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Ⅳ 元媛和小阿哥登泰山祈福(第2/2页)丢下你那怨谁
娘娘灵迹的《泰山娘娘宝卷》,道教也奉为教门经籍,纳入道书之列。碧霞元君的称号,也并非泰山娘娘的独有,南的天妃顺懿夫人也有此号,《封神演义》又余化龙为主痘碧霞元君。直到近代,碧霞元君之名才为泰山娘娘所专有。
●信仰体系
碧霞元君信仰体系的核心是主生思想。碧霞元君的道场是在北地区的泰安市的泰山,泰山是五岳之尊的“岳”,是著名的道教名山。泰山之“泰”,《周易·泰卦》云:“天地交而万物通也”。《风俗通义》言:“泰山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故为五岳长。”五岳之中泰山为“岳”,是太阳初升的地,按五行属木,一四时为春,五常为仁,八卦属震,二十八宿为苍龙。“”字从“木”,“日”在其中,甲骨中“木”与“桑”通,故有日出扶桑之;“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也”《礼记·乡饮酒》;“仁”乃天地大德;“震”与“苍龙”则是帝王出生腾飞之地。于是主生的思想就具体到泰山,泰山还成了“天地大德”、“帝王腾飞之地”。碧霞元者出于泰山信仰,很自然地继承了主生的思想,故《岱史》有云:“泰山位土,察木德,而玉女坤质为水,助生成之功。”元君主生思想与妇女问题联系在一起,人们便认为元君主宰生儿育女。
●史料记载:
宋真宗封泰山,还次御帐,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此乃玉女。宋真宗于是下令疏浚该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并更名为“昭真祠”,遣使致祭,号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明朝时,将昭真祠又更名为“灵应宫”,后又扩建,增大规模,为碧霞宫。赐号“碧霞元君”。道教吸收了上述信仰,认为碧霞元君乃应九炁而生,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之神兵天将,并照察人间一切善恶之事。
传统法以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五为代表:泰山顶碧霞元君,宋真宗所封,世人多以为泰山之女,后之人知其之不经,而撰为黄帝遣玉女之事以附会之;不知当日所以褒封,固真以为泰山之女也。今考封号虽自宋时,而泰山女之则晋时已有之。张华《博物志》称:“王以大公为灌坛令,期年,风不鸣条。王梦见有一妇人当道而哭,问其故,曰:‘我海泰山神女,嫁为西海妇。欲归,灌坛令当吾道。太公有德,吾不敢以暴风疾雨过也。王梦觉,明曰,召太公。三日三夕,果有疾风骤雨自西来也,王乃拜太公为大司马。”此一事也。干主《搜神记》记载:“后汉胡母班尝至泰山侧,为泰山府君所召,令致书于女婿河伯。云:‘至河中流,扣舟呼青衣,当自有取书者。果得达,复为河伯致书府君。”此二事也。《列异传》记蔡支事,又以天帝为泰山神之外孙。自汉以来,不明乎天神地只人鬼之别,一以人道事之。于是封岳神为王,则立寝殿,为王夫人,有夫人则有女,而女有婿,又有外孙矣,唐宋之时,但言灵应,即加封号,不如今之君子必求其人以实之也。而据今人周郢考证:,“碧霞元君”之名的出现应不早于明初。明代之前,泰山女神的称号是“玉女”(或作“玉仙”)。据考泰山玉女之名始见于汉末曹操诗。汉山川崇拜与神仙家、道家思想交错影响,道教吸收山川信仰,认为名山必有仙人在焉。与道教有密切关系的曹操,于所作游仙诗《气出唱》中写下“到泰山,仙人玉女,下来翱翔”之辞。自此“玉女”形象开始于泰山落地生根。如三国曹植《远游篇》、唐李白《游泰山》等诗作中,皆出现泰山玉女形象。泰山之玉女池及池畔之玉女石像,亦是基于此一信仰而设置。宋真宗封禅,据此“新玉女之像”,立龛以祀,并御制《玉女像记》,推动了这一信仰的传播。至元佑之时,岱顶已有玉女之祠,并有官员进谒祈雪的记录(岱顶刘衮题刻)。但宋代之泰山玉女,仍不脱游仙诗中之浪漫女仙色,如嘉佑时人王山所撰《盈盈传》(收入《云斋广录》卷九)中,述山妓吴盈盈“梦玉女命掌奏牍”而卒,后其情人王山吊之于玉女池畔,玉女与王山宴饮赋诗后,又召盈盈与山同寝。其情致宛若高唐之神女,而与后世之元君大异其趣。入金元后,泰山玉女崇信进一步扩大,且影响至女真皇室。岱顶大观峰有明昌间濮国公主题名云:“敬诣岱岳,焚香致礼毕,明日遂登顶,拜于玉仙祠下。”公主仍称女神为“玉仙”(元秦子晋《新编连相搜神广记》也称玉女为“岱岳太平顶玉仙娘娘”),明当时尚无“碧霞元君”之名号。
至元代,玉女信仰出现一重要变革,即开始明确将玉女崇祀纳入道教范畴。元杜仁杰《泰安阜上张氏先茔碑》中记泰山道士张志纯于金贞佑之乱后重葺泰山祠宇,“自绝顶大新玉女祠,倍于故殿三之二;取海白玉石,为像如人然,一称殿之广裒”(收入《重辑杜善夫集》)。这是玉女祠自创建以来首次大规模拓建,其工由道士主持,其祠宇也自然归属道门管理。重修后玉女祠改额为昭真观,中统五年(164)《天门铭》摩崖后有“昭真观主翟庆真同立”一行可证。昭意为昭示、彰明,真则为道徒对仙人的称呼,道籍称老子为真老,化生真妙玉女,观名取意于此。改额“昭真”,意在强化玉女的道神色。
