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刻舟求剑读史者(第1/1页)大虞奇侠传

    李昌吉听到这话,看着素卿,想了想说“你能够买到集注尚书吗?”

    素卿说尚书集注这本书不是早就颁布了吗?李昌吉说自己嫌弃这书部头太大,所以没有带来。

    “原来是这样,李相公,奴家明白了。”

    素卿说到这里,看着狼吐虎咽的李昌吉,对李昌吉说“李相公,不用着急,慢慢吃就是了。”

    李昌吉没有回答,指了指汤,素卿端了过来,递给李昌吉,李昌吉喝了一口,然后打了一个饱嗝说“素卿姑娘,你是一个体面的人,想必从来没有见过我这们这些农家子弟,我们农家子弟,讲究一个女的吃饭靠数,男的吃饭靠武。”

    素卿听到这话,捂嘴笑着说“是吗?李相公,奴家算是体面人。”

    李昌吉吃饱之后,对着素卿说“素卿姑娘,你不吃吗?”

    素卿听到这话,对着李昌吉说“我已经用过膳了,李相公不必介怀,不知道李相公你刚才在写些什么?”

    李昌吉听到这话,笑着说“一点不上道的小玩意。”

    素卿询问自己可以看,李昌吉说无妨,素卿看了一下,上面是李昌吉的构思,李昌吉认为如今天下,二十二府太多,在上面要设立道,这道上设立总办大臣。

    这总办大人,总摄各道政务,虽然权力比较大,但是总办能够及时应变。李昌吉认为如今朝廷最大的问题,就是各府权力太小,导致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朝廷指示。

    这问题小,倒是可以等朝廷慢慢做出应对,但是对于民变这种事情,等朝廷知道,下令下来,早就已经酿成大祸了。

    当然这总办大人,一定要能够是贤能可信的人,否则就会有倒持太阿之顾虑。

    素卿看完之后,对着李昌吉说“李大人,这陈朝是县府州三层,而魏朝取消了州,只有府县二制,这是好事吗?”

    李昌吉摇头说,魏朝取巧之计,府县二级精简了地方,让知府的权利变大了。后来虞朝崛起,就是靠着知府徇私枉法。

    因此虞朝立国之后,虽然还是遵循府县二级制,但是却大大限制了知府的权利,这府中有藩王,有国公。

    这样就导致了各地应变无能,只能依靠朝廷下令。

    “既然如此,那么朝廷绝不会采取李相公你的意见。”

    李昌吉说自己这个想法还要完善,如今只是草草的构思,至于能不能实行,李昌吉倒是很有信心,他告诉素卿“日后朝廷吃亏了,就会知道我这个办法多好了。不过这总办的权力的确太大,应该多加节制。”

    李昌吉说如今圣人修路的时候,就准备重新设立道,只不过因为朝臣的不允许而不得行。

    这太平盛世,改革祖制自然困难重重,但是只要天下有了纷扰,那么朝廷就不得不按照自己法子去办。

    “李相公,若是真的如此,我情愿你的法子不会有效。”

    李昌吉听到这话,对着素卿说“我也是这么想的,希望的我的法子永远不会有用上的地方。”

    李昌吉说到这里,对着素卿说“你看我,又说这些扫兴的话了。”

    “不会,李相公你说的是治国之道,这才是有趣的东西,可惜我对于这些都不懂。”

    素卿说完之后,对着李昌吉说“我在这里,是否干扰李相公了?”

    “无妨,我也不是整天看书的书呆子,我现在担心的就是一点。”

    “担心什么?”

    “这一次殿试考史。”

    “这有什么可以担心的,李相公经史子集,莫不是烂熟于心。”

    李昌吉摇摇头,告诉素卿,他生平最不爱读史,这乡试重时文,所以他能够应对自如。但是殿试要是考史的话,他就只能三年之后在入场了。

    素卿疑惑地看着李昌吉,对着李昌吉说“李相公,我这就不懂了,为什么你不喜史书,我看那些大才子,莫不是以经为主,以史为辅。”

    李昌吉摇头说“他们读史,认为能够以史为鉴,而实际上,时变道亦变,若是史书真的有用,那么曹朝修史以后,也就没有国朝了。”

    李昌吉说这话的时候,有很深的不屑,询问素卿是否知道刻舟求剑的故事,素卿说知道,李昌吉冷笑地说“那些以史为鉴的,就是刻舟求剑,今日事和古之事,不可同一而言。”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读史,而且要读史呢?”

