山,加上多斯国的帮助,未必不能与刘钧一战。
刘钧登基带来的蝴蝶效应,在中原大地上蔓延着。
各色消息不断飘入景阳城,被送到刘钧的府邸中。
“殿下,萧玉山和晋王欲联手欲我们相抗,当前应集中兵力一举灭掉他们,中原之地便尽可得也。”
刘钧登基后,苏缙和薛常青都回来了。
按照刘钧的命令中止了征战的步伐。
为的便是看看各方反应。
刘钧点了点头,东瀛人被消灭后,在南方他们基本上没有多少军事压力。
留下一个军就足够了。
于是他对薛常青道:“既然如此,你们合兵一处,用八个军灭掉他们。”
按照刘钧的想法,南方留下一个军就足够了,景州再留下一个军负责保卫。
剩下的八个军尽可出击,他相信三十二万人的大军,对萧玉山和晋王足以形成摧枯拉朽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