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图穷匕见(续)(第1/1页)乱世栋梁

    太极殿,太后和皇帝坐在御座上,文武百官分列阶下左右,鄱阳王萧嗣出列,向皇帝陈述乐安铜矿的具体情况。

    当然,皇帝少不经事,萧嗣实际上是说给太后以及宰辅们听的。

    目的是告诉宰辅及文武官员,皇帝驻跸淮阴所产生的大量开支,乐安铜矿可以支撑得起。

    大将军李笠,在队列里站着,萧嗣所说,他早已清楚。

    大铜矿的成功开采,对于朝廷来说是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只要有了钱,许多问题都可以“苟”。

    但李笠不打算苟,等皇帝驻跸淮阴、以淮阴为行在,新动作就要开始了。

    今日朝会就驻跸淮阴一事进行辩论,“正方”的“主辩”不是他,是鄱阳王。

    原因有二,其一,鄱阳王是宗室,由他在朝会上帮皇帝发话,和宗室、文武官员辩论,再合适不过。

    其二,鄱阳王在朝中人脉广,辩论时有“马仔”呐喊助威。

    所以,李笠和萧嗣达成共识,今日由萧嗣当“正方主辩”。

    旁听的李笠,却没有闲着,琢磨起事情来。

    皇帝常驻何处,何处就是权力中心,没了权力加持的国都,生活其中的人,就像离了水、落在浅水坑里的鱼,跳不起来了。

    他仔细摸过底,建康城如今有大小寺庙七百余座,僧尼十万人左右,导致至于寺庙名下田产,以及各类依附民,则无法查证,只能靠估算。

    不管怎么样,大量寺院以及庄园的存在? 让建康周边土地“板结”,朝廷这棵大树,无法从这肥沃的土地获取营养。

    彻底解决的办法就是杀人? 用暴力进行土地改革? 将土地进行重新分配? 然后朝廷就能收上税,并控制劳动力。

    杀人分地,很简单? 谁都会? 可为什么这几百年来没人做,大多不约而同选择妥协?

    南朝是这样,北朝也是如此。

    无非是“众怒难犯”? 李笠想了个办法? 先把“权力”调离建康? 才好行事。

    而不是试图开霸府。

    这年头? 外姓权臣把持朝政都有既定套路? 即以武力夺权? 心腹在国都控制皇帝,自己在别处要地开霸府,遥控朝政。

    然后还会嫁女儿给傀儡皇帝当皇后,一系列举措下来,变相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以霸府班底逐渐替代朝廷中枢? 控制国家的权力体系? 待得时机成熟? 受禅称帝。

    旧朝廷的中枢被霸府元从取代? 蜕变为新朝廷的中枢。

    此即为霸府政治,也是权力受禅的标准做法。

    仅以霸府制度而言,李笠觉得没有新意? 变了个花样。

    引导皇帝自己跑出去开个“行在”,中枢还是那个中枢,跟着过去。

    国都依旧是国都,富贵之家的家底依旧在,但国都和行在之间的物资输送成本,会明显增加这些人的生活成本。

    对此,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加重对自家庄园依附民的剥削,把增加的成本补回来。

    另一个,想各种办法将本该增加的成本减下来。

    这个“各种办法”,李笠已经提前准备好了。

    然而,士族们可不会坐以待毙,因为事实上的迁都,以及在两淮试行府兵制,已经触动了士族们的底线。

    这帮人明面上无法阻止,暗地里肯定要搞鬼搞怪。

    换做他面对这局面,绝不会坐以待毙,而是要奋力一搏。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刺杀。

    李笠在想事情,时间过得飞快,群臣对于皇帝驻跸淮阴、在淮阴设行在的争论,也到了尾声。

    明面上能说的反对理由,无非是:开支巨大,以及安全问题。

    鄱阳王的一番介绍,让钱的问题不是问题,至于安全问题,既然不缺钱,自然也不是问题。

    问题在于连带实行的一个新政:在两淮实行府兵制,实际上触及了士族们的利益,肯定有强烈反对。

    但在皇帝御驾亲征、发动北伐这一大义面前,没法放到台面上说。

    建康朝廷既然自诩延续魏晋正统,那么就必须把收复中原当做最大、最耀眼的牌位,做不做得到是一回事,口号喊不喊,是另一回事。

    现在,皇帝在不大幅增加财政负担、百姓负担的情况下,为北伐收复中原做准备,并大张旗鼓喊出来。

    谁能在明面上以冠冕堂皇的理由阻止?

    关键时刻到了,鄱阳王萧嗣作为宗室,按照事前和李笠的约定,为皇帝发问:

    “陛下有意北伐,收复中原,还都洛阳,以二十年为期,进行各项准备,而非急于求成,穷兵黩武。”

    “二十年后,陛下步入而立之年,当扫六合,于洛阳皇宫,太极殿内,接受周、齐国主叩拜,受海外诸番邦使节朝贺!”

