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心里苦(第1/1页)赤脚小医生的幸福生活
廖江川关门的声音惊醒了李红岩,她抬起头看了看,擦把泪,缓缓转身,将手帕沾湿,擦了擦眼睛,也平复了一下情绪,这才坐下来,缓缓打开信。
“红岩,我的爱人!天还黑着,秋露浓重,星光渐稀,我却要出发了,来不及和你告别,我只能匆匆留书一封……”
刚刚擦干的眼泪,在看到熟悉的漂亮的字体后,再一次不争气地涌上来,糊住了双眼。李红岩用力眨着眼睛,仰起头,深呼吸,控制住即将流出的泪水,继续看信。
泪水一次又一次模糊视线,又一次次被她压回去,甚至有一滴落在信纸上,洇湿了纸张模糊了字迹,却掩不住她嘴角渐渐绽开的笑容。
郑玉书在信中最后写道:“你不必担心,不必挂牵,安心等我回来。只要确定妈妈的身体没有大碍,我就立刻返回来,回到你的身边。到时候,我就去你家,向你父母提亲,以后,我们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今生今世,此心不渝。”
最后落款是——爱你的:玉书。
她的目光黏在最后八个字上,舍不得挪动,任由泪水涌上来,模糊了视线、滑落脸颊,但是李红岩脸上的阴晦之气,却一扫而光。她捧着信贴在胸口,泪水纷纷,脸上的笑却灿烂的止不住。
他回来,一定会回来的。她相信他就像相信自己。
陈下午上工时,看到李红岩的二嫂对着几个妇女抹眼泪,他假装不经意地经过,隐约听到几句,是断奶,还婆婆心狠什么的。
婆婆心狠与否他不管,他只是想起中午李红岩起侄女的一脸担心,于是,跑去和队长请了假,骑了车子跑了七八里路,好不容易找到一只刚下了羊羔的奶羊,他软磨硬泡好不容易才让对答应卖给他,一大一才二十五块钱,也不贵,他的私房钱就够了。他也不准备是买的,就是自家亲戚,借来用几天,等孩子不喝奶了,送回去就行,还替他们养羊了呢!
他已经付了十块钱定金,只要等晚上陈开拖拉机回来,他们就去把羊拉回来。他跑这一趟,是想告诉红岩一声,让她早点儿高兴高兴。
“咦,门怎么关了?”
陈惊讶地嘀咕一声,上前一瞅才发现没有上锁,门只是虚掩着的,他于是扬声叫:“林叔!”
一边叫着,一边伸手,推开了门。
之前,陈嘀咕那一声,李红岩就已经听到了,她慌慌张张起身,一边用手帕抹着眼睛,一边背转身,整理自己贴在脸上的碎发,着急忙慌的,只来得及把郑玉书的信折起来,信封却放在了桌子上,忘了收。
“红岩在啊,掩着门,我还以为没人嘞……”陈看到站在屋里的李红岩,高兴地打着招呼,只是目光一转,落在摊在桌面的信上。信封上只写着李红岩亲启,地址栏是空白,也没有落款,但看着信,再看慌乱着整理头发擦眼睛的李红岩,陈还是一下子就想到了写信人的名字。
一股浓郁的苦涩从心底涌出来,直涌进他的口中,苦涩的舌根僵直、嘴巴都张不开了。这苦涩进一步蔓延到脸上,让他连笑容也维持不住了。
李红岩迅速收拾好转回身来,第一个动作就是飞快地把桌上的信收了,一边问:“陈二哥,你来有什么事吗?”
‘没事,我就不能来么?——这句话,到了陈的嘴边,又被他咽了回去。
他努力地咽下口中的苦涩,咳了一声,涩涩道:“没啥事儿……我就是想问问你二哥啥时候回来。”
提起二哥,李红岩不由又想起跟着二哥去县城赶车的郑玉书,嘴角忍不住翘起一个甜蜜的弧度,“二哥大概回来得挺晚,陈二哥是有什么事吗?”
“哦,也没啥大事,等你二哥回来,要是不太晚,就让他去找我一趟吧。”
“行。”
“那我走了。”陈着话,人已经匆匆地出了门,等李红岩送到门口,人已经迈着大长腿走的只剩下背影了。
“什么事儿,还神神秘秘的。”李红岩嘀咕一声,心情愉悦地转回来,又摸索了一下口袋里的信,站着想了想,还是决定不带回家——家里唯一上锁的柜子是老娘用的,没有锁的抽屉橱柜,有卫卫民俩淘子,就没有他们翻不到的角落,找不到的西,万一被他们给翻出来,可就麻烦了。
她打开卫生室里属于自己的抽屉,又用手在信封上摩挲了片刻,才恋恋不舍地放进抽屉的一个纸盒里。
二哥李新社回来的比预想中还晚,到家的时候十一点多了。不过,让一家人高兴的是,李新社从县供销社买回来半袋奶粉,有了这半袋奶粉过渡,再慢慢地跟着大人吃饭,就好多了。
李红岩把陈的话转达了,李新社看看时间,就第二天早上再,太晚了,估计陈家都睡了。
第二天一早,李新社找到陈一问,得知他帮忙给‘借了一头奶羊,自然是由衷感谢,之后却想让陈辞了那头羊,他买回半袋奶粉,够孩子断奶换饭了。
陈定金都付了,不去买,十块钱就白丢了,这时拽着李新社就走:“你还是不是老爷们儿,啥时候得娘们儿唧唧的了?让你去牵羊就去,你自己个儿的闺女不心疼啊,断了奶也要补充营养,我可听了,喝奶的孩子壮实,不生病。”
正拉扯着,李大河刚好路过,一问是这么个事儿,立刻笑开了花,拉着陈的手连声道谢,又亲自跑去和大队长陈金昌打招呼,借一借队里的牛车用,准备亲自跑一趟牵羊,顺便也感谢感谢陈的那家亲戚。
陈自然上前拦住,拉了李新社,开了拖拉机就走,一边向站在一起的老爹和李大河招呼:“我们哥俩去一趟,顶多半个钟头就回来了,啥事儿不耽误。”
陈金昌是什么人,别儿子没打算瞒他,那点儿心事儿他自然都知道。就是大儿子喜欢上知青钱云萍的事儿,他也知道,之所以一直旁观,不过是不看好钱云萍,索性让儿子们自己闯一闯,闯出门道来是他们的事。若是不成事,撞的头破血流,也好领个教训,吃一堑长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