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节 北归(第1/1页)宋耻
冯益这些天哭了好几次,他是真哭。
他一个太监,以前伺候王贵妃的时候,很是得意了些日子,可王贵妃死后,就开始受欺负了,成了宫里的杂役。好容易熬到王贵妃的儿子当了皇帝,大量太监、宫女被金兵抓走,他侥幸逃脱,果然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一跃而成太监总管,是皇帝的心腹,似乎朝着童贯那样的传奇太监方向发展。
这次突然传出公主活着的消息,皇帝派他来确认,并让他将公主带回去,这样天上掉下来的功劳,更让他觉得他得到了天眷,谁知道没几天,画风就转了。
公主要招护军,他见着那些本地差役不像样,被公主哭的糊里糊涂就答应了,心想不是什么大事。结果出门招护军的公主护军统制一去不返,他都以为这家伙逃跑了,一想不太可能,远大前程就在面前逃跑个什么劲,而且家眷也留在公主府里,让他一度怀疑这家伙死了。
不管什么结果,催促公主上路,公主就是不走。倒也不跟他争执李慢侯是不是死了,开始公主借口天寒地冻,不想上路,可是春暖花开,公主还是不走,两个公主轮番生病。
公主走不走,迟点走,早点走,冯益倒也不急。可皇帝急了,派人来斥责他,说他连这点事都办不好。皇帝生气,这可把冯益吓坏了。他的地位不就仗着跟王贵妃那点香火情吗,这点香火情哪里禁得住皇帝的怒气,皇帝要是觉得他不能办事,当然会找能办事的人,他这大总管的职务,就做到头了。
但公主不走,他能有什么办法,把皇帝亲妹妹绑了?给他十个胆也不敢!
就这么一直拖着,拖过了正月,拖到了二月,眼看到三月,快到夏天了。
冯益本就善于察言观色,他算是看明白了,公主就是在等他的心腹,至于为什么,冯益猜测可能是两个公主在路上真的吃了苦头,谁都不信,就信自家的家丁头子。这也是人之常情,可就是苦了他冯大总管。
可算把这护军统领盼回来了,这一走就是两个月,拉回来一只士气高昂的部队,也不知道是跑哪里招兵去了,反正回来就好,真死在外面,公主又不走,皇帝又责骂,冯益估计自己得上吊。
走,自然要走。
可怎么走,走的快,走得慢,李慢侯还是能控制的。
李慢侯怀疑,他这只部队,拉去北方真的可能直接给扔到战场上。因为这一年多来,战火不断,朝廷四处拉人头。
赵楷的皇帝做的还像模像样,他之前躲起来,导致身边没有任何可用之人。终于成功拉来了一些故旧,才算稳定了局面。将抗金闻名天下的李纲调到了南京,封应天知府,让李纲全权负责南京防务。
将赵构赶到开封抗雷,别说,赵构和手下那群从河北退回来的军队,逼急了还挺像样。其实主要是宗泽厉害,李纲跟宗泽会面之后,极力推荐让宗泽负责开封防务。赵楷也听说宗泽在开封被赵构排挤,他于是就任命宗泽为开封知府,分赵构这个兵马大元帅的权。
宗泽手里一直有一只他在磁州时候就招募的军队,多次跟金军作战,开封被围的时候,将军队带到开封勤王,可惜也打不过,一直跟着赵构留在大名府一带。宗泽本人还非常善于拉队伍,此时河北、山东各地到处都是义兵,连年金军劫掠,导致生产凋敝,吃不上饭的老百姓高达数百万,不是往南逃,就是当义兵,因此义兵数量数不胜数。这些人号称义兵,其实未必真的义气,金兵他们也打,宋兵他们也打,但更多的是打老百姓,不抢劫活不下去。
渐渐的义兵相互兼并,形成一些大团伙。有号称佣兵七十万的河东巨寇王善,兵多了,野心也大了,带兵来到黄河北岸,试图占了开封。宗泽单骑赴会,见了面就是一通哭:“朝廷当危难之时,使有如公一二辈,岂复有敌患乎。今日乃汝立功之秋,不可失也。”一个老头哭了一顿,就把巨寇感动了,立刻表示要效命。
还有号称佣兵三十万的,诨号没角牛的巨寇杨进,还有聚众数万的王再兴、李贵、王大郎等颇有梁山好汉味道的豪强,在京西、淮南、河南、河北一带纵横劫掠,先后都被宗泽招降。
这些义兵,其实朝中文官都不看好。说他们名曰义兵,实则土匪,危害地方,希望派兵浇灭。宗泽坚决维护,说这许多义兵之所以沦落到当土匪的地步。实在是朝廷的过失,朝廷危急的时候,就下诏天下勤王,许多义兵甚至是从两广、福建赶过来的。可他们刚到,朝廷就遣散义兵,这些人回也回不去,留也留不下,除了落草为寇,还能有什么选择。朝廷用人的时候,百姓纷纷呼应组建义兵,朝廷不用人了,就要剿灭,以后谁还敢为朝廷卖力。
宗泽不但诏安义兵、土匪,连敌将都招纳。女真人兴起太过迅速,女真人本身并不多,军队中充斥着大量其他族的军队,其中就有很多辽国降将。宗泽擒住在黄河上进攻的辽国将领王策,立刻游说说,大宋与辽国本是兄弟,都被女真欺凌,你辽国已经灭国,你应当为国雪耻。王策立刻投降,还带兵去跟金兵干仗,打赢了几场小仗。
就这样,宗泽团结了五花八门的武装力量,都拉到开封周边,号称百万大军。
宗泽不但会拉队伍,还会管人。
宗泽在磁州当知州的时候,拉起了很多兵马,南下勤王的时候,带走了两千精锐。将其余部队交由磁州兵马钤辖李侃,但李侃与将领赵世隆发生冲突,赵世隆杀了李侃,拥兵自重。后来金军打来,赵世隆抵挡不住,弃城逃跑。听到老领导宗泽在开封高就,就跟他弟弟赵世兴带着一路聚敛的三万军队来归附。本以为手里有三万人马,老领导不会怪他杀上级的罪过,老领导连那些真正打家劫舍的义兵都能放过,怎么不能接纳他们这些旧部?
