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深圳“小铁佛”(第1/1页)铁佛城首富

    升一把抱住木滨四年不见想、想死我了哥们儿,升哈哈笑木滨眼里滴出了泪。

    升拉着木滨一起去吃早饭。吹一声口哨儿挥一下手,升叫上了两个乞丐四人一起走,拐弯抹角来到了一处街角的甜沫老豆腐摊前。

    八十年代中期的铁佛城城也就七八个个体早餐摊儿,这个离车站最近也是先前升木滨乞讨时经常混吃喝的地儿。倘若去光顾国营粮店开设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油条早餐店,是十有**没得有好果子吃的。除了顾客没吃完剩下的,在国营早餐店里几乎得不到施舍。

    背着风在墙角找个地坐下,升给四个人每人要了一碗甜沫和一碗老豆腐,外加各三个大窝头。一张桌子瞬时被吃食排满,四个人风卷残云片刻间消灭殆尽。

    其它吃早餐的人们看着两个年轻人带着两个叫花儿,又是这等吃相,都投来奇异的眼光,不知四人何神圣是也。

    升这次回来有两件事:头一件是要找些人去深圳做建筑工,木滨你一起去吧,我在那边儿蹚出了门路咱一块儿挣大钱。木滨你挣钱我、我相信,可我不能去建、建筑工地太危险,我这条命儿是我、我们家三代独苗儿,生下来活、活下来都不容易,我要好、好好活着派大用场。

    升我还要在爸爸的坟前立碑,他老人家一辈子罗锅儿腰人前抬不起头,我要在村里第一个立碑让他在地下把颜面争回来。木滨干脆连你爷爷的碑也、也立了吧。

    吃完饭升把二十块钱放到了摊主手里,大叔别找了。二十块钱大约相当于七八天早餐摊的利润,大叔没有认出两个长成伙子的乞丐,直到十几年后又获赠一间门店,才对今天的事了然。

    “你给钱抛得高,就像张飞战马超”,“你给钱扔得矮,好像八仙来过海。”,两个乞丐唱着侵权木滨升原创的要饭歌儿,高兴地跑开了。

    升也不商量,拉起木滨走进了两层楼的国营铁佛百货商店。百货商店就在离火车站几百米远的地,升和木滨熟悉的很却从来没有进去过。

    店里的顾客稀稀拉拉,宽大的木柜台后边营业员低头织着毛线衣,一声同志没人理,二声同志抬眼皮,三声同志缓缓起身声哼。每月固定工资,卖不卖货与她没有关系。从袜子、鞋、裤子到上衣、围脖和帽子,升一应具地给木滨置办了新的一身。

    人配衣裳马配鞍,穿上新衣裳的木滨倒也相貌堂堂,就是毛衣袖子开了的毛线跑出了袖口儿有点不协调。

    买完衣服,两人到城里唯一的铁佛红日照相馆,照了一张合影,又一人一张单身照。

    升确实是挣钱了,从八二到八六年在深圳的四年多时间里,升挣了六千多块钱。

    初去时前两年是在工地上当工,推砖拉车扛水泥,一把子力气什么都能干。夏练三伏后背晒得红通通爆了皮,南冬天还好没有北这般寒冷。一年四季一身衣服,春夏秋冬吃住在工地上。工地没建之前,睡离地半尺散着潮湿味儿道的草棚子。工地起了框架后,就随意地窝在在建楼一角睡下,随着工地进度不断地闪转腾挪,任它夏天蚊虫叮咬冬日凉风嗖嗖。

    别人回家过年了,他没有家就留下来看守工地。从工头儿那借来部双卡收录机,独自一人拿一瓶酒,对着起伏着色烟花的天空放歌:脚下的地在走,身边的水在流,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

    发生转机是缘于一次被骗。

    那是到深圳的第三年。一个新工地挖建筑地槽,挖出的上千土需要运到三百米以外的空地上。机械车不够用只能用人工推车,升和另外四个伙伴正好接受了这个任务。土包工头第一天让五个伙子推土没有分配数量,而是数车数,十个时下来记住了五人的总车数六百二十车,即平均每个人一天推了一百二十四车。

