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挑衅者(第1/1页)贞观俗人
皇太子承乾忍不住问,“老师有什么好的办法弥补吗?”
“殿下,国朝创立之初,府兵制确实很好,但如今时移事易,府兵制也难免跟不上形势了。”秦琅提议,“臣建议改革府兵制度,但为稳妥起见,建议分几步走。第一步,先缩减现有府兵规模,同时,将现有边疆镇守之军,改为移驻府兵。”
把原本各地轮调过去边疆戍卫的府兵,直接给他们迁移户口到所在边地。
但不授田,而是租田。边疆地广人稀,土地还是比较多的,不过按现行的土地制度发展,授田终究不能长久,故此现在就不再授田,而是朝廷于驻地边上租地给他们,也没什么口分田或是永业田了,直接租佃。
这样边军一家子有地可耕,按亩交租就可,而朝廷不需要边军再自备武器衣粮这些,改由朝廷发军饷衣粮,朝廷负责武器驮马这些。
这些边军就跟原来府兵一样,点选后就是终身制了,而且也不用再轮换了,就是职业兵,平时就拿粮饷,专门训练、镇守,闲时呢,则参与边镇的屯田,也搞搞生产,但不是给自家搞,给朝廷边镇搞,收获自然也归朝廷。
本质上来说,跟现在长安的天子北衙禁军一个样,都改成募兵制了,能够更加适应边疆军事所需,保证边疆的防御作战能力。
只是朝廷的负担增加了,募兵的开销比府兵要大,原本府兵们承担的那部份衣粮武器甚至驮马等,都要由朝廷来承担。好在朝廷自改革以来,税赋收入不错,完全负担的起。
边军改成了募兵,京师的宿卫之兵,也全都改成募兵。
北衙几万人本就是募兵了,现在南衙的三万六千番上之兵,也都改成募兵,以后就拿粮饷,不用授田也不必再自己负担衣甲等。
而全国各地六百多个折冲府,则因为不用再承担入京番上宿卫和赴边疆镇戍的职责,所以也没必要再保持这么多数量,可以只保留一半左右。
对于这保留的一半府兵,以后也不需要再自备衣甲粮食驮马等,这些以后都由朝廷负责了,朝廷也不再授他们田地,租田给他们,平时农时种地,闲时训练,若遇战时则征发出战,立功则有钱帛赏赐,也不再授田,若阵亡伤残等,也都直接给予钱帛抚恤。
有功的录勋授官,一律照旧。
裁撤的军府府兵,转为乡团,其所授之田地,转为租佃,闲时也展开一些集训,做为预备役使用。
府兵以后当不了地主了,但是立功当官的机会还是有的。负担减轻了,授田和免税的待遇也没了。
改革动作很大。
“此事干系甚大,应当慎重讨论后再做决定!”房玄龄老成持重。
“房公说的没错,我今天在此提议,也是希望诸公好好议一议,等商议出一个合适的方案后,再交由太子和陛下考虑。”秦琅倒也没急着就能定下来,毕竟他自己也只是有一个初步的方案。
只是他毕竟也是打过仗的,知道现在的兵制,确实已经在拖大唐的后腿,到了必须要改革的时候了,现在许多问题还没严重,可等到真正严重时,就来不及了。
“那就请诸公回去后都写一份关于府兵改制的建议书上来,到时再集中广益。”承乾把这话题就此打住。
见到宰相大臣们都点头,他很是满意这种感觉。
接着又道,“京兆府内无官邸,以往官员都是住在自己的私宅里,走班办公。衙门官吏众多,许多官吏是从地方调入,家眷在外,在京只能租房住,十分不便。”
承乾提出要拿出两万贯钱来,在京兆府衙门后面,修建京兆府的官邸,供京兆府衙里的官吏们居住使用,不论官吏,都有住房宿舍,方便上班办公。
魏征指出两万贯太多,修一座官邸用不了这么多钱。
承乾解释说官邸不仅要安排京兆尹、少尹等官员,也要安排吏员们,按品级各有宿舍,最后还说这笔钱从东宫内库里拔派,不动用国帑。
这么一说,魏征倒也无话可说了,毕竟人家太子用自己的小金库给京兆府官员们修官邸。
“殿下,如此一来,只怕其它衙门都要羡慕京兆府了。”魏征道。
