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节 河路(1)(第1/1页)宋耻
“王袭。你的船造的怎么样了?”
王袭就是长期镇守瓜州水寨的张荣帐下七当家。
现在已经投靠了李慢侯,这事李慢侯跟张荣商量过,张荣也同意。他那些交椅们,金兵南下的时候,背叛了那么多,也不在乎多一个,投靠李慢侯至少让他还更能接受一些。
所以王袭现在就是李慢侯帐下的水军统领,官称水军钤辖。也给他请功,受封武功郎等中低级武职,也是朝廷命官。
“回大人话。在高邮已经打造了三百战船,等涨水后就能开过来。都是帆桨大船,不用纤夫也能在大江大河里出入。下海都没问题!”
李慢侯点点头:“时间很紧。没时间等那些船到来,还有大量准备要做。你去一趟涟水军,把图样给赵镇府,然后留下帮他打造一批战船。要快一点,你还要帮他的人练一练却月阵。最迟到五月,我们必须出击!”
“薛宁。你带你的人,走一趟扬州。从海路过去,顺便探一探海路。如果能从海路沟通长江,以后运送粮草就方便了。”
薛宁就是叛降的刘豫部将。他是一个福建人,官宦子弟出身,父亲是兵部尚书薛奕。靠着父辈恩荫做了武官,在河北做制置使,算是一个高级武将,刘豫出身不正,极力拉拢这些宋朝大员。最关键的是,薛宁懂海战,所以被刘豫派到海州镇守。
他的家人都在刘豫手里,却选择投诚。他要投诚也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因为他的手下是大量山东签军,统制叫做盖谰。这些山东签军基本没什么战斗力,就是一群强征的民夫,可是家人都在山东,薛宁能成功游说他们投诚,说明有很强的笼络人心能力。
由于之前海州一带打造了大量战船,刘豫派薛宁南下的时候,也给他配了大量山东沿海打造的海船,因此李慢侯直接任命薛宁为海州海船提举,相当于海军统领加海贸大使。他一个福建人,应该算是目前海州最懂海战和海贸的人。
“下官,遵命。”
薛宁看似有话要说,但却以一个降臣身份,不敢说出来。
李慢侯能猜到他要说什么,肯定是海路不安全之类的话。中国古代王朝,是全世界对于安全追求最大的政权,西方人元明时期来到中国,很奇怪中国人为什么明明拥有大片海洋,却用成本巨大的大运河来运输漕粮。中国王朝何止不愿意冒海洋的风险,连长江他们都觉得危险。长江南北两岸,修建了大量平行于长江的运河,而不走长江。就是因为拉纤更安全,不用担心船只被江风吹翻。兀术能在韩世忠的封锁下,将大量财物运输到建康,原因就是有一条通往建康的平行于长江的内运河,只是这种内运河不像长江水道,时常淤积,结果兀术不熟悉水路,钻进了黄天荡。
如果说宋朝人这么做,是因为造船技术不行,连江风都抵御不了,那也就罢了,可偏偏宋朝的造船水平是世界一流的,拥有水密隔舱技术的中国船,从唐朝开始,就是最安全的海船。波斯来的海商,往往选择乘坐中国商船往来,哪怕他们的货物用他们自己的船,他们回去也一定要搭乘中国商船。
还是出于农耕文明对风险的极度厌恶心态,哪怕一丁点风险都不愿意冒。现在李慢侯不但要走海路,还要通江达海,将长江直接跟大海连同,就算这个福建人都觉得不安全。漕粮运输不应该绝对安全吗?
