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4.孩子发高烧(第1/2页)丢下你那怨谁
Chapter4孩子发高烧
————————————————
公元16年3月日(阴历丙申猴年二月十五)深夜,元媛给刘晓雨打来电话,刘晓雨正值夜班,一开电话是元媛打来的,刘晓雨心想“这个点打来电话,是不是有什么急事?”
电话接通了……
“元媛,这么晚了打来电话,出什么事了?”刘晓雨用关心的语气问道。
元媛在电话那头发出低沉的声音“孩子晚上发高烧,急坏我了!”
“赶紧去医院啊!”刘晓雨催促道“别把孩子烧坏了”。
元媛在电话里给刘晓雨“大晚上的,外面还冷,就不折腾孩子了,家里还有点退烧的药,给孩子吃了,看情况再”。
刘晓雨嘱咐道“既然不去医院,那晚上一定多给孩子喝水,别烧坏了孩子,如果需要我的地,我随叫随到”。
另外,刘晓雨通过微信的式把他对发烧的见解发送给元媛:
一,发烧身不是疾病,是疾病的一个症状。有发烧这个症状的疾病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性疾病,从普通感冒到严重的脓毒血症都可能会发烧。吃退烧药把体温降下来了,并不意味着孩子的病就好了。
二,不可根据体温来判定病情,低烧可以是普通感冒,也可以是肺结核。
高烧可以使幼儿急诊,也可以是脑膜炎。体温的变化规律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发烧时体温的高低和病情不是成正比的。
对于发烧的度数来,孩子的神反应,对于病情的判断更有意义。
三,发烧不是要赶快退烧。发烧是人体对抗感染的一个防御机制,对病情恢复有好处。
对总体健康的孩子来,在引起孩子明显不舒服之前,不要给孩子降温。
四,发烧不一定会烧坏脑子,人体的体温受下丘脑体温中枢控制,发烧很少会超过41摄氏度,所以发烧不会烧坏脑子。
发烧后脑子出了问题,有可能是脑膜炎引起的发烧,导致问题的是脑膜炎身,而不是发烧。
体温超过41摄氏度,多半是因为中暑,或者捂热导致孩子无法散热,前者比如把孩子忘在停在室外的车里。
五,退烧药不可以预防热性惊厥。发烧是否惊厥和用不用退烧药没有关系。而和孩子身的体质有关。
热性惊厥主要发生在体温的变化阶段,目前的研究都证实退烧药是不能预防抽筋的。
刘晓雨继续告诉元媛,宝宝发烧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少穿衣服,给孩子散热。
第二、帮孩子物理降温,有常用以下几种式:1、头部冷敷。、头部冰枕。3、温水擦拭或酒擦拭。4、温水浴。
第三、要注意保持合适的室温,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
第四、补充充足的水分,不要随便乱吃药。高热时,呼吸道增快,出汗使机体大量失去水分。所以父母在孩子发烧时应该补充足够的水分,增加尿量,也可以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
孩如来是低烧还是高烧,孩发烧后都应该及时得到爸爸妈妈的关注和重视,当孩子的体温达到以下度数,请立刻上医院就医:
1、3个月(或更):37℃。
、3到6个月:383℃。
3、6到4个月:34℃。
4、岁:4℃。
在送去医院的前后,一定要进行必要的退烧处理,退烧处理的原则要遵循一般儿童退烧药物使用原则:
1、发烧时,耳温若超过385℃,则使用肛门栓剂退烧。如果朋友已经在拉肚子,则尽量避免使用栓剂以免刺激肠道。
、若耳温未超过385℃,可先考虑服用退烧药水;服用后,应先观察4分钟,若烧未退且体温仍高,才考虑使用肛门栓剂退烧。
3、若有以下症状时,请立即送医:儿抽搐。持续性呕吐。孩原的的活动力仍是正常,但突然活动力变得极差。四时内即烧到3℃以上或是3天以上持续高烧不退。
4、阿斯匹林等水杨酸类退烧药不建议用于18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之退烧,因可能引起雷氏症候群的不良反应,对大脑及肝脏造成伤害。
发热(fever)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高限,是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正常儿腋表体温为36℃37℃(肛表测得的体温比口表高约3℃,口表测得的体温比腋表高约4℃),腋表如超过374℃可认为是发热。在多数情况下,发热是身体对抗入侵病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人体正在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体温的异常升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但发热过高或长期发热可影响机体各种调节功能,从而影响儿的身体健康,因此,对确认发热的孩子,应积极查明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儿的正常体温可以因性别、年龄、昼夜及季节变化、饮食、哭闹、气温以及衣被的厚薄等因素影响有一定范围的波动。体温稍有升高,并不一定有病理意义。在儿体温升高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神态和举止。体温在38℃,神情呆滞的孩子,和体温在4℃,但仍然顽皮的孩子相比,前者更值得关注。而机体抵抗力低的孩子,纵使患了严重的疾病,很可能也不会发热。
儿短期发热多由病毒、细菌等感染引起,常见症状:发热、疲倦乏力、食欲减退、皮疹等
病因:
1短期发热(发热≈lt;周)
