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分世界(20)(第2/2页)宋耻

,远远无法跟高度工业化的德意志帝国抗衡。因此,没有英国的保证,他们不敢奋起抵抗。

    德意志帝国看到吞并鲁塞尼亚后,基辅罗斯帝国都不敢反击,以为这个国家懦弱,进一步提出要求,想要让基辅罗斯帝国跟德意志帝国签订排他性的贸易条约。

    这时候英国急了,一旦基辅罗斯帝国也像其他中欧小国那样,被德意志帝国控制,下一个就该英国自己了。于是英国大使向基辅罗斯帝国做出了保证,同时向德意志帝国发出通牒,要求对方撤出东欧。

    德意志帝国非但没有撤军,反而将其视作是英国在做战争准备,悍然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入侵,直接吞并了诺夫哥罗德公国,并声称这里自古就是德意志的土地。基辅罗斯帝国随即宣战,英国随即宣战。

    大战爆发之后,英国人出动海军封锁德意志帝国海域,但迟迟不肯派陆军登陆。反而四处进行外交活动,一边希望法国参战,一边要求盟友宣战。

    德意志帝国却是行动派,他们早就做足了军事准备。长驱直入,直指基辅。而且只用了三个星期,就接连打垮基辅罗斯军队,打的还都是歼灭战。先后在诺夫哥罗德,梁赞俘虏了百万斯拉夫军人。接着包围基辅,攻陷基辅只用了三天。

    基辅罗斯帝国投降。

    它毕竟不是俄罗斯帝国,没有大后方,东方是女真帝国领土,纵深不足以应付新时代的飞机大炮坦克车驱动的闪电战。

    基辅罗斯帝国的土崩瓦解,让英国人猝不及防,他们的封锁此时都还没完成,德意志帝国的潜艇神出鬼没,飞机频繁轰炸英国本土。

    以极低的伤亡,灭亡了基辅罗斯帝国,让腓特烈的威望达到了顶点。成为德意志人狂热崇拜的英雄,但波兰人则没那么支持。本来在白女真帝国和波罗的海共和国时期,波兰人跟德意志人一样,都是主体民族。可是腓特烈建立军政府后,波兰人就沦为二等民族,腓特烈可能是德意志人的英雄,但绝不是波兰人的。在腓特烈政府中,波兰人无法担任要职,在腓特烈的军队中,波兰人最多只能做低级军官。

    面对德意志一统中东欧,从海空两线进攻英国本土的窘境,英国人有史以来第一次感到了绝望。英国人狡诈,但英国人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不认怂。这点上,让他们面对任何势力都敢争一争,比如长期跟东亚帝国竞争,跟东洲汉国发生过两次战争,跟大燕帝国长期争夺南非。

    经过初期的惊讶之后,英国人坚定信心要抵抗下去。英国海军足以保护本岛安全,将大量资源投入空军之中,开始进行起了不列颠空战。

    经过一年苦战之后,英国人开始理顺思路,法国是铁了心不会参战了。多次战争,将法兰西的脊梁骨彻底打断。但斯拉夫人还没有屈服,基辅罗斯帝国是投降了,但斯拉夫人并没有。在广袤的东欧大地上,无数游击队自发组织起来。英国人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支持这些游击队,这些游击队的存在,可以拖住德意志大量兵力。

    英国还在国际上游说,四处宣扬德国威胁论。得到欧洲之外大多数国家支持,对德国进行谴责和封锁。但是效果很不明显,因为英国的封锁已经切断了德意志帝国的贸易通道。德意志帝国从海外进口的必须战略资源,比如钨矿等资源,都是通过中立国转口的,法国人是最大的中立国,而且跟德意志帝国有漫长的边界,互相之间有庞大的贸易,除非英国连法国也封锁了,否则不可能阻止德意志跟外界的沟通。

