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西军太彪(第1/1页)宋耻
朝堂风气突然转变,现在绝大多数人大唱赞歌,认为军心可用,这让从小长于深宫,临危受命,完全缺乏政治和军事经验的宋钦宗也转变了态度。
宋钦宗不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从小活的战战兢兢,谨小慎微,他不可能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定,果断的人,很容易被别人影响。
于是当朝堂上都是主和的声音,他就支持王孝迪挖地三尺搜刮金银。现在突然朝堂上都是主战的声音了,那些文官一个个都能言善辩,主和的时候能找出一百种说服皇帝的理由,主战的时候,也能说出一百种道理。
顿时让宋钦宗觉得,取胜应该很容易。
李纲上奏:“金兵不过六万人,大半都是女真人征服的奚族、契丹人和渤海杂种部队,女真精锐只有三万。大宋则已经聚集了二十万勤王大军,数倍于敌,可以一战。”
这话李纲天天说,但现在终于被大多数文官认可了。
文官们转变了态度,西军将领们则一直没有改变,自从来到东京,西军将领一个个是抢着请战,生怕女真人跑了,没功劳可捞。
这些将领的表态,并不是故作姿态,而是一种急切的立功心态。
不得不说,种师道带来的这些西军,实在是太彪了。
但他们彪,有彪的理由。
因为他们是王安石变法以来,唯一遗留的硕果。
王安石之所以变法,主要是军事上一直被辽国压制,连西夏这样的小国也能欺负大宋,是可忍孰不可忍;经济上,民生凋敝,随着经济发展,民间资本积累,土地兼并严重,大量穷人破产,贫富分化严重。
于是王安石决定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一些政策遗留了下来。比如保甲法,第二次开封保卫战中,三十万开封市民能武装起来,就是因为保甲编制,让基层市民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但更有价值的硕果,是留下了一只能打的西军。
王安石变法之前,北宋军制已经彻底腐化。原本的轮戍制度废弃,禁军成为固定驻扎的部队。东京禁军已经完全不能打,因为几代人住在东京,导致东京禁军已经彻底成为一只富庶市民文化的军队,奸猾有余,悍勇不足。
于是在面对西夏的正面战场上,王安石支持地方招募军队,长期训练。陕西这地方,民风一直都比较彪悍,历来都出强兵,秦兵历来耐苦战。这当然不可能是人种的问题,而是环境造就的。因为这里大多数时期,都是抵抗北方或西北游牧势力的前线。汉代对抗匈奴,唐代对抗吐蕃。
在宋代,则对抗西夏。以前北宋朝廷不信任军队,军队集结在首都,战时派往边境,可这一套到西夏时期,多次被西夏打的全军覆没。王安石变法开始改革,准许当地官府在当地招募军队,一方面当地民风彪悍,另一方面降低军队从首都调动的费用。
这一改革颇有成果,不但抵挡住了西夏的攻势,还在宋徽宗时期,有了反攻能力。童贯带领着招募来的西军,都能够打的西夏割地求和,将过去失陷的领土全部夺了回来。有种说法认为,如果不是金国突然灭了北宋,北宋很可能在不长的时间里,灭掉西夏。
长期对西夏的反攻和主动进攻,锻炼出了一大批善战的将门世家。比如秦凤两州的种师道家族,已经三代为西军将领;还有泾原路的折可适家族,戏剧中杨家将里那个威风凛凛的老太君,就是折家的女儿折赛花;甚至包括麟州的杨家将也是西军将门之一。
西军之所以有战斗力,一方面在于兵强,招募的都是拥有自古传承下来的军事文化的关陇士兵,这些关陇兵,从秦汉时就习惯了当兵吃粮,他们成长的环境,村村寨寨都有寡妇,战死沙场是一种常态,对战争早就习惯甚至麻痹,没什么畏惧心态。杀敌立功,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谋生手段。另一方面,西军将领够专业,王安石变法又给放开了他们的手脚,允许这些专业的西军将领直接指挥,而不用让文官插手,或者派遣监军。结果西军在没有耗费太多中央财政的基础上,紧靠关陇地方支持,就发动了两次平夏城之战,一次横山之战,将西夏最后一个险要横山也攻占了。
