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我是人尽皆知的贫困户,自卑又无助(第1/1页)30岁单身的我37岁就走的你

    我从初一就被评为了班级里面的贫困户,每年好像有一两千的补助,虽然我拒绝了很多次,但是老师却一定要给我。

    一天,老师用很大的声音宣布了贫困生的人选,结合大家的报名,校再进行二次筛选,确定最终的名额。不出所料,老师公布的人选当中有我,但是我却不知好歹的一点都不想要。

    晚上回家跟妈妈商量,我不知道妈妈什么意见,但是又不敢的很明白,“妈妈,校要给贫困生发补助,让我们自己报名,但是我不想要这笔钱,我想给更困难的人,一定有比咱们困难的,对不对?”

    妈妈很明白我的心思,她知道我是不想要这笔钱,不是要给比我们困难的同(虽然确实也不多),而是因为我不想被同瞧不起,“好,妈妈同意,不想要就不要,妈妈也有工资,咱们也够花了。”

    “妈妈,咱们一个月要花多少钱?”

    “咱俩花不了多少钱,就是要还你爸看病欠的钱,所以多攒一点。”

    “那妈妈,咱们要不还是要这个补助吧,给你减轻点负担。”

    “不用,你高兴就行,不想要咱就不要。”

    第二天到了校,我还是很纠结,要,可以给妈妈减轻负担,不要,我就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了,不会因为拿了校的钱抬不起头。

    可是最后,我决定不要,跟老师的时候,老师没有同意。“夕,你家里困难,大家都知道,不用有什么顾虑。”

    “老师,一定有比我困难的人,把钱给他们吧,他们更需要。”

    “没有比你困难的了,你的情况我都清楚,就给你吧。”

    “老师,我不想要,先考虑别人吧。”

    “你再想想,老师给你保留资格。”

    老师的态度很坚决,可是我也决定了。不想,过两天老师又来找我,“夕,你还是要吧,咱们班的情况看下来只有你了,你也不要推辞,给你你就拿着。”

    “老师,我真的不要,给别人吧。”

    “你再这样,我叫你妈妈过来了,我问问你妈妈,到底什么情况,为什么不要。你要懂事呀,这点钱也可以给你妈妈减轻点负担是不是。”

    “是,我知道了。”

    最后还是我妥协,拿到了这笔补助。我感谢老师对我的帮助,但是“贫困生”这个帽子,我要不起。

    整个初中时代,我都被笼罩在贫困的阴影下。我抬不起头;我不敢逛具店;我捐钱一定要捐十块以上(一般都是一块、两块);我不配问同漂亮的子哪里买的;我不能用好看的水杯,只能用饮料瓶装水;我不敢买好看的毕业纪念册,只能挑一个不喜欢的最便宜的。我不能把所有的青春期的问题和纠结都归结于“贫困生”的帽子,但是如果可以重新来过,两千和朋友,我要朋友。

    最难过的一次是什么时候呢,大概就是我给乞丐捐了一毛钱的零钱,却被老师当作典型:“夕捐的一毛钱,胜过你们捐的一百块钱,都跟夕,自己家里困难,但是不忘了帮助别人,这是什么神。”

    这个事情后来被其他科目的老师知道了,也当作典范在班里表扬,“夕这样的孩子都能给别人捐钱,你们好意思吗?要我,咱们就应该给夕捐钱,这样好的孩子人人都应该帮助。我就愿意带头给夕捐钱,你们都好好吧。”

    其实,那天同们步行到校外的广场开会,回来的路上大家正在列队行进,我刚好手里有一毛钱,刚好看见一个乞丐,刚好从旁边经过就顺手放进乞丐的碗里去了,一切都是刚好。也只是刚好,没有什么深远的发心,也没有了不起的举措,只是刚好,顺便,就这样了。我没有想让任何人知道,更不想被当作典型,但是就这样,我跟同之间的距离来远。

    被老师这样一通表扬之后,我更是不知道怎么做自己,经过每条道路、见到每个乞丐都在纠结,

    “我要不要给?”