结果赵世隆一到,宗泽就问他,河北陷落,难道大宋的国法和上下尊卑也陷落了?当场让左右斩了赵世隆。赵世隆的弟弟和部下立刻就拔出刀剑,一场火并近在眼前。宗泽告诉赵世兴,你兄弟被国法杀了,你如果能奋发立功,也算是给你哥哥雪耻,赵世兴接受了。金兵不久来打滑州,这座金军两次南下都不战而下的河边要地再次危急,宗泽让赵世兴带兵去救援,赵世兴带着雪耻的哀兵心态,竟然趁其不备,击败了金军。滑州竟然奇迹般的保住了。
金军其实如前两年一样,夏天回北方避暑,秋天就南下劫掠,目的同样是开封。连续两次进攻开封,连城都没打下来,却带回去了几千万财富,傻子才会不来。但这次遇到宗泽,东路军进攻滑州失败后,直接带兵去了山东。因为两次从滑州过河,周边能抢的都抢了,留在滑州根本没饭吃,于是跑去一直没顾得上抢的山东。西路军则像上次一样,攻下了洛阳,并在洛阳跟开封对峙。派来使者和谈,可能希望像以前一样,从宋朝官府手里榨取钱财。
但宗泽直接将使者扣押,打算杀掉,要不是赵构听到消息解救,金国使者的脑袋就要挂上城墙。宗泽就这样,将一路金军从滑州逼退,让他们得不到一毛钱,只能跑去山东劫掠。逼另一路金军在洛阳对峙,一直撑了整整一年,到了夏天,金兵再次北撤避暑。此时宗泽竟然筹划起北伐来。他手下聚集起来的那些河北巨寇,都愿意渡河北伐。但皇帝不允许,哪怕皇帝此时是赵楷。
赵楷之所以不同意北伐,一方面是宗泽很难让赵楷相信,他手下那群义兵能在河北平原上打败金军,西军精锐去了都是送死,更何况这些人;另一方面是赵楷实在是不喜欢宗泽这个人。
历史上有名的奸臣跟有名的忠臣,身上都有十分强烈的个人性格。奸臣如秦桧,他走到哪里都能拉拢到一批同盟,秦桧哪怕被抓到金国做了俘虏,他都能得到金国权贵的欣赏,赏赐大量钱财,让他还可以用这笔钱拉拢更多的人,回国后立刻就能让很多朝臣为他担保他不是金国汉奸。而很多忠臣,却拥有一种能把所有人都得罪的特殊本领。
宗泽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磁州留下康王赵构,按说是对赵构有恩的,可是很快他就把赵构得罪了,被赵构身边的汪伯彦等人排挤,赵构的兵马大元帅升帐议事都不叫宗泽了。因为此时宗泽不断催促赵构过河勤王,跟开封城外的金军决战。明知道赵构怕死,才放弃出使金国的使命,留在磁州,此时偏偏让赵构去挑战金兵,而且还是赵构无法反驳的大义,赵构能喜欢他才怪。
等宗泽在开封站稳脚跟后,此时皇帝是赵楷,他不断给赵楷上书,希望赵楷还都开封,支持北伐,劫回二圣(徽钦二宗),这样的难题,历史上赵构面对的时候,很难办。现在赵楷面对,也很难办,迎回两个先皇,让现任皇帝怎么办?偏偏皇帝还没法回绝。这让赵楷怎么能喜欢宗泽呢?