    “因为他们总是不知道如何应对,只想着依靠他人,看他人如何解决,自己好依葫芦画瓢,这不过是愚者所谓,这翻遍诸史,所见所闻,那个不是重复犯错?曹朝人犯了这个错,东西朝的人继续犯着这样的错误,素卿,你可知道为什么?”

    素卿摇摇头,为李昌吉倒了一杯茶,李昌吉一饮而尽,对着素卿说“因为他们面对的情况不同,这人事物三者都不同,如何借鉴,读史只能读出一件事,那就是人都会死。”

    素卿听到这话,忍不住笑了笑,反驳说“李相公,既然史书这般无用,那么为什么历代都修史呢?”

    “这自然是有自己考量了。魏朝修新宋书,删去旧宋书的奏章的等情节,就是为了有所用。那是修史人,心中有所寄托。”

    素卿说到这里,对着李昌吉说“李相公,这国朝的魏书到如今还没有修好,依你来看,这书要修到什么时候。”

    李昌吉听到这话,对着素卿说“快了,最多五六年,就可以颁布学宫了。”

    素卿看了看李昌吉,询问说“这么说来,定北侯将要任总编修了?”

    李昌吉摇摇头,说修史历来是丞相任总编修,虞朝没有丞相,但是三司位同丞相,这修撰的事情,应该是大司农来。

    “那么李相公,是否会参与其中呢?”

    “这就要看我有没有机会进入到翰林院了,若是我有资格的话,那么就是躬逢盛事了。”

    李昌吉说到这里,看着素卿说“素卿姑娘,如今我尚且不能承诺给你什么,就算当了翰林,我也不敢说什么。”

    素卿听到这话,点点头,为自己倒了一杯茶水,对着李昌吉说“李相公,我说过,到时候你救我脱离苦海就足够了。”

    李昌吉叹息一声,将自己和吴小姐的事情说出来,看着素卿说“如今仔细想来,我是有愧吴小姐深情。”

    “李相公不用自责,这件事错不在你,而是奴家。奴家一是意气,让你为难了。”

    李昌吉说这件事自己也有责任,他无法责怪素卿,因为他看到素卿的时候,终究是动心了。

    李昌吉说到这里,感叹说“我自认读圣贤书,能够学那柳下惠,没有想到,我和这凡夫俗子没有什么两样,看来老师果然没有看错,能继承文正公衣钵的,只有水田了。”

    素卿见李昌吉自责的样子,连忙说这件事不怪李昌吉,都是自己不好。她越是这么说,李昌吉心里就越不是滋味。

    李昌吉想了想,决定谈论周水田,这谈论周水田的时候,李昌吉脸上都是挂着笑容,素卿看到这笑容,对李昌吉说“李相公,听你这么说,这位周相公更在你之上了。”

    “是的,他若是出仕,乃是千古有名的宰相,就算林文正公再世,也不如他。”

    素卿询问李昌吉,那为什么周水田没哟参加科举呢?

    李昌吉说是因为自己,周水田若是参加了科举,那么自己就会黯然无光,一辈子只能待在周水田的光芒之下。

    素卿见李昌吉这么说,准备安慰李昌吉不是什么坏人的时候,李昌吉先笑着说“这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素卿姑娘,我就是这么一个小人,你……”

    素卿摇摇头对着李昌吉说“李相公,我知道事情不像是你说的那样,而且,无论如何,李相公,我都是喜欢你的。”

    素卿说到这里,含情脉脉看着李昌吉,李昌吉见到这个目光,有一些痴迷了。

    “李郎,那一日,你应该不明白。”

    “这,这……”

    李昌吉说到这里,就悄然无声了,丫鬟退出这里,将门给关上。

    第二天,李昌吉起来的时候,素卿已经准备好了饭菜,李昌吉询问说“素卿,你准备在这里待多久呢?”

    “明天奴家就要离开了,李郎,请恕妾身不能常伴你左右。”

    “这件事应该怪我才是,可惜我如今还需要寄人篱下,难以帮你。”

    “李郎,这不过是一时之事,还请你不要介怀。”

    李昌吉也不愿意在谈这件事了,他知道自己说的在好听也没有用,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进入翰林院,每月有俸禄,到时候好让素卿离开这里。

    “不知道这件事需要多少银子?”

    “妾身乃是以罪而入籍,非是银子的事情,这件事还要让天官府的人答应才是。”

    李昌吉听到这话,对着素卿说知道了。

    “李郎,你不担心我乃是骗你的吗?”

    “我的家世你也知道了,说有钱,这京城谁不比我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