    英国人还没疯到将法国逼到德意志帝国一边。

    战争进行到第二年,英国还是只能被动防守,海军通过布雷封锁德意志港口,空军则始终以劣势兵力跟德意志空军进行空战。防御德意志帝国登陆演练不断进行,至于反击,英国国防部连计划都没制定,因为完全找不到可能的登陆方向。法国不参战英军就无处下脚,北欧国家被德意志帝国吓怕了,虽然没有结盟,可瑞典的工业和资源可是全力为德意志帝国生产军需物资,德意志帝国本国的工业甚至没有进行战争动员。

    德国都没用力,英国却疲于应付,这样的差距,让英国人很难乐观起来。但他们就是不服,不接受谈判。

    英国人找不到立足之地,德军给英国人制造了一个。德军在第二年夏天,悍然南下,侵入了瓦拉几亚平原,攻打这片平原,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农业用地,原因只有一个,这里拥有欧洲唯一的大油田。

    而这里是属于东罗马帝国的,东罗马帝国虽然衰弱,可跟英国结盟,之前为了不引来德军而没有宣战,英国人是支持他们不宣战的,因为担心一旦宣战,东罗马帝国保护不了自己的国土,油田反而落入德意志人手里。

    现在则没有选择了,德军的闪电战只用了一周时间,就控制了瓦拉几亚平原。可东罗马人顽强守住了巴尔干山脉,给英军登陆争取到了宝贵时间。

    第一批十万英军登陆,以及大量空军转场到这里,大大缓解了东罗马帝国的抵抗压力。

    英德在巴尔干地区大打出手,德军的机械化优势发挥不出来,英国人看到了胜利希望。

    英国的人力资源厚度比不上德国,但潜力很大。大量殖民地军队开始武装起来,许多斯拉夫游击队也通过各种渠道转移到英国,加入英军作战。

    战争打到第三年,英国人已经很确信自己不会失败了,因为经过惨烈的空战消耗,德军逐渐停止对英国实施轰炸,因为损失的飞机太多了,德意志的铝合金工厂已经供应不上。

    德军在东欧遭到的抵抗越来越激烈,因为他们对斯拉夫游击队进行报复式镇压,出现游击队的区域,平民也会被屠杀,反而激起了更大规模的游击队反抗。

    一些流亡海外的基辅罗斯帝国贵族,组建了临时政府,跟国内游击队建立联系,为他们筹款,支持他们继续抵抗。同时德军停止轰炸英国后,英国人错误的估计了形势,反而主动轰炸德意志地区,结果激怒了腓特烈,展开了反击,两国空战中断不到半年,再次开始爆发。

    两国之间也不是没有和谈的可能,只是英国不接受。他们对海峡安全有恃无恐,德意志帝国反而不太在乎英国,称霸欧洲大陆就够他们折腾了。但英国无法接受欧洲大陆有一个霸主。

    英国还可以借用世界资源打这场战争,因此自忖长期战争对英国有利。决定耗死对手。

    只是谁也没想到,一个强大的外部力量闯了进来,东洲汉国第三年底就参战了。

    让东洲汉国参战的原因,是因为德意志帝国的潜艇战。

    英国本土资源稀缺,东洲汉国则资源丰富,大英帝国在战争中投入主要精力在个别军工领域发展出不输给德意志帝国的生产能力,比如航空工业,但原材料无法自己。飞机制造需要铝,铝是一种高耗能产业,全世界最大的生产国就是东洲汉国。

    另外东洲汉国还提供了英国本土需要的绝大多数粮食、棉花、石油资源。战争期间,东洲汉国成为英国最大的贸易对象,已经超过了英国和刚果河殖民地的贸易量。

    英国以前是航运大国,可潜艇战让英国自身的运输有些供应不上,东洲汉国不是什么航运大国,但宋国是世界级航运大国,承担了大量运输业务。

    大概是因为军事文化影响,德意志帝国在处理对外关系上颇为野蛮,对中立国商船不太友好,警告之后往往会直接击沉。在欧洲人的传统中,交战国有权相互封锁对方,这是一种海洋强权对外推行的原则。英国宣布封锁德意志帝国,德意志帝国也宣布封锁英国。面对中立国商船,他们合法处理方法有逼退,军舰通过威胁,浪翻等方式迫使对方前往第三方港口,不听警告的,还有权扣押。但直接击沉是非法的。