    他看向玉阶上端坐的皇帝和太后,见皇帝激动地点点头,随后转身,再次面对文武官员,按李笠建议的“台词”,朗声说道:

    “此为陛下之意志,只问,谁赞成,谁反对!!”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不长眼的才跳出来说“反对”,皇帝要以二十年为期,为北伐做准备,谁也挑不出刺。

    江夏王萧大款心中叹息,作为辅政藩王,率先出列表态:

    “微臣愿为陛下马前卒,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相王带头表态,群臣之中纵然有再多不满,也只能跟进,纷纷出列,向皇帝行礼:“微臣愿为陛下马前卒,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御座上,萧询见鄱阳王顺利排除非议,让驻跸淮阴一事顺利定下,激动不已,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毕竟是少年,沉不住气,身形晃动,如坐针毡,太后赶紧握着儿子的手,让儿子冷静下来。

    看着群臣之中,李笠的身影,太后不知该高兴还是担心。

    毫无疑问,彭城公和鄱阳王的关系不错,所以,今日不用李笠出面,鄱阳王就力排众议,把事情定下来。

    那么,去年三月宫变时,但凡鄱阳王起了心思,得彭城公相助,恐怕....

    。。。。。。

    皇宫,走廊下,入宫探望女儿的黄姈,正和张铤交谈。

    张铤作为中书舍人,常伴皇帝身边,所以经常在宫中值守,正好碰到彭城公夫人,便交谈起来。

    因为话题有些敏感,所以随从都在远处候着。

    “君侯到底在想什么?想做忠臣么?”黄姈觉得李笠最近的表现,越来越奇怪了。

    一副要给皇帝女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表现。

    所以黄姈有些自责,觉得是不是自己之前埋怨李笠没能阻止女儿入宫,导致李笠心有愧疚,要一辈子给女儿、女婿遮风挡雨。

    这不是自寻死路么?

    “夫人说笑了,这年头,没人做得了活忠臣。”张铤笑起来,“最好的忠臣,是死了的忠臣,死后极尽哀荣,追赠王爵都可以。”

    黄姈沉吟着:“那...”

    张铤低声回答:“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好,说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也罢,反正有皇帝这块招牌,行事真的很方便。”

    黄姈看着张铤:“君侯莫不是把你也骗了?”

    “夫人,君侯必要的时候,连自己都能骗,骗在下,又有何难?”

    这话说得有些微妙,黄姈都不知道张铤是说真话还是假话。

    “夫人,对于皇帝而言,君侯再怎么忠心,也是外姓,皇后再怎么好,又不是不能换,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需要。”

    “少帝临朝,岌岌可危,需要漆黑的木炭燃烧自己,温暖别人。”

    “待得大权在握,局势稳定,就需要鲜花来装点锦缎,至于黑乎乎的木炭,没烧完的话,就收入库房,免得丢人现眼。”

    张铤缓缓说着,黄姈越听越觉得无奈:所以李笠到底在想什么?

    “夫人可知,府兵制在两淮试行,意味着什么?”

    黄姈当然想得明白:“这是坏了规矩,士族把持着入仕、升迁的途径,而府兵制,等于另辟蹊径,让寒人有些许机会绕过士族把持的道路,直奔流内官而去。”

    “而且,以淮阴为行在,等同于变相迁都,那么,建康周边,士族们经营了许多代的家业,怎么办?”

    “夫人说的是,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如今,皇帝得君侯提议,要驻跸淮阴,以淮阴为行在,在两淮行府兵制,这激怒了多少人?”

    “他们,在明面上无法以正当理由劝阻,毕竟皇帝要亲自北伐,为此花许多年做准备,谁也劝不住。”

    “但这些人不会就此罢休,正经的阻挠办不到,必然出阴招。”

    “你是说...”黄姈瞪大眼睛,“刺杀皇后?”

    张铤耸耸肩:“刺杀皇后,君侯还有女儿不是?而且与皇后同龄...太后为了皇帝,也会厚着脸皮让君侯送女入宫,再立为皇后....”

    黄姈眼睛随后一眯:“莫非,刺杀君侯?”

    “很有可能,甚至,一了百了。”张铤一脸平静,“只要没有子嗣的皇帝一死,届时,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可平安已经有了身孕!”黄姈喃喃着,喜讯是不久前传来,所以她才入宫和女儿说说话。

    张铤笑起来:“皇帝若出意外,皇后或许会诞下皇子,可..可汉惠帝也有子嗣,却都被认作是宫外抱回来凑数的。”

    黄姈看过史书,知道张铤所说指的是什么,心中不安:“那?”

    “君侯要脸面,所以经常自寻烦恼,可有的人,行事未必要脸面,狗急尚且跳墙,人急起来,什么事做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