    第二天早上包工头儿发了话:每人一百三十五车,谁推完谁下工不论几点。有了定额后伙子们拼命地推起来,早干完早收工,结果就有人九个时推完了一百三十五车。

    第三天早上包工头儿又发了话,仍旧谁推完谁下工,只不过车数改成了一百五十车。结果是即使干的快的也用了十个时,因为最后实在是累的推不动了。而干得慢的干了十二个时,推到最后腿像灌了铅一样抬不起来。一回到住处,五个伙子胡乱往嘴里塞点西,乏得倒头就躺下一点儿也不能再动弹。

    因为是日工,这样超负荷的工作并不多拿工钱。几个人去找工头儿理论一番,也没起作用。最后咬着牙挺了二十三天,五个人终于将山似的上千的土推完了。

    等最后一天去结账时,包工头儿和工地儿提前结完账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去找建设,不是没人理就是不给好气,事实上他们或许是真的不知道包工头儿的去向。三四天后,升骂了一句他心里最大的诅咒“饿死他一家子”,就再也没有时间耗下去了。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几个人再去找工地儿干活儿,不论工钱多少只要日结。

    几天后还真是找到了答应他们条件的工地儿。一座十层的商业楼需要一年内完工,建筑工地正在广招人马。五个人干了七天后,负责人见几个伙子能干肯干,为了省事也为了留住他们,就提前给他们发放一周工钱。

    升感动地工头儿哥工头儿哥,我们哥儿几个晚上可以再加半个班儿。工地负责人什么工头儿哥,我是施工队苏队长。升吐吐舌头队长哥,我们白天绑钢筯,晚上就可以打混凝土地面,这样黑白交替干进度快。

    一周后升五个人成了“混凝土组”,不知不觉地升成了带队伍的刘组长。

    发工钱升平均分自己也不多拿,弟兄几个干起劲,就有打工的年轻人不断地加入进来,不到俩月就有了十三四人。刘升混凝土组在苏队长口里在办公室的黑板上,自然而然地也变成了“刘升混凝土队”。从卸水泥沙子石子,到搅拌机搅拌,再到推送混凝土和振动夯实夯平整,升施工队一条龙活儿。

    迎着日出送走晚霞,这一支铁军每天干十五个时,一干就是一年。闻着钢筋水泥的气息,一年里他们没有走出过工地的大门一步。美其名曰是在特区深圳,实际上是在“与世隔绝”的“炼狱”。升和他的伙伴们,和成千上万从田野从大山里走出来的青年们一样,以难言的辛劳和汗水,建设着快速发展的深圳,也营造着自己要改变命运的人生。

    升混凝土队保证了工期,感动了苏队长,竣工时苏队长拿出两千块钱工期进度奖给了升。升谢过苏队长,一转身随手都扔给了身边的弟兄们。

    迷人的花花绿绿的钞票在空气中散发开来,似飘着芳香,爹为它累弯了腰娘为它熬白了头。十几个从国各地的乡村怀揣着梦想来深圳淘金的年轻人,嘻哈着,抢着,追赶着,一起分享着劳累的危险的劳作后喜悦的成果。

    升“一战成名”,人们知道他来自铁佛市,就忽略了他的姓名约定俗成地喊他“铁佛”。第四年,没有吃过香饽饽的“铁佛混凝土队”队长刘升,成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深圳各个建筑工地上争抢的“香饽饽”。

    人山人海是当年深圳建筑工地的写照,一个施工队的效益来自人员规模。果不其然,这次回去之后扩充队伍的刘升,又从“铁佛”升级为各工地上争抢的“铁工头儿”。

    升回村里找人和立碑,回村里去看四年多不见的师娘师妹。

    木滨拿着升给的二百块钱,买了票。又跑到厕所,趁没人注意时每只鞋里分别塞放了四张二十块钱两张五块钱,余款放在上衣内兜,挤上了南去上海的火车。

    上海是爸爸耀庭发迹和同时背祸的地,木滨心里发誓一定要在那里混出名堂来。为了奶奶,为了爸爸,为了师娘,为了风茹,为了风茹肚里的孩子,为了脱离困境,为了让村里人瞧得起。

    “呜”一声长鸣,火车驶离了铁佛城,奔向了他将要打拼两千个日日夜夜的上海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