面对西夏军队的时候,西军已经不但能够处于上风,而且都是主动出击,从正面野战击败对手。
因为对西夏战争的经验,让西军将士既有战斗经验,又有战斗勇气,而且渴望杀敌立功。所以将领纷纷请战。只是统领种师道老成持重,他是主战派,一直反对不断给金营送去搜刮的金银,他希望拖延。拖延不是怯战,而是打算一口将金军主力吃掉。
种师道打算,等他弟弟将种家军最后的主力带来之后,等到春分,黄河水涨,一方面派遣骑兵过河截断金兵退路,等金兵后撤,主力趁金兵过河的时机一举将其歼灭。
此时种师道的信心还是很足的。随着主和派中的大多数转为主战派,种师道的一些建议开始被采纳。开封城的西门和南门开启了,允许老百姓出城砍柴、买菜。
随着防御的稳固,各种物资开始能够进入东京,宋钦宗终于开始在正殿按照皇帝的规格吃饭了。因此宋钦宗的信心也足了起来,只不过他的信心似乎足的过了头。
以前绝大多数文官都告诉他不能打,都告诉他快要灭国了,要尽快、尽多的给金军凑银子,不然就要“则男子杀尽,妇人虏尽,宫室焚尽,金银取尽”了。于是宋钦宗自己也节衣缩食,宫里的金银器皿、玉石玛瑙,连他祖宗祠堂里的用具都让王孝迪拿去送给了金人,一段时间他这个皇帝真是是一贫如洗。
可风向突然改了,文官们绝大多数开始主战了,开始跟他讲城外的援军已经足够多了,京西、江南的物资也开始调运过来了,开战的时机已经具备,金兵不堪一击。
文官们实在是用力过猛,导致宋钦宗这个意志不坚定的皇帝改了主意,文官告诉他金军不可战胜的时候他信了,文官告诉他金军不堪一击的时候,他又信了。
既然不堪一击,那么就应该尽快出击啊。此时种师道的老成持重,在宋钦宗看来,就有些畏首畏尾了。
西军内部,也是意见不一。此时的西军,主要势力一部分归属种师道,另一大势力则是姚古、姚仲平父子带来的熙河兵,种师道还将城外驻扎的西军指挥权交给了姚仲平。仗着手握重兵,姚仲平请战的态度最坚决。种师道希望等到他弟弟种师中带领种家军主力赶到后再决战,但在姚仲平看来,到时候功劳都被种家军抢光了,更是急于求战。
结果宋钦宗绕过种师道,让姚仲平带兵出击,姚仲平于是带着城外西军主力去夜袭金军大营,他的野心也很大,种师道希望春分时全歼金军,姚仲平希望通过一场夜袭,直接抓住金军统帅斡离不,同时救出在金军中做人质的康王赵构,至于其他做人质的官员,不值钱,救不救无所谓。
夜袭失败了!
姚仲平夜袭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葬送了西军中最精锐的骑兵。
李慢侯很快就知道了这个消息,因为张三最近非常关心西军,对西军又爱又恨。
西军到来后,尤其是种师道下令打开城门,让张三的发财大计大受影响,房价飙升,别说一升小米了,一斗都买不来一栋房了。这让张三恨的牙痒痒,但已经手握十套房的他,很快就开始期望西军尽快击退金军,因为随着老百姓开始可以从城外获得物资,城里的粮食价格有所下降,房价恢复的很快,此时抛售都能大赚一笔。
可惜夜袭失败了。
李慢侯就知道会失败,他一点都不意外。
皇帝太欠缺经验,官员利令智昏,一个个饱读诗书的学者,没有坚定的信念,毫无原则的鼓动缺乏决断力的皇帝,能好才怪。
夜袭之日是二月初一,距离最后一次给金军送去五十万两黄金和八百万两白银财物才过去了四天!大臣们就从坚定主和转向主战,皇帝就从惶惶不安变成信心十足,四天时间,战场形势绝不可能从随时可能灭国转向轻易就能取胜。可惜的是,此时距离种师道认为的开战时机,春分,只剩下八天了!种家军主力即将赶到,黄河正在涨水,金军随时会退。
结果失败了,该怪谁?
李慢侯还知道,这场失败,瞬间又将信心十足的宋钦宗变成了惶惶不安。立刻罢免了主战派李纲,然后派人去金军大营解释,说夜袭是姚仲平擅自开战,推卸责任。金军统帅认为李纲也应该负责,于是宋钦宗将李纲与姚仲平同时罢免。
金军接受了这个处置,第二日,金军继续派人来议和。
宋军夜袭金军大营,宋朝皇帝解释说是臣子擅自所为,罢免了臣子,金军统帅立刻就接受了这种解释,是他们被骗了吗?是他们愚蠢吗?是他们宽以待人吗?