秦琅站出来帮承乾,“京城百司衙门,哪个衙门也都还挺滋润的,我看可以让各衙都一起修官邸、食堂,各衙官邸也都照顾下低级的吏员们,尤其是那些外地来京的单身汉们,免的他们出去租房,出行不便。”
“至于修官邸的费用,我看可以由各衙自己解决一点,也可以再由朝廷拔款解决一些,到时统一由将作监设计规划,工部负责安排施工建造。”
秦琅想着,干脆就给长安的各部衙搞点自建房,官吏们没房的可以申请衙门宿舍房,衙门后面有地的就近建,没地的就建附近点。
只要不离开衙门,便可以一直免费住在单位宿舍,对于长安那五六万的低级杂任、流外、胥吏们来说,这绝对是个大福利。
毕竟长安大居不易啊。
想想人家白居易一代大诗人,想在长安买套房,都是左攒右攒的攒了好多年才买了房子,好多年都只能先在长安郊外买个院子住,上下班极不方便。
承乾一听,马上表示愿意从自己的东宫里特拔一笔钱,协助修这衙门宿舍。
从修官邸变成修宿舍,魏征倒也不反对了。
他出身底层,知道小吏们日子不易,若能建成这衙门宿舍,确实是一项仁政。
前有关照贫困百姓的廉租保障房,现在又要开建衙门宿舍,魏征心里感叹秦琅确实脑子转的快,而太子挥金如土的样子,让他又不得不赞一声大方仁义。
王珪倒是认为这样搞摊子很大,毕竟京城百司百衙,仅底层的杂任流外小吏等就有五六万之众,真要大建官邸宿舍,可不是小事。
他担心这样会扰民。
而秦琅告诉他,一切都以市场手段来办就好,虽由将作监设计,工部监督,但用到的材料,到使用的民工,全都统一招标采购和按市价雇佣,不但不会扰民害民,还要创造点内需,增加一些就业岗位,给百姓们创造点赚钱机会。
朝廷、衙门和东宫各拔出钱来,虽说也是民脂民膏,但用在实处,也是解决衙门官吏们的居住大问题,而最后这些钱也都落到那些商家和百姓手里,转一圈,不也是拉动鸡地屁嘛。
虽然王珪觉得这圈子绕的有些大,但做为大唐财政大管家的戴胄表态说,现在国库充盈,这点钱是小问题,王珪也就不好多反对。毕竟涉及到长安城五六万官吏们的福利,他过多反对,到时岂不是要惹众人之怒。
“有劳老师回头拟一个详细的条陈,下次廷议时讨论,通过后再交由门下省颁令执行。”承乾有些兴奋的道。
一件件事情都议的很顺利。
“殿下,西域传回消息,铁勒契苾部莫何可汗契苾歌楞被西突厥肆叶护可汗突袭击败,兵败战死,其子莫贺咄特勤也战死,其落伤亡惨重,如今歌楞之孙契苾沙门随其母率本部败兵六千余帐,败逃到伊吾请求归附!”
这个消息引的宰相们倒是很惊讶。
“这个肆叶护也太过放肆了,这是公然无视朝廷的威严!”
之前统叶护可汗去世后,朝廷调停肆叶护可汗和莫贺咄可汗这祖孙俩,给两人各赐旗鼓大纛,册封可汗,又把统叶护的儿子册封为吐火罗可汗,把他兄弟札比尔册封为可萨可汗,同时还把铁勒契苾部的歌楞也册封为可汗。
西突厥之地,册立了五位可汗。
肆叶护向大唐请婚求亲被拒绝后,心怀怨恨,不顾大唐的调停,先出兵突袭了莫贺咄,暗里策反了莫贺咄手下大将,将其击败并杀死,然后现在又把歌楞给干死了。
“殿下,臣以为当派人接应契苾部,并将他们安置于河西甘凉之间。”长孙无忌建议,契苾部是之前朝廷往西域掺沙子的重要棋子,谁知现在败的只剩下六千多帐了,他们最强盛时可也是有十余万人马,曾经高昌、伊吾等国都是被他们控制的。
契苾歌楞之前朝见大唐天子,曾经留下了长孙契苾何力在朝,如今何力还得赐婚宗室之女临洮县主,任右领军将军。
既然契苾部还有六千余帐,那么也还是一支不错的力量,朝廷自然有必要安抚安置他们。
“于甘凉之间置贺兰州,安置契苾部,以契苾沙门为贺兰州都督,封姑藏郡公,封其母为姑藏郡夫人,令凉州大都督府长史李道宗抚慰。”
“肆叶护如何处置?”
