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二章 超低温种植技术(第1/1页)北地直播间
听到陈大力准备寻找农业面的专家,寻求低温蔬菜种植。
教授甲和教授乙就拍胸脯表示会介绍他们大或者周围认识的教授朋友给他认识。
来陈大力只认识教授甲一位大教授。
现在多了一位教授乙要帮忙,可以是意外之喜。
至于曾经陈大力上那会儿的导师啥的,他表示早就没了联系。
虽然可以拿着毕业证回母校寻求支持。
但是一想到还得跑到京城,走程序可能还需要一些麻烦。
就不如在省找专家了。
离家这么近,还有认识的教授帮忙,为什么非要舍近求远?
再了京城就算专家教授很多,能有几个人研究低温种植面的技术?
地来就有天时,政府面也有提供这一块的便利和扶持。
这边的研究成果肯定比远在京城那要更多,进展更深入。
何况如果真有其他地的专家者或者农业教授,成立了低温种植的项目。
他们也得跑到这边来进行实验,不然其他地没有可以实验的条件。
就好比杂交水稻项目一样。
国家国土面积这么大,从北到南哪里都有可以种植水稻的区域。
之所以选择更南边的地,在琼岛设立基地,还不是因为那边环境更好,一年可以三熟甚至四熟,便实验的进展。
道理都是一样的。
既然研究低温种植技术,那么自然要来冬季漫长寒冷的北地来实验。
在其他地不是不行,主要是温度不够低,还得专门去制造低温的环境。
有那个费用能在北地研究很长时间了。
商议好了具体的计划,三个人结束了欢迎晚餐。
隔天一早,陈大力便来到了马加大。
用昨天教授甲给的条子,顺利的找到了考古专业这边教授甲的办公室。
大里面的老师,办公室跟初中高中是不一样的。
不是一个年级的老师都在一个办公室里,或者分成理科办公室科办公室之类的。
大里面比如讲课的导师是好几位一个办公室。
副教授级别的可能两三个人共用一个办公室。
像教授甲这样成为教授的,会有一个单独的个人办公室。
教授一般都会设立一个自己的研究课题,因为每年都会有职称面的要求。
课题项目的话,就会跟应聘一样,找一些研究生或者博士生来帮忙。
这些生研究完课题,最后论得到权威发表,就能顺利结业。
这就是所谓的研究生导师或者博士生导师。
一般给大一到大四生上课的,基都是普通的导师或者副教授,教授的话很少有去上普通课程的。
不过教授甲是个例外,因为考古在马加大来就是一个很尴尬的专业。
生如果想在这面让历更进一步的话,马加大是没有的。
只能考去别的大继续向上深造。
所以教授甲跟别的教授不一样,每期都会带着生四处跑遗址。
并不像其他一些考古专业强的大教授一样。
专门研究某一个时期的历史。
今天一天的时间,教授甲会带着陈大力找认识的教授咨询。
因为马加大是综合大,什么专业科都有。
现在大正在跟马加农业大联合攻坚这面的一个研究。
明天的话,就轮到海洋大的教授乙带着陈大力去走访一些朋友。
只是马加海洋大在科设置上偏向海洋面的专业,农业这一块只有海洋农业,并没有陆地上的农业科目。
教授乙准备带陈大力走访的,是华国农业大的教授。
华国农业大同样在北地研究低温种植,跟马加大和马加农业大的队伍算是竞争关系。
但是华国农业大是国家资金支持,另外两所大的研究是地政府的扶持项目。
两边都研究了很长的时间,前后开始研究的时差还没一年。
到现在已经有四五年了。
之前三省那边改良的原有大棚技术,就是华国农业大的技术成果。
看似华国农业大在领先地位,其实另外的联合研究团队同样研究出来了相关技术。
几乎是前后脚的时间差。
但是科研项目并不存在名次,只有第一个研究出来并发表的才是胜利者。
后面的盈利等果实,也是第一个才能享有。
后来者只能赔夫人又折兵,资金白投,还捞不到好处可以回血。
上次的失败深深的刺激了联合研究团队,团队的教授和生跟疯了一样。
誓要在后面的研究上打败外来的华国农业大,一雪前耻。
华国农业大那边同样来者不拒,不害怕联合研究团队的竞争,同样又召集了一批人马,想要拉大之前领先的优势。
昨天吃饭的时候,陈大力听两位教授提过几句。
但是今天听到教授甲更透彻的讲述,他对这次的拜访充满了期待。
奈何有句话的好,期望大,失望大。
经过两天走访了两支不同的科研队伍,陈大力可以一点儿收获也没有。
因为两边都卡在了季节性冻土这一个难题上面。
想要让季节性冻土在天冷的时候不会变成冻土,需要给土壤持续施加温度。
地面加温的话,效果不强,因为地下会把其他地的冷气带过来。
地下加温的话,那么上面土壤的肥力怎么保证又是一个大问题。
如果地下加温势必要在下面修建跟暖气管道一样的供暖渠道。
就等于很多土地变成了浮土,只是平铺在了渠道上面,跟花盆里种花一样。
如果想保持肥力,要么换土,要么增肥修养。
换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增肥修养土地,冬季的温度还需要继续保持。
这样的花费远远大于现在从外地拉进来蔬菜所用的费用。
得不偿失,不如不弄。
距离真正实现北地大规模冬季低温蔬菜种植还遥遥无期。
陈大力最后只能暂时放弃了这面的设想。
反正现在也有钱,大不了回村之后盖一栋木头的房屋式大棚。
冬天的时候就在那个屋里种菜,土壤肥力低了更换就是了,反正也不很大,花不了多少力气。
这样一来,村人冬季的蔬菜问题就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集体种植肯定要比各家单独弄那一点儿来的更多,种类更。
而且冬季没游客就少种点,免得浪费,等以后游客来的多了,再多种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