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节 新东藩(1)(第1/1页)宋耻

    李慢侯退休前和退休后的东藩,几乎是两个皆然不同的政权,行事风格迥异。

    李慢侯当政时期,他有自己极强的逻辑,行事风格一切以效率为先。大概是跟他做过商业有关,他的思维模式,很大程度上是现代商业体系的。

    但在他之后,东藩的官僚集团,却并不完全按照这一套逻辑行事。李睿接过权柄之后,很快就推行了许多李慢侯当政时期,绝对不会考虑的政策。

    比如扩大东藩,李慢侯就不会过于积极,相比扩大总量,他更在意提高效率,他更担心体系过大后的规模负效应。他认为工业革命之前,很难有效管理上亿人口。有三千万人口,是一个极佳的规模。

    但李睿跟朝廷博弈后,得到机会立刻权力扩大东藩版图,先并辽东,在收西藩,最后甚至吞了江藩大部,为此是做好了跟朝廷全面开战的准备的。

    可是结果并没有带来太多的实际力量增长,吞并这些藩镇之后,派去大量官员管理,效率反而大大下降。因为这些官员会跟当地土豪争权,这些年甚至爆发过好几次土豪反叛。财政上,也没多大收入增加,对于陕西地区,甚至常年是补贴的。人口的增加,增加的是大量贫困人口,版图的扩大,扩大的是大量偏僻的版图。这绝对不符合效率原则!

    账面上的数字,确实扩大了,人口从三千多万增加到了五千万,版图几乎扩大一倍。只是核心精华,依然是燕云、河北东路、山东、淮海和广东。新增加的,除了江藩的通泰,辽阔的东北、贫瘠的陕西都是一种负担。

    只是对于朝廷来说,新的东藩集团,对他们的威胁更大了,因为这个新东藩,展现出来极强的攻击性,远比李慢侯更加恐怖。李睿等人,是成长在战乱时期的二代,手里掌握着恐怖的资源,他们做起事来更加无所顾忌。不像李慢侯,成长于现代,背负着各种包袱,有各种各样的顾虑。李睿他们不会有任何顾虑,他们不怕打仗死人,他们漠视生死,他们从残酷的地狱爬出来,不在乎将天下再次变成地狱。

    幸好朝廷并不敢真的决裂,于是默认了东藩的扩张,继续维持着屈辱的和平局面。

    之后东藩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吞并大宋藩镇之余,这几年还肢解了西夏。这是一个比西藩更穷的地方,国土中央是大片沙漠,只有几座绿洲,老百姓穷凶极恶,这样的土地,实在是不值得争夺。可他们还是趁着西夏内乱,将西夏汉人权臣任得敬势力接纳。将西夏仁宗安置在沙洲、瓜州两个绿洲上,西夏大半国土纳入东藩。为此引发了长达三年的西夏叛乱,导致西夏人口死亡大半。

    李睿还在草原上大局扩张,倒不是看重了草原上的土地和人口,只是出于惩罚。

    女真人持续西侵,在波兰歼灭法国骑士阶层,吞并波兰之后,几乎就没有了对手。往西一马平川,匈牙利王国自顾不暇,只有一个神圣罗马帝国根本挡不住女真人的铁蹄。但女真人始终兵力有限,因此不断勾引接壤的林木部西征。林木部每次都能分到不菲的收获,而女真人则扩张了土地。

    李慢侯退休前,就极力阻挠林木部和女真势力的勾结,李睿亲自出面,跟林木部族达成协议。可是林木部族阳奉阴违,我行我素。李睿大权在握后,认为这是极大的威胁。女真人在西方发展已经无法控制,一旦让他们跟林木部结盟,重返漠北的话,漠北势必变天。

    于是几次三番警告无果后,李睿决定动手。联合漠北三部、白鞑靼部,并从辽东征募了二十万骑兵,向林木最大部族蔑儿乞部发动了战争。这个大部经过两年残酷的战争后,彻底消失在了草原上。

    消灭蔑儿乞人之后,林木部失去了霸主。东藩府决定将林木部纳入直接管辖之下,在蔑儿乞人的土地上,北海贝加尔湖地区,以苏武城为基地,建立了北海都护府。负责全面管辖林木部族,辖区北到冰海,西到乌拉尔山,东到流鬼、夜叉国的土地。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北海都护府利用流放的罪犯屯垦,修建了十几座城池。并且直接接管林木部掌握的森林商道,派去官员进行管理,修建一些基本的道路、码头,维护商道正常往来。并在乌拉尔山区,常驻军队,修建了几座要塞,防止女真人和林木部相互勾结。

    一个三十万人口的草原大部消失,这在草原上造成了极其强烈的冲击。以前李慢侯执政时期在草原上积累的信用,一朝破产。漠北三族依然经常性的参加契丹人的军事行动,可是已经开始收敛,再也不敢举族西征,无论契丹人开出什么样的优厚条件,他们的大汗牙兵始终不会离开部落,他们担心一旦主力离开,他们也遭到蔑儿乞式的的打击。草原上开始人人自危,自保心态增加,扩张慾望被压制。