短期发热在儿科多数由感染引起,一般预后良好或属自限性疾病,但发热也可能是危重患儿的早期表现,尤其具有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等中毒症状较重的儿。应注意患儿的病史、传染病接触史,及有无呼吸、消化、泌尿、神经等系统的症状与体征,有无皮疹、出血点、黄疸、贫血、淋巴结或肝脾肿大及局部感染灶等。
长期发热(发热≥周)
(1)感染性发热
1)呼吸系统感染最多见,病原体包括病毒、支原体、细菌及结核菌等;
)其他系统感染肠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炎、脑膜炎)、心血管系统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包炎)、肝胆系统感染(如肝炎、胆管炎、肝脓肿等);
3)身性感染如败血症、结核病、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布氏杆菌病、EB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莱姆病、钩端螺旋体病、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及真菌感染等;
4)脓肿或局限性感染如骨髓炎、肾周围脓肿、膈下脓肿、阑尾脓肿、肛周脓肿等。
()非感染性发热
1)风湿性疾病以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常见。近年随着链球菌感染被及时控制,风湿热现已较少见。其他引起发热的风湿性疾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川崎病、血清病、皮肌炎、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韦格恶性肉芽肿及血管性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等。
)组织破坏或坏死恶性肿瘤,以白血病最常见,其他有恶性淋巴瘤(包括霍奇金及非霍奇金淋巴瘤)、成神经细胞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朗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及尤肉瘤等;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内出血吸收过程、血管栓塞等。
3)产热过多或散热减少产热过多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癫痫持续状态、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散热减少见于广泛性皮炎、大量失水、失血,中暑、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良以及新生儿包裹过多等。
4)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疾患如颅骨损伤、大脑发育不、颅内肿瘤、蛛膜下腔出血、暑热症、中毒性脑病、脑炎后遗症及间脑病变等。
5)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功能性低热、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6)其他药物热、药物中毒(如水杨酸、阿托品)、输血或输液反应、高钠血症(垂体性或肾性尿崩症)、炎性肠病及免疫缺陷病等。
3慢性低热(长期低热)
指起病较缓,体温在37538℃,持续4周以上者。4%为感染性发热,57%为非感染性发热,3%原因不明。
首先要除外结核病,包括肺结核;慢性低热常由感染后引起,如链球菌感染后综合征及其他感染后发热,并要寻找是否存在慢性病灶或脓肿,如慢性隐窝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鼻窦炎、龋齿、牙龈脓肿、肛周脓肿等。
慢性低热的非感染性疾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尿崩症、风湿性疾病、炎性肠病(克隆病及溃疡性结肠炎)、血液病、夏季低热、蛋白质摄入过高及测试体温时间过长等。
除外以上病因,如仍然找不到低热原因,但患儿又无任何病态,只需随访观察,低热可在数周后自行降至正常。
临床表现
1发热程度分级(腋表)
(1)低热 37538℃;
()中等热 3813℃;
(3)高热 314℃;
(4)超高热 4℃以上。
按发热时间长短可分为
(1)短期发热发热≈lt;周,多伴有局部症状和体征;
()长期发热发热时间≥周,有些可无明显症状、体征;
(3)原因不明发热(FUO)发热持续或间歇超过3周,经体检、常规辅助检查不能确诊者;
(4)慢性低热低热持续一个月以上。
3发热的常见热型
儿热型不如成人典型,近年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使热型发生变化,同时热型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意义受到影响。
(1)稽留热持续发热,体温波动很,一般不超过6℃;
()弛张热发热体温波动上下3℃,但未降到正常;
(3)间歇热发热回到正常至少4时又发热;
(4)双峰热 4时内发热有两次高峰;
(5)复发性或再发性发热发热多次发作,每次持续数日,发作期间1至数日体温正常;
(6)不规则热热型无一定规律。
4发热的分期