粮食当然越安全越好,可成本也很重要。粮食不是一个值得远距离运输的商品,宋代以前千里不贩籴。可如果可以用大海船运输,粮食贸易就变得有利可图。粮食贸易是必需品,大宗商品,这种贸易才最能刺激海运。
“你也不要太担心。韩太尉的大海船经常出没于长江,我写一封信给他。你去找他借几个海员,出入长江没问题。至于沿海南下,还得你摸索一下。”
下海是技术活,海路也是路,不是随便闯荡的,礁石、海流,这些看不见的因素,都能要命。当年朱勔为宋徽宗运送一个举行花石纲,运河实在走不了,冒险走了海运,结果倾覆在海里。
长江水道韩世忠已经摸清,他的水手肯定有自己的方法,画海图也好,凭经验也罢,这些掌握的知识非常宝贵,最便捷,最廉价的方法,就是直接把人弄过来。
薛宁点点头。
“李进彦。你带人探一探淮河,之前你去过涟水军,带兵多熟悉一下水路。顺便跟赵镇府配合演练一番。”
李进彦在李彦先战死之后,渡海到了东海县,收拢残部。走的就是淮河出海,当时是仓惶而逃,现在则要好好熟悉水路。这一点李彦先之前做过,因为李彦先就是试图通过淮河向楚州运粮,始终卡在金军的水寨上。最近已经打到距离楚州近在咫尺的北神镇,却再也无法寸进。等金兵腾出手,结果将李彦先的舰队歼灭在淮河上。
李进彦现在手里有一批大船,叫做弋船,说不上是海船还是河船,算是海州地区特有的船型,既能下海,也能入河。因为有帆,但也有拉纤的设计,“弋”这个字本身就是拖拽的意思。这是靖康元年,海州知州魏和请旨打造的。当时他以海州处于沿海登、莱一线,是宋金对峙地区,为防止金兵沿海南下,请求在海州打造弋船,以备缓急。这是四年前的事情,打造了数百艘弋船,一批被金兵摧毁,李进彦手里还搜集了两百多艘。
让李进彦去涟水军,其实也是一种手段。李进彦跟薛宁不和,原因是之前有过冲突。李进彦渡海来到东海,薛宁进兵来到海州,两人隔着海峡相望。一度李进彦产生过南下打算,因为无法收复朐山县,东海县地处孤岛,物资无法自给。其实他都派人去过越州,跟韩世忠联系上了,因为他以前也是韩世忠部将,曾是一个流放罪犯,被韩世忠收入军中。韩世忠逃跑后,他被李彦先收拢过来,一起北上到了海州。
如果不是李慢侯的到来,他可能已经渡海南下,因此他对这片海路更加熟悉。但李慢侯却派薛宁去探路,实在是因为这两人无法合作。李进彦跟赵立合作就没有抵触,他的上司李彦先就是因为为救赵立而战死的。一方面他不抵触继续完成先辈的使命,另一方面赵立肯定会顾念李彦先的情谊,对他照顾。这两人的合作,将会互相体谅。
如果说赵立死守徐州和楚州,打造出了一支守城强军,李彦先多次冲击金军水寨,他手下的部队很会打水战。将这两支部队组合起来,就能沿河野战。王袭恰好是此中高手,把这三人都放在涟水军,不知道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来。
三月中旬,来海州已经十余日,一直忙的都没空好好看过这座城市。
终于抽出了一点空,加上军中轮休,李慢侯带着家人在海州逛起来。
一座沿海的小城市,城边就是海港。码头上有宋朝原来设置的榷场,十分冷清。监官逃的逃,死的死。商人也都还没来,招商也需要时间。
海州平阔,城北有一片山地,甚是难得。山由大小九座山峰组成,后世称锦屏山,此时叫朐山。最东端的山峰叫孔望山,山北、东都是大海,山西、南则是县城。这座县城的地理位置还是不错的,背山面海,兼顾了安全和经济。李慢侯在山中设了几座营垒,堵死敌人从山北偷袭的可能,结果发现但凡他选择的隘口,竟然都有县城的故垒,也不知道是哪个朝代的将领设置的,埋没在一片荒草之间。
城西有盐河通往淮、泗。附近有洛要、板浦、惠泽三个盐场,都有运河沟通。交通非常便利,唯独缺人。
城里现在多少有了些人气,李慢侯带来的两千步兵和他们的家属,总计五千多人进驻城里。留三千在扬州,为的是一旦那些女真战俘出现问题,可以有力量绞杀他们。五千多人加上一些本地人,总共差不多一万出头。哪怕以前海州只是一个小城,但一万人也显得过于稀少,这座城的规模,容纳三万人是合适的。
随着大量军属到来,城里的商店开张了不少,经营的货物十分有限,大多是一些衣食住行的物品,让金枝好一番抱怨,声称比公主集差远了。而且价格高昂,问着问着价格,都能跟掌柜的争吵起来。
让李慢侯好奇的是,这里竟然接受扬州来的粮票。原来主要消费者目前是军属,而这些军属则习惯使用粮票,竟然让这里的商铺都开始接受粮票。反倒是官府引发的钱引,没人愿意接受。因为钱引在蔡京时代,还勉强能保持一定的信用,南渡之后,大肆滥发,钱引的信用早就在破产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