    “为什么不给?老师都把我树立为典型了,我怎么可以不给。”

    “这么多乞丐,我给哪一个?我的钱也不够,给谁不给谁呢?”

    “要不我装作没看见吧?但是这么明显就坐在路边,我看不见是不是太假?”

    “同看过来了,他看到我从乞丐旁边经过了,要是不给,他会不会跟老师举报,我没有捐钱,那我还配做典型吗?”

    “要不,看我的乞丐给,不看我的不给?但是这并不是他们需要钱的程度的体现呀,这样太不公平?”

    “我要不要挨个问问,谁更贫困就给谁?”

    苍天啊,大地啊,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表扬我,如果知道是这样,我宁愿回到那天,把钱要回来,当作一切都没有发生。

    一件平凡的事,我再也没有办法平凡的看待了。

    我的贫困,能和所有事情扯上关系,它是我的保护伞,也是我的绊脚石。

    我习不好,老师给我找借口:“夕,你家里实在困难,这些都能理解,你妈妈一个人抚养你不容易,回去好好复习吧,不要让妈妈失望。”

    我习好,老师给我贴标签:“夕是穷人的孩子,果然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有出息,能给妈妈分担了,以后要对妈妈好。”

    我做了好事,老师给我立g:“都看看人家夕,人家家里贫困,连肉都吃不起了,也能为社会做贡献,你们呢,不愁吃不愁穿,还不好好习,一天到晚惹事生非,对的起你们父母交的费吗?都向夕习。”

    我做了错事,老师给我最后通牒:“夕,你对得起校和老师们对你的帮助吗?大家都是看你家庭贫困才这样帮助你,你要是这样,以后的补助没有你了。你自己好好想想吧。”

    我招谁惹谁了,这个帽子是摘不掉了是吧!

    我从开始就没有什么朋友,初中又进入到了青春期,加上我来就内向和敏感,交朋友就更难了。可是我很渴望能交到朋友,渴望有自己的团体,渴望被认可和接受。可是的可是,生活的压力,老师的表扬,习的成绩,都是我交朋友的绝缘体,我无法靠近任何人,任何人也无法靠近我。

    进入高中之后,我的习比初中好多了,不仅班里前十,在年级也能排上前三十。而且高中没有人了解我的情况,我也逐渐打开了自己,愿意跟别人主动交朋友,所以贫困的感受没有那么强烈。也好像是家里的钱还的差不多了,妈妈的压力没有那么大,我也稍微放松一点。

    后来上了大,我还是班级里的贫困户,前两年每期都拿奖金,但是反而没有那么在意,因为也没有人在意,大家的情况都差不多。

    工作后,我一直都在一些平台做公益,养鸡、种树、每月定期捐赠、不定期捐赠、捐书、捐衣服,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点事情。这些事情我做的时候高兴,所以并不在意别人的看法。我从来不点开捐赠项目获益人的回信或者感谢的语音或者项目的进展,我觉得这些对于我还有那些接受捐赠的人来都是负担。

    我做的事情是为了让自己安心,让自己高兴,不高兴、没钱的时候我自然就不做了。我不要别人的回报,因为我知道我是为了自己,我想要一种纯粹的感觉。

    对于平台和接受捐赠的人来,他们知道发出更多的声音才能吸收更多的帮助,把自己的情况的更不普通才能得到更多的曝光,用更温暖和阳光的画面才能激起人们传递爱心的热情。所以他们大力宣扬,不断造势,一次次的拍摄、采访、捐赠仪式、公益演出……

    得到的钱来多,身上的担子来重。他们能得到的,除了金钱、温暖、帮助,还有什么呢?我希望没有道德绑架和约束。社会的帮助给了他们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但是不应该因为这些帮助让他们失去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贫困不应该是一个标签或者枷锁,在孩子还没有能力分辨和保护自己的时候,就让孩子做孩子吧。也许等到他们成熟了之后就能更加坦然的接受和面对。

    我相信爱的传递需要更多有爱的人的加入,但是我希望这份爱,没有负担,没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