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除夜(第1/1页)大唐不良人

    长安县,原本因大火而焚毁的丰邑坊已经重建,在原址上,一座崭新的丰邑坊拔起而起。

    傍晚,寒意甚浓,在临街的酒楼上,苏大为见到了他的客人。

    高大龙裹着外面的寒气,一屁股坐到苏大为的对面。

    “阿弥。”

    “大龙,你来晚了。”

    “这不是忙澡堂的事嘛。”高大龙嘿然一笑,抓起面前的酒杯,喝了一口酒。

    苏大为看了看他:“太史局那边?”

    “已经不妨事了。”

    高大龙放下酒杯,舔了舔唇:“我听那人说,荧惑星君与李淳风达成了新协议,其中一条,就是只要我遵守大唐法度,太史局便不得为难我。”

    “这倒是有些出人意料。”苏大为有些诧异,不过转念一想,高大龙如今体内那蚺鬼的血脉,只怕是被诡异视为同族。

    “阿弥,我最近常想一个问题。”

    高大龙的声音变得低沉下去:“我是谁?我现在算是人,还是诡异?”

    这个问题,令苏大为愣了愣,他不禁想起自己。

    自己,究竟是穿越客?还是苏大为?

    两人一时沉默下来。

    过了片刻,苏大为突然笑起来。

    “管那么多,我就是我。

    没有从前,也没有以后。

    只有眼前此的我,才是真实的我。”

    “忒费脑子,我也不去想了。”

    高大龙抬头哈哈大笑起来。

    总之,能跟大虎一起生活,离开丰邑坊,重新开始,这是他从前的一个梦想。

    如今,梦想已触手可及。

    这有什么不好?

    至于自己是诡异,还是人,又有什么要紧。

    高大龙如释重负的笑着。

    他与苏大为喝了两杯,起身离开。

    今天是除夜,也就是后世的除夕,他要和高大虎一起守岁。

    苏大为仍旧在酒楼上喝着酒,他还在等人,等待为一个朋友践行。

    过了片刻,客人终于到了。

    是三个人一起到的。

    安文生、苏庆节和尉迟宝琳。

    “文生,狮子,你们怎么一起来了?”

    “刚好在街口碰到了。”

    “阿弥。”苏庆节在苏大为身旁坐下,一边让小二添着酒杯,一边不满的道:“上次的事你可欠我一个人情,我跟你讲,虽然我没进去,但没少出力。”

    “放心,我都记下了。”

    “我听文生说,你那生意......我们能不能参一股?”苏庆节看了一眼苏大为,试探着问。

    尉迟宝琳眼神一亮,向苏大为看过来。

    “呃,你们也想......”

    “废话,有钱谁不想赚,我们家里都管得严,想找个生财的路子。”

    “你们就那么信得过我?”苏大为问。

    “老安这人,别看闷骚,但为人很谨慎,他既然肯投,那定然错不了。”苏庆节喝了口酒,脸上露出狡黠的笑容。

    尉迟宝琳在一旁用力点头。

    苏大为想了想:“你们有多少钱?咳,都是自家兄弟,有多少投多少吧,倒时也给你们算些干股。”

    “行,过完元日,我们上你家去找你。”

    苏庆节开心的笑了笑,举杯和苏大为碰了一下。

    尉迟宝琳在一旁凑趣道:“说起元日,我想起今天听到的一件事。”

    “什么事?”

    “下午陛下在宫中主持傩舞,张官悬乐。结果你们猜怎么着,王皇后和萧淑妃吵起来了。”尉迟宝琳呵呵笑着,把后宫之争,当趣事说出来。

    “闭嘴,此乃陛下家事,你别往外传。”

    安文生脸色沉下来:“莫非你嫌自己舌头太长了?”

    “不说就不说,喝酒。”

    尉迟宝琳悻悻然的举杯,跟苏大为喝了几杯,然后道:“酒不能多喝了,我还要巡夜,过完元日和我狮子去你家。”

    苏庆节跟着他一起站起来准备告辞。

    临行前,尉迟宝琳抓了抓头皮又道:“对了,我听说程......那老货好像对你起了兴趣,你可要防着他一手,这老货无赖得紧,说不准会做点什么。”

    “哦。”苏大为点点头,听得似懂非懂。

    大概说的是程咬金吧?

    “今天除夜,都早点回去吧。”

    苏庆节一边跟着尉迟宝琳往外走,一边回头道:“对了,孙九娘让我跟你说,你这人,很有趣。”

    “有趣?”

    为什么托狮子给自己带话?

    算了,不去多想。

    估计和那孙九娘日后也不会有交集。

    等苏庆节和尉迟宝琳离开,安文生这才幽幽的道:“苏将军现在虽然低调,但他在长安也很有些人脉,货到长安后,有他和宝琳照应,也会放心点。”

    “我知道。”

    苏大为举杯和他碰了一下:“准备走了?”

    “是啊,我那师父你又不是不知道,明天就出发了,今天算是跟你辞行。”

    安文生晃动着酒杯,想了想,叮嘱道:“不过该我的那份钱,一文也不能少。”

    “饿贼!”

    苏大为被气乐了,倒是把离别的情绪冲淡不少。

    “对了阿弥,上次的事,你知道吧?”

    “什么?你是说杨昔荣?”

