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粮荒(第1/1页)王妃很凶残
旁老头儿摇摇头,话是说给身边人的,目光看的却是叶七七:“明摆的吃亏的买卖我不做,旁家粮仓里的地儿多着呢。新粮来了又如何?五十五文是吧,我买五十三、五十二,只需比新粮价低些就是了,总能卖得出去。”
已经答应了和叶七七签约的几个商人傻了——对呀,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呢?五十三、五十二那也比五十文多呀,而且只要价比新粮低,总会有贪便宜的来卖。
叶七七乐了:“不卖,那你们就自己留着吧。今日起新粮连续进京,定价五十五文。对了,忘了告诉你,今上下了御旨,统一京城粮价,无论新粮陈粮,一率五十五文。任何人想要低价抛售,都是犯了王法,可别怪朝廷严惩,你们可别自寻死路。”
说完,示意那些答应卖粮的,跟她走,边往门外走边道:“钱啊,是赚不完的,赚钱可以但要讲规矩,如果不讲规矩,你就算是赚到了,也得有命去花。”
一只脚刚刚迈出门槛,身后旁杰颤抖的声音响起:“慢着,老夫的粮,也卖给你了。”
当天,京城粮价稳定,而且果然是稳定在五十五文这个价位上。只是新粮始终没上市,市场上流通的还是陈米。同时又有大量马车拉着刚刚运到公仓里的粮食,又忙忙碌碌地往城外赶,说是圣上要给北方遭灾的郡县运粮救灾,而且要先把京城的粮仓给腾出来,才有地方存放接下来进京的新米。
可两日后公仓都快搬空了,却没见再有新米运进来,说是路又塌了,而且比上次还严重,没有一个月,新粮进不了京了!
公仓没米,新食要一个月才能送来,这一回消息是压不住了,京城百姓的心又都慌了,都拿着家伙事儿想到市场上去买粮回家存些,可市场上的卖粮铺子里,粮食也不多了——都被叶七七收走了TT
事实证明,市场这东西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朝廷强制性干预作用不大,尤其是在老百姓感觉可能面对“吃不上饭”的危机的时候。短短两天,粮价又从五十五文,涨到七十文了,比上次暴涨还贵出五文呢。
消息很快经由三司上报给了当朝,大朝堂上又是一通吵吵,御吏台、知谏院、连带着中书省各大官员,都表现了一把不畏皇权的“忠勇”,一起发力直指明宗皇上,各种说法、各种声音汇成一句话——就不该任由着一个小姑娘胡闹!
这回,连霍老丞相也没法出头为明宗说话了。
事实摆在眼前,这事儿叶七七真没办好,粮食啊,那可是关系到民生的一等大事。就算是接了南宫老王爷的信儿,让他在朝里多帮帮“小七丫头”,就算是他如何想维护皇权,可这一回,他真没什么可说的。
再看被“围攻”的明宗,他靠在龙椅上微瞌着双眼,既不见焦急、也不见恼怒,好像对底下的指责完全都没听见一样,不反驳、不解释、不为所动!
底下的大臣们更急了,又是一通唾沫横飞言辞激烈地批评,直说到正午时分,明宗皇帝还是没表态,只祭出了百试百灵的法宝——退朝。
看着明宗走出大殿,一众大臣目瞪口呆,皇上走了他们总不能拉着他的袖子不让他走,继续在那儿嘚吧吧,扯皇上袖子这事儿除了霍相对先帝干过,别人还真不敢。
转头看向霍相,老头儿伸出一只手让阮晗扶了一把,缓缓往大臣们这边走了过来,扔下三个字:“散了吧。”然后穿过众人,也走了!
大臣们一看,皇上走了丞相也走了,那就散了吧。
可散是散,这事儿可没完,回去准备笔墨,挑灯夜书,写折子,写皇上怎么昏庸,怎么任由一个小小商贾挠乱了京城市场,导致粮荒;写那些比自己大的官儿怎么不作为,怎么混帐;提要求,要求皇上严惩那个小商人、要求皇上认清他自己的错误,要求皇上罢免上头的官员,或者给他们降纸,让自己这样清正廉洁、为国为民的好官,上去……
另一边儿旁杰等商贾们也急呀,他们上当了,朝廷根本没有新米运过来,也没抵制住粮价。而他们手里的粮,却被那个小姑娘、小滑头、小骗子给骗走了,那都是钱啊。五十文卖出去的,现在能卖七十文,而且还会看涨,一半的利润啊,就这么没了!
旁杰的心疼啊,疼得在滴血一样,只一晚上,嘴角就起了一溜大泡,几颗大牙疼得腮都肿了起来。
有些人就是这样,一门心思想要占便宜,没占着,就觉得自己是吃了大亏了。
何况,原本那个“存粮抬价”的计划就是他提出来的啊,粮食原本也是他存的最多,功亏一篑,算算以现在的市价他能赚到的银子,旁杰就觉得,自己好像遭到了抢劫一样。
正火得寝食不安,食不下咽呢,他手下的最信任的大管家带来一个消息,有人手里有粮,而且急于出手,那粮价,比市面上足足低出了近两成!
要说旁杰心里不存疑,那是假的,多年做生意的经验,让他知道,这世上没有白吃的午餐,也没有找上门儿来的便宜让人占。现在整个京城都在缺粮,那人有粮食,他为什么要以低价出售,不自己去市场上售卖呢?
不过,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尤其是心里的不甘,站他还是决定去见一见这位“粮商”,看看具体是什么情况。
等见了那位以后,旁杰的心动了。
因为对方的身份,就不允许他自己把粮食拿到大魏市面儿上去售卖,对方是几个外邦商人!
外邦商人在大魏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大魏对他们那是礼遇有加,表面上客客气气,但除了丝绸、茶叶、瓷器,这些非生活必须品之外,盐、铁、粮等这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那是不许他们碰的!
而这几位异邦商人,竟然在大魏经商的三五年里,通过一点点的收购,存了整整一大仓库的存粮,这个闹到大魏官府,他们是要被取消经商资格,甚至被驱逐出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