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顾仙儿的初恋(第1/1页)王妃很凶残
叶七七——这表现不太对呀!和阮晗那位“舅父”提起狮虎来的状态不太一样啊!
之前那位“舅父”虽然见了自己也很高兴,也很关心狮虎现在的情况,也表达出了对“义妹”的思念之情。可明显的,眼前这位的激动比那位要高出好几个层次,甚至是翻了好几倍呀!
这明显就不只是“战友”情“兄妹”义啊,甚至是亲兄妹也不该是这个表现,难道,顾老仙儿和自己狮虎之间,有故事?
其实这回还真让叶七七给猜着了,顾仙儿原来的妻子是家里给订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互相尊敬倒是有的,但外表风流潇洒的顾诗仙,连儿子都有了,却还没真对哪个女的动过心!
第一次动心,和很多少男少年一般,竟在就是“暗恋”。
至于暗恋的对像,就是和他一起为新政奋斗的,也是新政的带头人——叶槿汐!
也就是说,叶宗主,她是顾仙儿的“初恋”……
可惜落花有情流水无意,任凭顾仙再有才情、人长得再“仙儿”,人家叶槿汐就是不同意,原因嘛,除了不做妾不当小三儿不和别的女人抢男人,还有一点——不是我的菜!
要说顾仙儿也是个提得起放得下的真君子,被拒绝了半点儿没有不快,还是立场坚定地表明——你不想嫁我没关系,这并不妨碍我喜欢你、敬佩你、支持你,和你同进同退、荣辱与共!
这么着吧,夫妻做不成,那咱们就结个兄妹,一辈子互相照应着互相扶持着。等你找到“真命天子”的时候,我这做兄长的也可以帮你长长眼,以后和他过日子的时候,他要是欺负你,我有兄长的身份在,也好冲出去帮着你,削他!
当时的叶槿汐想必心里是十分不屑的——就你那细胳膊细腿儿的,还帮我削人?再说了,就我这脾气,以后真嫁了,谁欺负谁,你心里连点基本的预判能力都没有吗?
不过对顾仙儿这份用心,也还是感激的。于是把六骏拉在一块儿,一齐拜了……
顾仙看着易了容的“叶槿汐”迟迟没有回答,他是真急了,伸出手,眼看就往要往“叶槿汐”的脸上摸了过来。
倒不是想占什么便宜,他就是想着,把她脸上的“容易”给弄下去,好看看那张十余年未见,却依旧缭绕心头的脸。
叶七七眼看那手就要碰着自己的脸了,赶紧往后一闪,顺势站起身,重新向顾仙施了一礼:“叶七七,叶槿汐之徒,见过舅父!七七来京数月,未到舅父府上拜见,万望舅父勿怪!”
这回,用的是自己的声音了。
那清沏中带着些许娇俏的嗓声,将顾仙儿的神智唤回,定了定神,才听清了叶七七接下来的话。
原来不是她,是她的徒弟,她终究是没有回来……
顾仙儿的心里现出一种深深的,失落与伤感之中。
“下山前师父一再叮咛要我一定要留意舅父的消息,如能找到适当的时机定要助舅父一臂之力,使舅父能够一飞冲天一展所学,所以,我今天才荐推了舅父。冒失之处,还请舅父莫怪。”叶七七对顾仙此时的失落、之前的失态仿佛视而未见,依旧是一副对长辈恭顺而仰慕的模样。
顾仙这时已经彻底的回复神志了,他向叶七七点了点头,目光中也满是慈爱之色:“槿汐都有徒弟了,而且如此精灵聪慧,我心甚慰啊。”
然后,也不像阮晗一般细问叶槿汐的近况如何,只说了句:“既是槿汐的徒弟,即是奉了师命来照顾我这位舅父的,明日我就按你的方法办了!就冲你是槿汐徒弟这一样,虽千万人,吾往矣!”
言毕纵声长笑,甩动长袖飘然若仙地——走了!
第二日,正接待使顾仙与副接待使复公衡,以及朝中派出的其他官员十余人,一起来到辽国使馆,代表大魏皇帝,与辽使谈判。
辽国使馆是大魏所有外邦使馆中占地最大,装饰最为奢华的一处,规模当然和皇宫不能相比,但与各亲王府邸相比,也绝不逊色。
辽人在正堂接待了顾仙等一众大魏官员,之所以在正堂,不只是两国会面要显得正式,更重要的是正堂宽敞,可以安置各多的人手。
大魏来了十余人,辽国除了两位正副使,还有二十多个大辽武士,个个持刀配剑,身材也都魁梧彪悍,而且满身肃杀之气,人人目露凶光,更显得大魏的这些文臣,身形单薄,好似弱鸡一般。
正使耶律嗣臣大刺刺坐在正中的主位,见了大魏官员们也不起身相迎,只是用鹰一般的目光,向他们一一扫视过去。
副使孙书宴虽生于辽长于辽,但其父却是在大魏做过一个小官儿的,对大魏礼仪看似十分熟悉,起身拱手、请众人落座,做得到是似模似样,而且脸上始终带着君子般温和有礼的笑容。
大魏官员们心里俱松了一口气,好在还有个可以沟通的人,接下来谈起来也有个居中缓冲的余地。
一口气刚松了一半,所有人的心就又立时提了起来,那位耶律正使竟然完全没有任何开场,完全不按常理出牌,只一句话使直奔主题!
耶律嗣臣以一双鹰目锁定大魏正使顾仙儿,面色不带半丝笑意:“三郡六地,岁币加倍,你们的皇上,可应承了?”
面对对方这种完全出忽意料的打法,顾仙儿有些措手不及,稳定了一下心神,缓缓地道:“这个,还需要两国进一步商谈……”
耶律嗣司目光一凛,打断了顾仙儿接下来要说的话:“没有商谈!我只问你,大魏答不答应!”
这一下不只是顾仙儿,其他官员也都不知该如何回话了。
三郡六城啊、数百万的岁币啊,就算是几亩田地、几两银子的,你要,我就得给啊?那不得坐下来好好谈谈、讨价还价一番么?
按照程序,辽国此时不是应该把“大辽原使者死于大魏、伤于大魏,对辽国造成了如何大的损失、大辽朝野上下如何愤懑”之类的,从头到尾说一说,然后大魏这边再给个合理的解释,对大辽使者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哀悼之类的,然后才引入正题,表明两国立场,再慢慢的“磨”吗?
这一上来就是割地、赔款,连由头都不屑说了,你怎么不去明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