显然不可能。只是因为形势使然,西军的精锐骑兵劫营失败,几乎全军覆没。但西军能打,不单单靠骑兵,步兵也很能打,只是机动性不足罢了。他们防守自己的军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连野外的军营都能守住,守开封这种坚城,金军还能怎么打?斡离不知道粘罕率领着跟他一样兵力的金国大军,久攻太原不下,因此斡离不围困开封以来,甚至都没真正攻打过城池。一直采取军事威慑,逼迫北宋朝廷给钱,结果这群蠢货一次次送来巨额金银,数目竟高达数千万两白银。按照目前金国的军事制度,足够他们一百年的军费开支。
所以只要北宋朝廷肯继续议和,继续给钱,斡离不才不可能真的去打开封,万一一进攻,让宋庭那些胆小懦弱的文官看到,竟然可以防守的住,金军就将失去对这些人的威慑,到时候钱也没了,城也得不到。
幸好北宋皇帝是宋钦宗这样的懦弱皇帝,朝臣是李邦彦这样的浪子宰相,一场战斗的结果,就将宋钦宗的胆子吓破,李邦彦派主和的声音再次大了起来,因为更多的大臣又改变了态度,转而支持和谈了。
由于主和派成为这次劫营失败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历史上一直有这样一种声音,那就是姚仲平劫营之前,李邦彦等人已经向金军透露了消息。战斗过程也确实证明,针对姚仲平劫营,金军早有准备,当姚仲平的骑兵突入金营的时候,连续两座营寨都是空营,等姚仲平兵锋消钝,金军伏兵四起,埋伏了姚仲平部,这才导致了几乎全军覆没的结局,否则在金军毫无准备的偷袭情况下,即便金军的营寨设立合理,夜防制度完善,最多也是挡住偷袭,万万不可能反过来埋伏。
消息肯定是泄露了,是不是李邦彦泄露的不得而知,也无法证明。也许只是金兵自己探查到了情报,毕竟这是一只新兴的武装力量,各种军事素养正处于巅峰,将领作战经验丰富,士兵纪律性很强,比宋军更加优秀。
可是李邦彦等主和派泄露消息的说法流传很广,反应了一种人们普遍的心态,那就是这种事情,李邦彦等人是做得出来的,他们的政治道德和个人道德让他们可以做出这种事情,让他们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可以出卖国家的利益。
西军将领姚仲平这次很彪的冒失举动,彻底改变了开封保卫战的格局。
从皇帝到大臣,再次转向主和,主战派代表李纲遭到弃用。
短短几天,朝臣态度再三颠倒,让种师道很生气,继续据理力争,反对议和,尤其反对割让北方三镇。
双方争执不下,但此时种师道已经孤掌难鸣,他毕竟只是一个武将,没有任何实权。文官内部虽然有主和主战之分,但在排挤武将上,却是团结的很。没有了李纲在背后支持,种师道的意见很难被接受。
于是主和再次开始,初四,派驸马曹晟出使金营。臧瑀、秦桧为割地使一同前往。
此时开封百姓的愤怒被点燃了,面对危险,缺乏想象力的他们或许麻木,面对危险,他们的麻木或许不能用勇敢解释,但他们至少不怯懦。一批太学生鼓动了数万百姓,前往皇宫上书,请求重新启用李纲。
但李纲下台,是金军统帅提的要求,北宋朝廷不敢不听。
李邦彦上朝,聚集在皇宫门前的百姓大骂李邦彦。皇帝派吴敏来传递命令,要求这些百姓散去,结果没人离开,反而开始敲击登闻鼓鸣冤。殿帅王宗濋担心发生暴乱,建议皇帝答应百姓。皇帝试图取巧,先派宦官去告诉百姓,说已经下旨启用李纲,让百姓放心离开,百姓还是不离开,不一会又派太监朱拱之宣布李纲没有按时到,让大家先回去,这次老百姓直接将几十个太监拦住,殴打致死。
皇帝看到不来真的,无法让老百姓满意,这才下旨启用李纲。
这件事没完,百姓散去了,第二日初七,朝廷就开始清算,诛杀杀死太监的带头人,禁止百姓和太学生到朝廷上书。
同日,派遣肃王出使金营,将康王赵构换回,这是金国统帅的要求。史书解释说,是因为康王赵构在金营中临危不惧,跟赵构在一起做人质的张邦昌听到军鼓声,跪地大哭,康王却能不为所动,于是金国人怀疑康王是个假王爷,要求换个人来做人质。
李慢侯对这种史料十分怀疑,赵构后来的表现,不像个有胆量的人,至少他的胆量不足以让金国人怀疑,联系到他后来做了皇帝,文人有拍马屁的动机,这些记载就更不可信了。之所以换人,李慢侯认定,是金国认为康王赵构不够分量,是个不受重视的亲王。只能感慨这大概是命,老天注定要让康王赵构当皇帝,刻意安排的剧本。
这次和谈很顺利,金军出乎意料的好说话,北宋答应割地,请求金军宽限赔款日期,金军统统答应了。
第二日,初九,金军派使臣韩光裔来告辞,金军退军。开封城解除戒严。
此日,正是种师道原本计划中对金军发动攻击的日期。
此时种师道依然坚持出击,认为应该趁金军过河进攻,将金军主力彻底消灭。
但此时满朝上下还没从姚仲平劫营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金军自己要走,就别招惹了。让这些灾星走的越远越好,走的越快越好,万一进攻失败,他们不走了怎么办?
没人在乎金军为什么在没有得到全部金银的情况下,急匆匆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