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花钱的规划(第1/1页)大唐农圣
() 孙享福不喜欢给别人磕头,也不习惯别人给自己磕头,所以,跑过去找他磕头的何村长被他塞了一碗羊肉面片汤,就给打发回来了。 不仅是他,整个何家村的人都有口福了,这顿羊肉面片汤,还有很多在汤里涮出来的青菜,是他们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食物。 和皇帝一起吃饭聊天,是足够何村长以及何家村的村民拿出来吹一辈子的事情,今天就这么突然的发生了,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点点预兆,当李世民吃完饭,打算去下一站的时候,村民们体出动,将他这一行人送到了水泥大道旁,即便是车队在水泥路上走出去了老远,他们还在遥遥相望。 “陛下,臣觉得,此事应该在报纸上大书特书。” 同在李世民的车箱里的房玄龄拱手建议道。 闻言,孙享福心中暗叹,古代的智者可真是一点都不比现代人差啊!这就知道宣传的重要性了,要是能派几个记者到何家村里面采访一下,以民间自发的式报道皇帝在何家村的所作所为,那就更好了。 马上,孙享福就傻眼了,因为马周已经想到了这一点,而且还向李世民提了出来,于是,李世民厚颜无耻的答应了,于是,幸福的印刷作坊又接了一笔赔的生意,孙享福只能在一旁暗叹,渭南工业区赶紧建好吧!建好了以后,哥就不用吃这种亏了。 继续赶路的李世民谈性很浓,最先跟萧瑀和房玄龄提起了启用农门子弟为官的事情,然而,被孙享福拒绝了,理由是条件不足。 真正的农门子弟,还没有毕业,现有成年的农门子弟,比如现在在农业司任下牧监的孙二力,他把千字默写出来都够呛,何况是做一个每天要处理大量书的主政官员。 “陛下,启用农门子弟为官,还需要满足几个条件,首先,就是官制改革,农门子弟,只会种田,让他们管理其他民政,只怕会一团糟,所以,第一先决条件是,设置一个专管农业的衙门,或则官职。 而传播农业技术,则不光只是要有足够多的农门子弟,打个比来,陛下您的造诣高深,读懂《齐民要术》不难,但一般的读书人,想要部读懂,却得费些功夫,可如果,我将其以白话解读出来,那么,不仅是读书人,就是没有读过书的人,也能够听的懂得其中的道理。 这明一个什么问题?咱们记录,宣传化,技术的式法,已经落后了,它不够简便,不够准确。 拿孔圣人的论语做比喻,往往一句话,解读出来,可能有两三种意思,断句不同,意思也不同,这很不符合我们的生产生活需要,应该淘汰。” “淘汰论语?”孙享福一边讲,李世民和车中几位大臣一边点头听着,然而,到了最后,却是一齐惊讶的道。 “不是淘汰论语,而是淘汰像论语这样的知识传播式,古人为什么喜欢用简短的话语记录事情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制作竹简,笔墨不易,即便是到了前几年,笔墨纸砚都贵的出奇,何况是先秦时期。 然而,到了现在,我们却在不断的解决这个问题,幸福村已经能够生产很便宜的纸张,使用起来很省墨的新式笔,以后,再也不会有人用竹简书写了。 还有,此前由虞士修整编撰的汉语拼音,标点符号等,都是能够使知识在传播的时候更准确的西。 咱们要是在行,或者传播知识的时候,直接以白话的形式,那么,所有的知识,信息传播起来,都会变的简便,准确的多。 一句大不敬的话,陛下,您下的圣旨,天下有多少听的懂?只怕几百人中也没有一个,即便是微臣这样的官员,也只是能听个大概而已,这样,真的好吗?” 孙享福的话到这里,车厢里,也就只能听到车轱辘的转动声了,他的问题很现实,却是此前,没有人考虑过的问题。 这个时期的世家为什么能对进行垄断?因为古人把这个西搞的太高深了,不好懂。 在后世,一个初中高中生,就已经能够掌握巨大的知识量了,但你要他们完读懂几篇古人的言,那恐怕很难。 汉字一字多意,同音字巨多,汉话,语气不同,意思不同,是世界上最难的字语种之一,这是后世外国人对于汉字和汉语的理解,如果要是让他们来古代的繁体字,言,估计他们的脑袋会炸裂。 读书的根目的是什么? 明理而已。 那么,为何不将书,弄的好懂一些呢! 话不能多,点到即止,让古人一下子改变他们的习惯和认知,是不可能的,孙享福这些话,只要能引起李世民和朝堂上两位宰相的反思就好,那怕是以白话来传播知识,想要将其普及,也不是朝廷现在能做到的,大唐的经济还没有起飞,基条件不具备。 沉默了许久之后,李世民率先点头认同了孙享福所的,至于改不改革,怎么改革,那还需要走一条很长的道路。 马车继续前行,聊天仍在继续,作为一个帝王,能在大风大雪天的时候,去到乡村,看望平头老百姓,李世民算是自古往以来的第一个了,而且,他还打算把这种事常态化,因为,孙享福跟他聊到了对大唐未来几年的经济预期,从明年开始,大唐,至少他皇家,将不缺钱。 “陛下,据臣估计,明年大唐的总税收如果折算成钱,至少能结余五百万贯到八百万贯,您这样每天驾着马车往乡村里派,就算派一整年,只怕也派不完一个零头,咱们需要做一个规划出来。朝廷可不能大量的囤积财富。” 给几十户人口的村庄每户送一担米面,花销充其量也就几十百把贯而已,就算加些肉食,也不超过三百贯,李世民就算一天走三个村子,一个月,最多也就派个三万贯出去,就算他年都在干这种事情,也不过是孙享福大致预算出来的税收总额的一个零头。 而孙享福所出来的数据,是除去了大唐以往常例开销之外的数据,他为什么可以做出这样的预测呢?很简单,他知道望江楼各大分店,扬州的咸鱼豆酱作坊,以及善阳的税收情况,用这些纳税大户,以今年灾年的税收作为基准,预估出的一组最保守的数字。 至于朝廷大量囤积财富的害处,在李唐建国之初李世民民就知道了,隋朝的国家储备不可谓不丰富,李渊的大军攻入长安的时候,打开国库的时候,被里面的西吓了一大跳,可是,这么富有的隋朝,它的下场是什么呢? 灭亡。 在没有发行信用货币的古代,钱是有定数的,国库里的钱多了,老百姓手上的钱就少了,这就是灾难的开始。 民穷则思变,怎么变?造反而已。 李世民想通了一些事情,但还有一些事情没有想通,看向孙享福问道,“怎么用钱,也需要做规划?” “当然,您不是,政务工作要做在前面么,这怎么花钱,可是政务工作最主要的一面,当然要规划好。” 马周对孙享福所之言非常认同,接话道,“陛下,您此前一直感叹无人手可用,如果明年朝廷的财政真的如孙都督所言的话,教育面,似乎可以加大投入。” 听有钱可用,其实李世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扩军,更新军队装备等,然而,他对教育面也是很重视的,李唐立国之初,就恢复了国子监,太等国家级府,还在不断加强地教,到了贞观朝,郡级城池,都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府,现在,却是可以往州县推进了。 不过,这个窟窿可能有点大,因为大唐的人口虽然只有一两千万,但州县却是有几百上千个,光是建立县级府,就要建立上千间,而且,有的人口稀少一些的县城,可能就只有几百千把人,适龄,又想读书,读的起书的,可能只有几个,十几个人,想要一步到位,不光是要建堂,教书的先生的人数,也得上千人,这可不光只是要花大钱那么简单。 “陛下,臣建议,尽快推行公民制度,将教书先生,划为一等公民。” 李世民的车厢里,就没有一个脑子不好用的,萧瑀只是稍微思考了一下,便作出建议道。 闻言,李世民却是把目光看向孙享福,想不到他弄出来的这个公民制度,却是能关系到各各面,读书识字的人,原是士人身份,享受一些特权,可按照他提出来的构想,被划成二等公民之后,虽然特权没有相应减少很多,但却是跟普通老百姓一样了。 想要继续保持特权,他们就一定会想做一等公民,而做一等公民,除了当官之外,只能教书,这就会让很多想要社会地位的读书人选择这个职业。 “陛下,臣觉得,萧相的建议有理,不仅要给他们一等公民的身份,还要给他们高额的薪酬,这样,知识才能在咱们大唐普及,当读书识字的人多了,咱们就具备条件做更多的事情了,所以,哪怕是明年的税收,有一半是投入在教育问题上,也是值得的。” 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孙享福这个后世来的人,是看到过成例的,毫不犹豫的就出声力挺道。 “那么,另一半呢?” 在孙享福这里听到了肯定的建议,李世民又向他问道。 “当然是民生和基础建设啊!”孙享福想都没想就答道。 民生这两个字的含义其实很笼统,他可以是生产技术,可以是医疗技术,可以是衣食住行等等,差不多囊括了一个国家的所有。 有了好的民生,整个国家的财富增长速度和向心力都会大大的提高,届时,这个国家的各面实力,都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就好比李世民比较关心的军事,有了足够多的钱,足够良的装备,足够营养的饮食,还怕不能练出强军? 至于基础建设,它就是对于民生发展的一种保障,成为发达国家的先决条件就是基础建设完备,当然,这个完备的标准是什么,在孙享福心里和在车上这些古人心里,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他不敢幻想能够做到跟后世一样,但起码,要跟的上这个时期的民生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