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深镇速度(第1/1页)重返激情年代
重生回来,童建国最不想干的就是房地产。
虽然知道房地产是这个年代最赚钱的行业。
但作为重生之人,随便买几个瓶瓶罐罐都能变成亿万富翁,何必发这种不义之财。
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童建国的想法有改变了。
一是自己父母这里,还有赵君父母那里。
如果童建国不干房地产,别人就会干。
到时候乱拆乱建一气,双方老人住的都不舒坦。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与其等别人来祸祸,不如自己祸祸。
二是童建国想快点改善自己的生活。
靠分房肯定不行。
必须以一己之力推动商品房进程。
东山村的东风建筑队也是童建国最早结交的朋友。
手套换包就是从他们这里开始的。
童建国自己开厂以后,越干越大,他们也早想一起合作了。
干建筑是农村最早富裕起来的一帮人。
不过,眼下还没到大拆大建的时期,他们想发大财也不容易。
资金不充裕、规模不够大的话,他们也拿不到大项目。
这些年也得亏童建国一会儿建厂、一会儿建职工宿舍的,让他们吃的盆满钵满。
“童哥,咱们来年是不是有大活儿啊?”
东风建筑公司刚一成立,郭子就摩拳擦掌问。
“你这家伙,够鸡贼的啊。”
“嗯,我知道童哥不打没把握之仗。”
“是啊,但也只有五成把握。”
其实,童建国有8成把握能干成一个大项目,乃至推动本市商品房的发展进程。
今年上半年,童建国就听崔军念叨过本市的一个头疼项目。
本市靠近水上公园东南方向那里有三栋三层的石头楼。
这楼是50年代建的,住的大多是本市的领导干部之类的。
因为它不属于筒子楼那种,在早些年还是挺有档次的。
可楼房质量不好,眼下已经有些破败了。
当年的领导干部也成了老领导、老干部了,怎么也得给人分配两室、三室的房子了。
60名老干部,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不论是另外给他们建房子还是就地拆迁都离不开大把的钱。
童建国可以给他们提供解决方案,一分钱都不用他们出。
这个方案当然就是建商品房。
换了一般的领导估计都能吓破胆了。
这不瞎胡闹吗?搞资产阶级那一套?
蓝城市不一样,很多领导都受到童建国影响,思想越来越开通了。
再说,你一个县级市,谁把你当一回事啊?
哪怕稍微过格儿点,上级领导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童建国跟崔军一说,崔军也连连赞同。
“好啊!这是多赢局面啊。”
卫主任更是喜出望外:“哎呀!也就建国能帮咱们解决这个大麻烦!”
崔军说:“是啊,咱们市政府一分钱都不用掏就解决了问题,而且是多赢局面。”
房管局费局长却吓了一跳:“这,这能行吗?”
卫主任板起脸:“有什么不行的?深镇就是这么干的。”
“人家是特区。”
“首都也是这么干的!再说,你有别的办法吗?”
“是啊,除此之外,还真没好办法。”
费局胆小归胆小,也还有点头脑。
“还有个问题啊,首都是大城市,深镇是特区,人家开发商品房肯定不愁卖。咱们这小县级市,会有人买吗?”
卫主任看看童建国:“这确实是个问题。当然,这其实是你们自己的问题,哈哈!”
“嗯,”童建国点点头,“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不过,也得领导给我们配合我们工作。”
“尽管说吧,只要我们能办得到。”
“就一条,买房送户口!”
这回没等卫主任回应,费局先表态了:“好办法啊!咱周边像红塔村、园艺村、东山村、苏屯村等等这些村子万元户少说也有五六百号。只要给户口,他们应该会很踊跃的。”
卫主任点点头:“嗯,这个可以解决。”
剩下的就是童建国跟郭子他们进行成本核算了。
“60户人,还得是两室、三室那种……”
像童建国他们那样的职工家属楼,一栋楼两个单元才装下了40户人。
而且最大的面积也就60多平米。
这动辄七八十平米,最大的一百平米,一栋楼能装多少户啊?
能把60户安排完就不错了,搞不好还得倒贴。
“楼下的偏厦子不要了,能盖多少栋楼?”
郭子想了想:“最多四栋吧。”
“嗯,那还是剩不了多少。”
“也行了,咱们也不指望赚太多。”
“整高楼呢?”
“多高?”
“十几层你们能行不?”
“技术倒是没问题……”
“那还差点啥?”
“关键没干过啊……”
“没那么复杂吧?你们的水平这几年也提高不少了。”
“是啊,前期有人在现场指导一段时间,中后期就没问题了。”
“那我帮你找人。”
童建国先找老何帮忙。
“得在你那边待多长时间?”
“开工以后怎么也得一个月吧。”
“这个难度比较大。”
“怎么了?”
“首都这边稍微有点技术的都是国家队。你像咱们三里屯这种楼房,他们乡镇建筑队干起来很轻松。可十几层以上他们就不行了。”
“国家队不好请假是吧?”
“是啊,一两个月哪请的出来啊。”
“确实的,首都还是比较保守啊。”
“我给你问问看看吧,或许哪个乡镇的建筑队水平比较高呢。”
“嗯,你别跟他们说死,我也问问别人。”
这事儿不能耽误。
这会儿的拆迁都比较快。
坐地户们还没学会漫天要价。
再说,这几栋石头楼的住户都是离休的老干部,他们也没必要跟自己过不去。
所以,最快搞不好十一就得动工。
首都这边不好找监工,南方能不能行呢?
来回给他双飞嘛,也并没有太大的不方便。
眼下,基建最厉害的就是深镇了。
1981年,深镇国际商业大厦在建设中创下五天一层的纪录。
到了第二年,深镇国际贸易中心大厦以三天一层的速度打破记录。
从此,深镇速度成了一个专门的词汇。
童建国掏出名片,拿起电话,试着给王十打过去。
“老弟,帮我个忙。”
“童大哥吗?”
“你耳朵还挺好使。”
“嘿嘿,也就你叫我老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