至明,泰山玉女才开始被称为“碧霞元君”。较早的献见于明许彬天顺五年(1461)所撰《重修玉女祠记》:“予自永乐九年(1411)发解山,还登此山,距今五十有一年。为天顺辛巳(1461),又得陪巡按山监察御史康骥德良、按察使王钺世昌同一登览,瞻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之神……。”是碧霞神名明代前期业已出现。另明初宋濂《登岱》诗中也有“灵光长绕碧霞宫”之句(见《岱史》卷十六),堪作旁证(另《水浒传》第七十四回亦有“万民朝拜碧霞君”之语,因其成书年代法不一,暂不作为证据)。又《元始天尊岳化身济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玄范浩咒妙经》。经中历数岳帝驾下神祇,有一段宝诰专述碧霞元君,宝诰云:“至心皈命礼,泰山顶上,岳内宫,曩时现玉女之身,根即帝真之相。应九炁而垂慈示相,冠百灵而智慧圆融。行满十,恩周亿劫。位正天仙之号,册显碧霞之封。掌岳府之神兵,管人间之善恶。寻声赴感,拥国安民。大圣大慈,愿至仁至孝天仙玉女广灵慈惠恭顺普济保生真人护国庇民宏德碧霞元君。”此下又云:“是时天尊是偈,已各各稽首皈依顶礼……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藏分类题解》据经中泰山神号用元代所封“岳大生天齐仁圣帝”,认为经书“当出于元”,任继愈《道藏提要》则认为系明代所作。笔者倾向于后一种意见。泰山玉女于明代易名为碧霞元君,我以为实有以下社会变化的深层原因:
明初朝廷施行祀典复古,诏去泰山神帝号,同时强化其神之官色,严禁民间“非礼之渎”,使泰山神信仰由民间祀典向官祀典回归。民间对于泰山的崇祀活动,只得另寻其它对象,亦即清人孔贞瑄《泰山纪胜》所云:“岳非民所得祀,故假借碧霞云尔。”另一面,道徒大力将泰山女神的形象进行转化,将“泰山玉女”打造成“碧霞元君”,并杜撰出宋真宗加封的“故实”。其意在于:一、玉女作为兴起于泰山的民间神,从未列入朝廷祀典,严格来,属于淫祀,如正德朝工科给事中石天柱等言:“祀典唯岳泰山之神,无所谓碧霞元君者,淫祀非礼,可更崇重之乎?”道徒打出宋真宗的旗号,有助于使淫祀合法化。二、碧霞元君较之玉女之名,更具有道教色,进一步明确了其神的宗教归属性(玉女虽早见于道籍,但其名不专属于道教,如世俗称美女为玉女;而元君则为道教专名,绝无歧义)。三、将女神形象从“年可二十四五”(《盈盈传》中所记玉女年龄)的青春女性向中老年女性转换,并赋予其主司生育的功能。
从中天门坐索道上山的,看来是没累着,一个个生龙活虎。从天街到碧霞祠的西神门,一路狂奔。一会儿就三三两两掉队了,几个胖子瘫坐在台阶上。美女老师热情地鼓励他们,一鼓作气登上西神门,伙伴们齐声喊道,臣妾做不到啊!笑翻众人。
●碧霞祠
碧霞祠位于泰山之巅,背靠玉皇顶,西临天街、南天门,这里山势高入云端,碧霞祠常隐藏在云雾之中,远看如天上宫殿,光芒四射,是我国古代高山宫殿建筑代表作。
●碧霞祠
碧霞祠是道教主流真派圣地,位于泰山极顶南侧,初建于1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原名昭真祠,1488--155年(明弘治年间)改名碧霞灵应宫,又称碧霞灵佑宫,177年(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后改称碧霞祠沿用至今。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万山奶奶等。
●碧霞祠
殿内供奉的就是碧霞元君。西配殿供奉的分别眼光娘娘和送子娘娘,据,这碧霞元君、眼光娘娘和送子娘娘是姊妹仨。传眼光娘娘能治疗各种疾病,保佑人们眼明心亮、身体健康。送子娘娘掌管人类生儿育女之事。香客往往在殿中用红布包一个石膏娃娃带回家去,放在床上,以求娘娘赐子,称为“拴娃娃”。
●碧霞祠
祠院中碧霞元君殿,殿堂五楹,重檐八角,飞檐画栋,宏伟壮丽,正中供奉碧霞元君鎏金大铜像,殿内悬有清雍正、乾隆御书“福绥海宇”、“赞化皇”巨型匾额。
●金藏库
南神门外是金藏库,俗称火池,专供香客焚烧纸香。火池有照壁,大书“万代瞻仰”。
步出神门
神门的前是瞻鲁台
泰山碧霞祠之声望远播于海内外,香火极旺,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尤以每年春夏为最盛。出了神门,前面就是瞻鲁台和仙人桥。
〔未完待续〕
—————————————————
声明:在创作过程中难免出现不足之处或错误,若中有错误,请您批评指正;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作家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