    德意志帝国发现通过警告等方式,无法断绝东洲跟英国贸易,潜艇也很难俘虏商船,一些军舰还会伪装商船钓鱼,隐忧德意志潜艇浮出水面,结果开炮击沉潜艇,还有一些商船上装备了深水炸弹和声呐,具备强大的作战能力。潜艇浮出水面的任何行为,都十分危险,于是强硬的德意志帝国公开宣称,将会击沉任何前往英国的商船,无论国籍。

    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南洲宋国商船被击沉。但上面的货物都是东洲汉国的,论起严重程度,其实没有历史上一战中美国游轮被德军击沉那么严重,因为无辜平民牺牲的并不多。如果是宋国的话,问题也没有多么严重,可东洲汉国却是一个不怎么隐忍的国家。

    这个国家的先驱,是一群流寇,罪犯,生番,是从历史里摔打出来的国家。这些年虽然没有参与过世界性大战,但战斗意志就没停过,为了控制玛雅运河,他们连丛林地区的玛雅都征服了。玛雅人现在只能在玛雅雨林里自立,北方玛雅人全都被编户齐民了。

    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刚性极强。而且也并不认可欧洲人的传统,他认为他想跟谁做生意就跟谁做生意,胆敢击沉本国商船,哪怕是搭载本国物资的友邦商船,那也不行。加上确实有一些东洲汉国的随船平民死亡,在警告无果之后,东洲汉国向德意志帝国宣战。

    东洲汉国宣战之前,才有不到三十艘商船被击沉,而英国自己被击沉的商船数量,早就超过了百艘。所以这对英国是一个意外之喜,因为他们还不认为这种程度的冲突,到了该进行战争的程度。

    英国之前一直在做的预案,其实是担心随着潜艇战的继续,东亚航运公司不肯继续承接运输业务后,英国该如何保证运输安全。他们做好了分段护航的主张,打算启用危险和漫长的北方航线,结果东洲汉国直接参战了。

    其实里面还有更复杂的原因,那就是德意志帝国跟东洲汉国之间的旧怨。当年腓特烈上台,没收了大量外国人资产,其中大量资产就属于东洲汉国商人所有。要知道上次战后恢复中,支撑德意志帝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金,主要就来自东洲汉国的黄金。来自东洲汉国的投资,一度占据德意志商业资本中的三分之一。

    这么庞大的资产,被腓特烈这个暴君说查封就查封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因此东洲汉国高层,早就有教训德意志帝国的意图,只是没有合适的机会而已。

    东洲汉国的参战,极大的改变了英国面对的战争局面。首先从物质上立刻压力下降,东洲汉国虽然没有提供援助,可是却向英国派遣了一直规模庞大的空军部队。这个国家拥有庞大的飞机生产能力,是世界上航空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已经大规模将飞机投入民用市场。拥有大量飞行员资源,一声令下,空军就组建起来了。

    培养飞行员十分困难,英国之前空战中只能以少打多,除了飞机生产限制之外,飞行员是最大的制约。

    东洲汉国这两项恰好都不缺,他们的飞机制造厂立刻转产各种型号的军用飞机,有的型号甚至是英国技术,因为英国从这里采购,提供了全套图纸。

    东洲汉国的参战,用了三个月时间,将德意志帝国空军彻底驱逐出了大不列颠的天空,英国人再也听不到刺耳的警报声了。然后双方还开始对德意志帝国施行战略轰炸,采用大型民用客机改装的战略轰炸机,开始了对一座座德意志城市的地毯式轰炸。

    这种战略形势的改变,让英**事家非常兴奋,他们甚至认为,光靠战略轰炸,就能摧毁德意志工业,赢得这场战争。

    但他们还是把战争想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