    收缩的草原部族之间,因为人口增加,劫掠收获减少,互相之间开始争夺草场,大小战争不断。主要是蒙古人和塔塔尔人之间你争我夺,双方围绕也里古纳河展开了反复厮杀,今天你控制了这里,明天我控制了这里,除了仇恨增加之外,没有任何好处。

    克烈人则开始了内斗,他们的大汗不久前死亡,将部族分给了自己的弟弟和儿子,结果儿子跟叔叔立刻爆发内斗。忽儿札胡思的弟弟脱斡邻勒可汗和古儿汗爆发大战,先是脱斡邻勒战败,然后向乃蛮部借兵又将古儿汗击败。可是双方谁都没消灭对方,克烈部分裂,开始了长期厮杀。

    除了这些军事行动之外,李睿集团还像好大喜功的帝王一样,热衷于兴建各种规模宏大的工程。就在对草原进行征伐之前,他们修建了一条辽东运河。

    这同样是一个不从经济角度考虑的决策。因为在辽东修建运河,肯定是无利可图的。

    修运河自然会有好处,但这种好处肯定无法弥补投入,就好像在沙漠里修高铁也有用,但绝对入不敷出。

    他们修建一条从松花江跟东辽河之间的运河,没有任何技术障碍。因为东北平原地势平坦,两条河支流之间最短距离就一百多公里,而且分水岭并不高,即便开山修河,用堤坝储水都不是问题。

    东藩府选择的方案并没有翻越分水岭,而是在松花江干流上直接取水通往辽河干流,即便是干流取水,直线距离充其量五百里,但他们选择了一条近千里长的曲折方案,因为他们要求自流。两条河流之间,是辽阔的松辽平原,海拔低、地势平,但要保持自流,也无法采取直线方案,因此他们大量曲折迂回。

    这样一条沟通辽河和松花江的水道,将东北两大水系彻底沟通的运河,对东北自然有很大的好处。但这样一条容易修建,没有技术难度的运河,却历经千年,都没人愿意修建,不是没有原因的。连清朝都没有想过修建这条运河,就是因为不划算。

    修建运河,投入动辄千万,需要劳力得用十万计算,这些都不是东北经济所具备的。因此哪怕到了21世纪,中国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复兴,也没考虑过修建这条运河。

    可是李睿集团义无反顾的投入了,每年投入一千万贯资金,招募十万工人,计划七年建成。总投入高达七千万贯。这笔钱一百年都收不回,后续的维护成本很可能比通行费还高。对于任何一个生意人来说,这都是一笔烂透了的生意。

    他们当然不是从经济上考虑,更多是考虑政治和军事。这条运河修通,将可以直接将辽河流域的物资输送到松花江,接着利用松花江水道输送到黑龙江流域,而黑龙江上游,则跟蒙古人的斡难河一带连同。到时候一条船,可以径直开进蒙古地区。

    但这个理由并不充足,因为黑龙江不是一条封闭的内河,而是一条有出海口的大河。虽然出海口每年都有半年的冰封期无法通航,可内运河就不冰冻吗?东北河运发展不起来的最大原因,就是每年有很长时间的冰期。

    因此这条河充其量是密切了辽河和松花江之间的联系,同时缩短了从内地到黑龙江上游的距离而已。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证明运河的价值,运河刚刚通航,东藩府就发动了对林木部族的大型战争,其中绝大多数物资,都是从这条运河输送的。否则以原来的草原商道,根本不可能支撑几十万大军深入贝加尔湖地区作战。

    物资先水运到斡难河上游的不儿罕山城,在从这里走陆路翻过不儿罕山输送到狼居胥城,在从这里走水路输送到北海,只需要走三百里左右的山路,而且是已经修建的十分宽阔的,可以行使车辆的官道。

    战争中这条水道体现出来的价值,战后继续发挥着作用,大量取代狐狼道陆路运输,基本上所有的大宗贸易都开始改走水道。对于东藩府来说,维持这条运河的投入,自然是入不敷出。可对于偏居大陆腹地,跟外部沟通困难的漠北部族来说,相当于激活了他们的出海通道。

    每年大量物资从这里深入草原,草原上的商品又从这里输送到汉地,贸易额飞速扩张。其中的利益,对汉人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可对草原部族来说,却是巨大的财富。蒙古人跟塔塔尔人开始激烈的争夺也里古纳河的控制权,其实就是为了控制这条出海水道的上游。

    修建辽东运河,打击蔑儿乞人,设置北海都护府,这些年东藩府向北方投入了巨大的资源,而且没有上限,似乎要继续无休无止的向草原扩张,而他们下一步目标,则盯上了跟东藩府保持了长久友好关系的契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