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这事儿不对(第1/1页)王妃很凶残

    待小景裳写完了文章,叶七七收过来,就一些问题给予指点。直到小皇子都弄懂了,又随手扔过一本册子:“三至五页的式子,背熟了。以后你家大业大的,之乎者也的是要学,免得那些文臣给你上奏章的时候看不明白,在朝堂上跟你长篇大论的你又应对不来。但语文要学,数学也不能落下,整个大魏的收益支出,那可是特别复杂的一笔账,这些学好了,以后那些三司使什么的,就不敢糊弄你。”

    言下之意,已经完全把南宫景裳当成了未来的皇储来教导着。

    王娘娘因为孩儿每天都要出宫到“叶师父”家去学习,为了保证儿子的安全,不只派了暗卫,而且把飞燕专拨过来,贴身跟随小皇子。

    而叶七七对小皇子的“教导”,包括她的一言一行,飞燕都在心里记下了,回到宫中去和自己的主子一一汇报。

    这倒不是王娘娘信不过叶七七,而是南宫景裳的位置实在是太敏感了,就算没人把他故意带坏,一天天的学不到真东西只是虚度光阴,那也是不行的。

    南宫景裳到底是皇家血脉,虽然他爷爷是个“脑抽”的异类,但南宫家能坐拥天下,总的来说还是有其过人之处的,至少都不笨。

    很快小皇子就背好了两页数学公式,叶七七拿出的一张试卷,也很快答好了。

    语文数学之后,在学习“毒功”之前,还有一柱香时间的体育运动。久坐伤身,尤其是小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适当运动不只有利骨骼发育,而且可以挺升身体免疫力,叶七七可不希望自己的徒弟,以后是个满腹经纶的病痪子。

    对于什么“骨骼发育”“身体免疫力”那些,飞燕是真听不懂,但这并不妨碍她一一记在心里。而且在观看叶七七带着一人(小皇子)一狗(小二哈)在院子里全无章法的疯跑的时候,常年观看自家娘娘练武的飞燕,在其中竟然看出了一些练武必备的基本功的痕迹。

    接下来的课程,飞燕就被排除在外了,完全是师徒二人一对一的秘密传授,这个倒也好理解,“独门功夫”嘛,当然除了自己的亲传弟子,外人要回避的。

    也正因为飞燕根本不知道,这段时间叶少师都教了小皇子些什么,回去和王娘娘汇报了所有“教授过程”之后,王娘娘对叶七七赞不绝口,对自己下了朝的老公把叶少师一通狠夸!

    香露已走上走轨,基本不用叶七七亲自照应,三日一上朝,站在皇上身侧“熟悉政务”,最近朝中没有大事发生,虽然时不时的,那些朝臣们也会纠结许多小事,因“政见不合”一通吵吵,但后来也都平息了,没有留给叶七七出手的机会(实际上是她官太小,很多事儿上没发言权)。

    可能是周超的事儿给众人记忆比较深刻,也没人主动来找叶七七的麻烦……

    综合上述情况,极大地给叶侍诏在朝堂上打瞌睡补觉、或是魂游天外提供了有利条件。

    除了时不时地会为南宫小王爷在大辽的情况担心一下,叶七七的小日子过得舒服得不能再舒服了。

    终于,在叶侍诏正式入朝后的一月有余之后,有事儿发生了,而且是大事儿!

    辽国,重新派了使节出使大魏,而且这一回的正使副使都是辽国有名有号的人物,正使耶律嗣臣、副使孙书宴。

    这两人一个是正宗的辽国皇族,另一个是从父辈就投靠了辽国的汉人,耶律嗣臣是辽国君主的堂兄,手段强势为人跋扈,在魏辽关系上一直是个“主战派”;孙书宴的父亲一直被辽王委以重任,专门处理辽魏关系,其人也很好地利用了自己身为汉人,对大魏了解的优势,为大辽鞠躬尽瘁,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对付汉人的主意。

    到了孙书宴这一辈更得辽人信任,将“汉奸”一途继续一条道走到黑,并且发扬光大。

    大魏的朝臣们一听来的是这两个人,就都知道——事儿,要不好!

    果然,辽使带来的“国书”里,辽国对大魏提出了两条要求,以弥补他们失去两位使者的损失:第一,要求增加岁币;第二,要求“归还”祖上被大魏人“侵占”的三郡六地!

    至于大魏如果不照办,那就一句话——挥军南下,马踏大魏!

    随着国书在朝会上被读完,大殿上一片纷乱,各路大臣纷纷出班,说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有人说这不行,辽国这明显就是敲诈,如果大魏示弱同意了他的要求,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

    有人说人家毕竟是失了两位使节,表达一下愤怒还是情有可原的嘛,至于条件,那是可以谈的嘛。和做生意一样,和他们讨价还价,只要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度”上,适当的赔偿,还是可以给的嘛。

    有人说给点儿钱行,但地不能给,北方三郡六地,那原本在祖时就是汉人的地方啊,后来被辽国占了,魏太祖又给抢了回来,现在怎么就成了他们的了?原本就是汉人的地方,又何来“归还”一说?

    不给地只给钱的说法被三司使强烈否决,原因就一个——三司是管钱粮的,大魏现在,是真没钱……

    关于辽国的事儿是叶七七最为关心的,从那国书读出来之后,她就调动起全部的心思开始思考、头脑也飞速地运转起来。

    这事儿不对!如果说辽国想要赔偿也不可能忽然就这样“狮子大在开口”,开出的“赔偿”银子数额实在是太过巨大,已经是原有岁币的两倍有余,就算是想要加岁币也不是这个加法儿,这条件换成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法答应,辽国人再怎么蠢,也不是这个蠢法儿。

    另外还有三郡六,就更说不通了,对这个要求,连最“主和”可能在背后与辽人有勾结的晋王一党,那都是不赞成的。无论他们心里怎么想,至少在表面上,“割让国土”这个罪名,谁都不敢担,何况是一国之君明宗,就算辽军真打了过来,他也决计不会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