这些忠臣之所以会得罪很多人,又能聚拢很多人。主要是他们身上有一种特质,那就是坚定的信念,他们认为对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做,根本不顾及现实不现实。因此宗泽可以团结大量的下属,因为他够坚决,能给迷惑的人带来方向,他还坚持原则,能够在混乱中恢复秩序。可在正常的官场中,他们这些人往往爬不到高位。
宗泽之所以一直到金兵南下,都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出任磁州知州之前,其实已经退休了,默默无名。金兵南下,河北地区的官职根本没人去,他被人举荐去了磁州。然后招募军队,抵抗金军,一步步爬起来。
此时他已经快七十了,之前的官场生涯,就一直在地方上默默无闻。主要就是因为他的原则,他考科举的时候,正是王安石变法被清算的时候,可他考试的时候,写了万言为王安石变法正名,为被贬的王安石女婿蔡却鸣不平。此时的官场大势是清算王安石变法,他偏要反着来,赌上自己的前程,只是因为他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对的。
结果考试的结果是同进士出身,也就是没考上,给个安慰称号。从此就只能在地方上当小官,一直是州县官吏,直到退休。
好容易碰到国难,才通过能力爬上来,结果又一次把所有上司和同僚得罪了。
他一年内连发二十四道奏章要求皇帝回到东京,可是金军就在洛阳对峙,这让皇帝怎么敢回开封。他要求北伐,夺回两个先皇,这让皇帝如何能同意。加上其他官员都认为北伐不可能成功,赵楷也就名正言顺的一直拒绝。
结果这倔老头还把自己给气病了,在抵抗了金军一年之后,老头背上长疽,一病不起,临死前高呼“渡河!渡河!渡河!”
一个国家的兴起,一个国家的沦亡,有时候是有很大的运气成分的。宋真宗时期,辽兵大举南下,当时跟靖康一样,朝臣分化为主战主和两派,辽军还在燕云,江南籍官员王钦若劝宋真宗南迁道金陵,四川籍官员陈尧叟则劝迁到成都。宰相寇准力主皇帝亲征,最后硬是逼着皇帝去了前线。结果稳定了军心,更运气的是,辽军在战场上一直压着宋军打,可他们的主帅查看宋军城池,竟然在几里外,被宋军床弩射出的弩箭一箭毙命,辽军士气大降,这才有了澶渊之盟。
如果没有寇准这样的能下压朝臣上逼皇帝的强臣,没有某个无名小兵,几里外射出的那支命运之箭,很难说同样胆小懦弱的宋真宗不会将北方江山拱手送给辽国。
但到了靖康之时,朝里恰恰没有一个可以团结重臣的权臣,蔡京原本是唯一人选,可蔡京已经年老昏聩,自己都不能亲自处理政事,奸臣也好,忠臣也罢,没有一个能统一人心的核心。如果靖康之变发生在几十年前,当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这批人都活着,结果最多也就是另一个澶渊之盟。
可到了靖康,不知道是宋朝的运气实在太差,还是金国的运气实在太好,宋国始终没有一个主心骨。文臣中,蔡京这样的权臣老了,武将中,种师道这样的老将老了,宗泽老了,而且都是很快就死在这两年间,让北宋朝廷好容易等到一个能力挽狂澜的人物,马上就又失去,仿佛老天爷在故意耍弄她一样。
宗泽死后,引起了一阵恐慌。
但宗泽这一年多的筹备是有价值的,他准备了大量物资准备北伐,北伐虽然没进行,可物资还在,开封的局面并没有恶化。
另外宗泽死的时候,还是夏天,金军主力还没有南下,宋朝有的是时间进行调整。宗泽死了,还可以派李纲去。这些文臣其实最大的作用,并非他们的军事才能,而是他们的坚定信念,李纲很合适。
但赵楷却将开封防务,交给了康王赵构,让康王继续镇守开封,让李纲继续防御宋城。
就在这种情况下,李慢侯护送公主的銮驾,缓慢的开到了扬州。
李慢侯是正月出发去浙东招兵的,路上花了不到十天,但招兵就用了二十天,回来的路上又用了十多天时间。回到浔溪村的时候,已经是三月了,休整几日后就继续出发。可是这一路上实在太慢,走两天停一天。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为了做足准备。李慢侯考虑到,他这些新兵,很可能一到应天府,就会被派去打仗,至少有这种可能,他不能冒险,让这些士兵白白送命。
他问过西军老兵,这些人能不能打仗了,好几个老兵告诉他能打个屁。说这些新兵,上了战场,如果命不好恰好遇上一场大战,能有一半活下来的就不错了。大多数人可能浑身打颤,连拿刀的力气都没有。
对于这些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成功者”的判断,李慢侯是相信的。所以他需要时间,将部队战斗力进一步提高。
训练不是最有效的办法,但训练是最安全的方法。因此一路上,走走停停,很缓慢。
经常扎下营地,然后在西军老兵的带领下,演练军阵,厮杀技巧。同时沿路上也搜刮了一些地方的库房,当地官府只要有的,没有不舍得的。不但让士兵们大口吃肉,还搜刮了几千套铁甲。
这些山民,身体素质都很不错,本就是常年翻山越岭,进山采药、打猎的生活习惯,体魄相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要好很多,他们又是高淘汰率下的胜利者,因此身体素质是优秀中的优秀,以前身体瘦弱披不动重甲,在经过几个月的暴饮暴食和玩命训练之后,大多数人已经可以穿的动铠甲。
宗泽死讯传来的时候,李慢侯正带着这些人在扬州大营训练。
今日的训练内容是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