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6章 夜校经验(第1/1页)兴汉使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正对黄土坡驻村夜校的考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总的来说,夜校速成班的开办不仅完成了扫盲任务,还促进了百姓之间的有序交流,加深了百姓之间的同学情谊。
半年的同学情谊,将会影响百姓的一生,甚至是下一代。上一代的亲密关系,基本上都会顺理成章的传递给下一代。
地方百姓的情谊,有血缘关系的可以论亲戚。这样就会对外来户产生一种本能的排斥。现在多了一层夜校速成班的同学关系,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原住民与迁居者之间的隔阂。
刘正的商人身份,令他切身体会到了速成班培训前后,黄土坡百姓对他的态度变化。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
同学半年,刘正的商人身份,靠着同学关系,在黄土坡站稳了脚跟。杨花等土改工作组的成员,也在夜校的教学中,走进了黄土坡一带老百姓的心里。
近距离的聆听百姓的心声,有利于制定出一套符合黄土坡实际情况的土改政策。
晋国在仙峰的新政策,得到了绝对多数百姓的拥护。
半年的时间,晋军不仅在仙峰站稳了脚跟,还获得了大量的优质兵员,补充进入了一线作战部队,迅速的提高了晋军在益州山地作战的能力。
黄土坡驻村夜校的成功,不仅为接下来的大扫盲行动提供了参考方案,还给梅园政事堂提供了一个了解百姓的窗口。
刘正决定对驻村夜校进行经验总结,同时让杨水负责益州北部数郡的扫盲计划,因地制宜的宣传晋国的政策。
仙峰土改进行得很顺利,这与杨花等土改工作组成员的老师身份密不可分。再加上深入的接触与了解百姓的需求,使得土改工作组在具体的分配方案上,做到了合情合理又合法。
各种捷报雪片般的飞到了碧云寺。
“庄主,仙峰的土改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了。咱们是不是可以动一动了?”杨修问道。
“德祖,驻村夜校的事情已经办得差不多了。是时候把杨水调回碧云寺,替咱们训练一支先头部队。让一批拥有军事常识的当地人作为向导,可以更好的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刘正说道。
在刘正的竭力主张之下,信使带着命令,快马加鞭的赶赴仙峰最偏远的村子。
收到命的杨水把驻村夜校的事情交接给了杨花,连夜赶回碧云寺待命。
与此同时,甘卓也收到了碧云寺的命令,准备筹建一个适应益州地形的两栖作战督。
杨水被任命为营长,负责组建一支编制为一个连的向导支队。
杨莲,黄松,黄平,三人成了向导一文队的排长。
“营长,我们这些人,将来也就是替主力部队带带路而已,又不用上阵杀敌,有必要系统的学习军事知识吗?”黄平问道。
“大家可不要掉以轻心。一旦进入作战区域,短兵相接的战斗,随时都有可能打响。”杨水说道:“万一发生险情,咱们也得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
杨水告诉向导支队的成员:晋军南下,平原作战经验十分丰富,山地作战就差强人意了。一旦进入山区与蜀军短兵相接,向导的作用就至关重要了。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向导的能力将直接决定一支部队的生死存亡。
毕竟晋军将领的本能,依旧处于平原作战模式。纵观华夏历史,很多在北方纵横驰骋的将帅,到了南方水网密布的地带,突然之间就不会打仗了。
同理,南方将领到了北方,也会在战争的第一阶段吃大亏。这是对战争的地域特性评估不足,更是对敌我行军速度的判断有误。
杨水的话,算是统一了三位排长的思想。整个支队很快就进入了作训状态。
一个月之后,杨水向碧云寺汇报了第一阶段的作训成果。
刘正对向导支队的期望很高,闻报之后,就带着指挥部的人前往黑石咀训练营,视察向导支队。
看完向导支队的训练之后,刘正决定:与向导支队的排长杨莲进行对话。
“庄主,我不明白,晋军战士骁勇善战,晋军将领也是身经百战。为什么在战旗一带的战斗,晋军一线部队会频频吃亏?”杨莲问道。
“道理很简,就是对速度的把握出了问题。”刘正答道。
刘正坦言:晋军主力南下益州作战,大多数晋军将领的作战思维依旧处于北方平原。平原行军,日行百里更是家常便饭。再加上北方的道路都是一条大路,平原无遮无挡的环境,也很难对大部队的行军加以牵制。
因此,北方将领对于行军速度的了解,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如今到了益州腹地的东安和仙峰,再按照传统的行军速度制定作战计划,布置作战任务,就会在具体的衔接上出现问题。
益州地理环境复杂,不为人知的小路比比皆是。更何况蜀军的武器多是单兵作战装备,更利于走小路进行穿插。
晋军的战斗,一向依赖重型武器,大军行进对道路的需求十分严格。这也就是说,蜀军可以轻而易举的掌握晋军的动向。晋军却无法判断蜀军的位置。
武器的特性决定行军路线,这是特殊武器对道路的特殊需求决定的。
晋军重型武器的存在,直接圈定了晋军攻打战旗的路线。这样就会给蜀军可乘之机。
对于兵家必争之地的判断,是一名将领最基本的素质。之所以有人可以进行预判,也是基于对敌军装备与编制的了解。
装备决定行军路线,也是判断大军动向的重要依据。也许有人可以出其不备的轻装。然而轻装突击就必须要承担风险。小打小闹可以冒险,大型战役就不存在冒险的可能。
山地作战,晋军的人数优势难以发挥作用,重型武器也会成为蜀军的活靶子。最关键的是晋军将领在短时间内,既做不到知己,也谈不上知彼。盲人骑瞎马,根本就不知道问题的所在。
向导支队的存在,一来是协助先头部队建立交通线;二来是让主力部队尽快适应山地战,做到知己知彼。
向导支队收集的数据,可以成为晋军将领制定作战方案的重要参考。毕竟北方战场的数据已经不合时宜,就得因地制宜的找到新的战争数据。
西蜀地形图只是解决了晋军的方向问题,却没有办法给晋军主力额外的选择。蜀军完全可以分析出晋军主力的位置,从而决定是打是撤。
“庄主,我们向导支队也就是一个连的编制。相对于整个战场来说就是杯水车薪呀!”杨莲说道。
“不,你们的存在,只是为了给晋军主力制造出其不意的可能。”刘正说道:“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可以更加合理的进行布局。尽量不给蜀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刘正对向导支队的要求,就是给晋军将领换上一副山地作战的思维模式。从而实现对各部行军速度的切实掌控。
再有就是主力行军的后勤保障也会有南北差异。北方行军,需要注意敌人的骑兵突袭。因此警戒部队当以快速成阵的枪兵为主。
然而进入山地战场之后,敌军的偷袭必定是弓兵为主。若是再让枪兵部队承担警戒任务,防御薄弱的枪兵,很有可能成为敌人的弓箭打击下的活靶子。
因此,山地作战,担任警戒任务的部队,只能是刀盾兵。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失。
警戒兵种的转变,也就意味着山地作战需要全新的作战思维。然而晋军参谋部制定作战计划,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参考。
向导支队的存在,就是提供各种数据的原始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