在发热过程中,由于产热和散热这对矛盾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发热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1)前驱期许多发热疾病可无此期症状。此期症状持续时间,根据发热疾病的具体情况而不同,主要表现为身不适、疲倦乏力、食欲减退、情绪不稳定、低热;有些发疹性疾病,在身皮疹出现前,可有前驱疹,如麻疹前驱期时,口腔黏膜可出现克氏斑。
()体温上升期特点是产热多而散热少,因此产热占优势,故体温升高。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鸡皮疙瘩”,触摸患儿皮肤有冷感;如发生寒战,预示将发生高热。幼儿此时可出现惊厥现象。在寒战期间,体温多在38℃以上,并多数在数时内达到高热极期,如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药物反应性发热等,以上为体温骤升者。体温渐升者,指发热初期为低热,数天内由低热逐渐上**到高热者,称为渐升性发热。渐升者常有前驱症状,多数无寒战现象,但有时可感觉发冷,如不典型的伤寒。有的呈骤升性发热,这可能开始为低热被忽略所致。另外,肺结核等疾病的体温呈渐升性发热。
(3)高温持续期此时体温已达高峰,期的特点是散热过程开始增强,但产热并未降低,所以此期产热和散热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相对的平衡,使体温维持在一定的高水平上。临床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强、出汗等,此期出现高热可持续几时(如疟疾)或数天(如肺炎),甚至几周以上(如伤寒)。
(4)体温下降期期特点是散热过程占优势,产热减少,同时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散热仍处于较高水平,病人体表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散热加强,于是体温开始下降,产热和散热终于恢复正常的相对平衡状态。体温下降的式,一般是渐退,即在几天之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如伤寒);也有骤退的,即体温在十几个时或更短的时间内降到正常,甚至低于正常(如大叶性肺炎)。在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丧失大量的体液,因此对于高热儿在使用退热药时,必须慎重,以防造成虚脱及其他并发症。
5发热的伴随体征
根据一些伴随体征能帮助找到儿高热的诱因:
(1)若发现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可能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
()若皮肤出现皮疹,可能为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如幼儿急疹、麻疹、风疹等;
(3)若发现疱疹,可能为水痘、手足口病等;
(4)若发现皮肤有淤斑,应考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亦应考虑血液系统疾病;
(5)若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应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亦应该注意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
(6)若发现口腔黏膜有斑点,可能为麻疹;
(7)若肺部听诊闻及痰鸣音或水泡音,是急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的体征,肺部听诊有哮鸣音,应考虑喘息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
(8)腹部有明显的压痛或其他体征,应注意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降低,多为病毒感染。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多为细菌感染。外周血中有异常淋巴细胞提示病毒感染。幼稚细胞则提示白血病。
()长期发热患儿血培养,检查C-反应蛋白、前降钙素原、血沉、抗链球菌溶血素“O”、肝肾功能、肥达反应、外斐反应、嗜异性凝集试验、肺炎支原体抗体和类风湿因子等,还应做结核菌素试验。
(3)粪便常规、粪便培养考虑为消化系统感染者。
(4)尿常规当伴有泌尿系统症状时检查。
(5)脑脊液检查当儿高热伴有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时。
(6)骨髓穿刺当儿高热伴有贫血、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时。
影像、心电图及**组织检查
根据临床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辅助检查,如X线、CT、磁共振、B型超声、心电图等检查及**组织病检。
诊断:
对儿发热,尤其是长期发热的病儿,要详细了解病史,注意在发热的同时所伴随的其他症状,并根据患儿的年龄、发病季节、有无传染病接触史等情况进行分析,并认真进行体检。除常规的实验室检查外,还要根据临床具体情况,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