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体系(第1/1页)乱世栋梁

    开封,私第,段韶看着吃饭狼吞虎咽的儿子,觉得奇怪:“怎么,在学校吃不饱?”

    儿子梁襄闻言放下碗筷,把嘴里的饭吞下肚子,然后才开口回答:“学校食堂的饭菜太油腻了,没家里的好吃。”

    “年轻人要长身子,少不得油腻。”段韶示意儿子继续吃,听就行了。

    “许多学生因为家境原因,平日里难得吃油腻,学校的伙食,就是特意弄得油腻些。”

    梁襄一边吃,一边听,不时点头。

    他已经入军校深造,如今放假回家,因为家里伙食很合胃口,所以吃相有些难看。

    段韶见儿子一切安好,放了心,不过,那个秘密还是不打算说出来。

    自从被俘之后,他就化名梁孝言,给李笠卖命,并有了妾,有了子女,有了个小家。

    一眨眼,十几年过去,他在南方的儿子,已经渐渐长大了,但段韶一直没有向家人亮明身份,所以儿子一直以为自己是梁家子孙。

    段韶的妾和庶出子女,只知道他是齐国降卒,家在晋阳,而留在晋阳的家人,十几年没有联系。

    但段韶很清楚自己家人的现状。

    他的弟弟段孝言、段孝深,以及他的长子段懿、次子段深,在楚军攻邺时,于外地任职,逃过一劫,如今和各自家人在晋阳。

    至于他的妻妾,还有其他几个儿子,要么陷在邺城,要么被俘,如今和许多齐国被俘官员、将领的家属一样,在建康定居。

    段韶得李笠特许,暗中到建康见了家人,当他出现在妻妾和儿子们面前时,家人还以为白日见鬼。

    他的正室元氏,当时先是吓瘫了,然后抱着他嚎啕大哭,儿子们也好不到哪里去。

    毕竟段韶已经在十几年前“兵败身亡”了,谁曾想到竟然还活着?

    李笠考虑到他的处境,迄今一直对外隐瞒他的身份,之前没让段韶去邺城露脸,省得他弟弟和儿子们在晋阳倒霉。

    所以,楚军攻河北时,段韶依旧在军校任职、授课,现在人在开封,时不时和暂居建康的家人通信,却不知该怎么和现在的家人开口。

    告诉儿子,其实你父亲是齐国勋贵、齐国几位皇帝的表兄?

    告诉儿子,你父亲作为全军主帅,兵败被俘后更名改姓,苟活至今?

    梁襄毕竟还年轻,口风不严,一旦走漏风声,让齐国那边知道了,那可不好。

    想到这里,段韶有些惆怅。

    现在的局势,对齐国很不利,李笠这头猛虎,当了皇帝后是如虎添翼,麾下大军势不可挡,齐国国祚已经没有多少年了。

    等到齐国灭亡,他就没必要隐瞒身份,可一想到齐国没几年国祚,段韶百感交集。

    他的姨母娄昭君,是齐国神武皇帝高欢的正室,齐国的前几代皇帝,都是他的表弟,而齐国的建立,他家也出力不少。

    眼见着齐国就要灭亡,段韶心里不是滋味。

    但又能如何呢?碰到李笠这种奇人,几个表弟根本就应付不过来。

    高洋输得灰头土脸,而他自己都兵败被俘,还有什么好抱怨的?

    眼见儿子接连添了好几碗饭,总算是吃饱了,段韶问:“你在军校里,也是这般饭量?”

    “父亲,学校食堂的菜油腻,所以饭倒是吃不得这么多。”梁襄回答,然后主动说起在军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军校分几类,生源各有不同,像他去读的军校,其实是“军事预科学校”,为军校提前准备生源。

    “军事预科学校”生源很广泛,可以是宗室、官宦子弟,也可以是军属子弟。

    其教学目的,是让预备入正式军校深造的人,具备基本的文化和军事素质。

    入学年龄要求至少满十五岁,入学后第一年,读书期间可以携带仆人,在“单间宿舍”居住,日常起居可以由仆人照料。

    学的是文化课,又有体育课,目的是“开蒙”,以及锻炼身体,学规矩。

    一年之后,所有学生都要换宿舍,住在八人间的宿舍里,不许带仆人,日常起居自己照顾自己。

    除了文化课外,开始学习骑马、射箭、兵击。

    第三年,增加骑、射、兵击的学习强度,并学习基本的兵法。

    毕业时,学生的文化水平,要达到蒙学的水准,而武艺,要达到军中新兵营结束时新兵考核的水准。

    这个时候,毕业生年满十八岁,已经成年,便可进入正式军校学习,学习各类军事知识,然后学如何打仗,如何带兵。

    毕业后,毕业生就是尉官,进入军中,在基层带兵,积累经验。

    历练一定年限后,根据平日表现,以及参战后立功表现,入下一级军校学习,毕业后升为校官。

    这就是楚国给官宦、将门子弟,乃至寻常军人和百姓,定下的一条升迁道路。

    没有任何军事经历的普通人,可以通过入军校读书,开始军旅生活。

    而军中的立功兵卒,或者服役一定年限后的兵卒、军士,无论最初是募兵、征召兵或者降卒,都可以通过读军校、毕业后成为尉官,进入“军官序列”。

    按新体制的规则晋升。

    段韶亲自参与了楚**校体系的建设,并任“骑兵科”的“教授”,以及战术司的司长,虽然长期居于二线,却培养了不少骑兵将领。

    眼见着儿子梁襄进入自己参与建设的军官培养体系,开始逐步成长为新式军官,段韶忽然有一种“前人种树、后人纳凉”的感慨。

    梁襄只要运气别太差,不死于流矢、坠马等意外事故,那就能稳稳的走“武”这条路。

    要么在军中效命、熬资历,要么给某位宗室同学做带兵的府佐官,为仕途积累人脉和履历。

    到了一定级别,还能文武互相转换,出任地方官,转为文官。

    而不需要他这个身份尴尬的父亲,特意到处托关系、送礼,求妹妹吹枕边风,以此给儿子谋个好前程。

    这就是李笠构建的军事人才培养机制,读不得书但又想建功立业的人,无论是权贵、官宦子弟,还是平民,都有机会走这条路。

    按照规则,进入体制为国效命,按照规则晋升,改变自己的命运。

    与此同时,这套军事人才培养体系,也改变了军队的结构。

    许多本来要靠在战场上玩命才能学会的“兵法”,或者将门内部传授的“兵法”,如今以成体系的学校教学方式进行传授。

    使得楚国的基础军事人才快速增多。

    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得军队在战损后的恢复速度很快,因为有源源不断的合格军事人才补充到军队中,能够让重建的军队尽快恢复一定的作战能力。

    若军队没有遭到严重损失,那么在一次次战斗中活下来的基层将领,就能不断成长,成为名将种子。

    让段韶最有感触的一件事,就是他的学生们,在楚军攻突厥之役表现出色。

    此次楚军和突厥作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众多的基层骑兵军官,虽然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入草原作战,但总体表现十分出色。

    只要继续磨练,在这些人中,就会渐渐涌现出优秀的将领,擅长骑兵作战。

    届时,不缺马的楚军,战斗能力会持续增强。

    而军校不断有毕业生进入军中服役,楚军的人才积累会渐渐成规模,随着时间流逝,开国时的强军后继有人,很大概率能一直保持作战能力。

    李笠所构建的这种奇特体制,用不同以往的方法,培养基层的军事人才,如今看来,效果是不错的。

    但这套体系,也有另外一层用意。

    段韶想起一件事,问儿子:“几位殿下在军校里读书,跟你是同学,他们表现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