大唐宰相们对于这个放肆的西突厥可汗,十分不满。不仅仅是因为他不尊朝廷旨意,更加在于他现在击败了叔祖莫贺咄可汗和契苾歌愣可汗,天山南北,西突厥两厢十设诸部,如今又要重聚在一人狼旗之下了。
这是在统叶护死后,西突厥持续了多年混乱后的头一次重新一统,这让宰相们都感觉到浓浓的威胁。
秦琅站了出来。
“殿下,臣以为,当初统叶护被莫贺咄可汗刺杀之后,他自称大可汗,但西突厥十姓不服,弩失毕五部共同推举的是泥孰为可汗,但泥孰不肯就位,主张迎立统叶护之子阿史那咥力特勤为汗,是为肆叶护可汗。”
“泥孰曾与陛下义结金兰,向来尊奉大唐,且在西突厥诸部中威望较高,莫贺咄也是被泥孰统兵征讨击败杀死,所以臣以为,朝廷完全可以下诏册封泥孰为西突厥东面可汗,以继莫贺咄统领碎叶川以东五咄陆部。”
肆叶护不听话,就找个听话的,一道诏令,就可以给肆叶护找一个强大的对手,泥孰本就威望高,又能征善战,还跟大唐关系好,当初他把可汗之位让给了肆叶护,现在朝廷让他来当东面大汗,与肆叶护东西对立。
长孙无忌哈哈一笑,“三郎这招离间法厉害,肆叶护如此一来必然猜忌泥孰,甚至可能要对泥孰下手,泥孰无奈之下也只能自保矣,西突厥十姓必然再陷分裂乱战,高,实在是高!”
五咄陆居碎叶川以东,又称为左厢五部,有处木昆律部、胡禄屋阙部、摄舍提暾部、突骑施贺逻施部、鼠尼施处半部五大部落,每部设一啜统辖,向来与西厢的五弩失毕部不睦,常互相争战。
泥孰是达头可汗的曾孙,世为莫贺设,在西突厥地位那也是金狼家族的嫡系了,虽说不如肆叶护是统叶护的儿子,但之前就也是统领一方的设,扶他来对抗肆叶护,确实是个不错的人选。
“便赐封他为咄陆可汗!派鸿胪寺少卿刘善前往西域册封宣诏!”
高士廉还想了一个很气派的封号加在咄陆二字前面,吞阿娄拔奚利必咄祟可汗。
不管泥孰有没有野心,朝廷这个诏令一出,泥孰也就无处可退了。
肆叶护绝不可能还容的下他,他要么被杀,要么就只能自立为汗了。
这有点逼上梁山的感觉,很不地道,但为了国家利益,宰相们哪里会在乎泥孰想不想当大汗呢,别说他只是跟皇帝结拜过的兄弟,就算是亲兄弟,这种时候,也一样是国家为重。
西域风云变幻,局势变化的有点快。
大唐君臣如今早就把目光盯向西域,想着要进军西域了,伊吾的内附更是为大唐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门户。
这种时候,肆叶护如此放肆,自然得收拾他,实际上就算他老老实实,朝廷也不会放过他,毕竟西域这样的好地方,朝廷哪会拱手让于人呢。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臣建议,再派一个使者前往漠北,给予薛延陀可汗夷男一些封赏,告诉他肆叶护击杀歌楞之后,正准备要越过金山,讨伐漠北薛延陀。大唐邀薛延陀一起讨伐肆叶护!”
秦琅又出了一个坏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