    苏大为想了想道:“兰池****,高建和杨昔荣已经服诛,番僧那罗被玄奘法师保下来,逐出大唐;可惜跑了道琛和那倭女。”

    安文生抿了口酒,沉默一会忽然道:“阿弥,你说,道琛和倭女,真的是逃走了吗?”

    “你什么意思?”苏大为愣了一下。

    安文生却未回答,只是摇了摇头。

    苏大为忍不住想下去。

    不是逃走的还能如何?

    难不成还是太史局有意放跑......

    这个念头令苏大为心脏猛跳了一下,他突然意识到,说不准还真有可能。

    除掉百济道琛和倭国巫女,对谁最有好处?

    自然是新罗人。

    现在朝廷只把高句丽间谍高建除去,却放跑了百济的道琛。

    此事之后,百济和高句丽会如何看待新罗?

    三韩之间的仇恨,只怕会结得更深吧。

    好一出一石二鸟之计。

    算了,这些大人物的算计,自己是跟不上了。

    “对了,那金法敏既然代表新罗,想在兰池中分一杯羹,为何又要倒向大唐?”

    “新罗善德女王仁平九年,也就是贞观十六年,百济攻陷新罗西部重镇大耶城,城主金品释战死,其妻古陀炤乃金春秋之女、金法敏之妹,亦死于乱中。金春秋父子对此痛心疾首,发誓灭百济以报国仇家恨。”

    安文生不紧不慢的道。

    “原来有这一层缘由,那道琛居然还敢拉新罗人一起......”

    “阿弥,你别天真好不好,这些弄权的人物,从来是把利益放第一位的。”

    安文生翻了翻白眼,把手中酒杯放下:“依我看,金法敏只是嗅到了危险,所以才及时抽身。不过......嘿嘿,终究玩不过我大唐那些老狐狸。”

    说到这里,他抿了抿唇,似是下定决心道:“我要走了,我拜托你的那件事,你要记在心上。”

    “喂,你拜托我哪件啊?”苏大为一脸懵逼。

    “苩春彦,你答应过我,要替我除掉她,替昔秀芳报仇。”

    安文生道:“我此去不知多久才回来,我料此人,不会离开大唐,这件事就交给你了。”

    “好吧,我答应你。”

    苏大为点点头:“不过我还是要说,安帅,你真是个情种。”

    “滚!”

    与安文生分开后,苏大为独自踏上回家的路。

    天色已暗,不知何时又飘起了纷扬的雪花。

    远处街口有些热闹喧哗,想是乡人傩。

    百姓在除夕会选出男童,戴上狰狞的面具,穿上红黑颜色的衣裤,击鼓并舞蹈,说是可以驱鬼。

    傩舞的领舞者称为“方相氏”,有伴舞者及执事十二人。

    苏大为却无心热闹。

    有家的人,自然早早回家陪伴家人。

    过年啊,

    这大唐的新年,与后世感觉颇为不同。

    心里翻转着各种心事,不知不觉中走进辅兴坊,走过了永安渠。

    雪花渐大,将苏大为头上,肩上,化作一片银白。

    他抬头一看,发觉已经来到自家大宅前。

    大门两旁已经挂上了桃木板,上面分别写着“神荼”、“郁垒”。这是大唐的习俗,传说这兄弟俩“性能执鬼”。

    也就是驱鬼纳吉的意思。

    顾不上拂去肩头雪花,苏大为朝手心里呵了口热气,伸手推门。

    推开门的一瞬,一股快活的气息,扑面而来。

    院子里,聂苏追着黑三郎正在跑,老娘从厨房掀开帘子往外看,热气腾腾中,黑猫小玉趴在厨房窗下,懒洋洋打了个哈欠。

    二哥周良站在屋檐下,双手拢在袖中,脸上冻得红扑扑的,犹自傻笑。

    而大白熊沈元,拄着一支拐,靠在廊柱下,手里抱着张饼,正啃得欢。

    苏大为一推开门,所有人都看见他。

    聂苏嘴里发出欢快的笑声,提起裙角,撒开脚丫跑过来。

    “哥哥~”

    “小苏,你慢点!女孩子没点女孩子的样子。”

    老娘在围裙上擦了擦手,无奈的喊着。

    苏大为只来及伸出双手,然后噗的一声,怀里突然多出一个温暖的身子。

    聂苏搂着他的脖颈,甜甜的喊着:“哥,元日了,有没有饴糖吃?”

    “你呀......”

    苏大为伸手在她雪白玲珑的鼻头上轻刮一记,摇摇头,突然哈哈笑起来。

    这就是家人的感觉,

    有家,

    真好。

    “别在门口站着,快进来,今天除夜,要食五辛盘,还有角子,一会一起烧爆仗,晚上还要守夜......”

    柳娘子碎碎念着。

    忽听门外铃儿轻响,车马辘辘。

    一辆马车,从远处驶来。

    苏大为回头看去,见马车停在巷口,一位眼熟的公公,从车里钻出。

    王福来不顾纷扬的雪花,一脸喜气,一溜小跑的过来,手里捧着一个红布包裹,向苏大为鞠躬道:“见过公子,我替明空法师来探望各位......”

    远处,鼓楼上,报时声响。

    除夜已至,

    永徽二年的春,也已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