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钢(第1/1页)穿越之青史留名
此时的二道沟村,正在进行分班教育。
由于高年级生流失严重,导致张青峰有了继续收生的想法。
消息一经传出,顿时,十里八乡的家长都纷纷开始把孩子送过来读书识字。
这就让张青峰的生一下子超出了极限,达到了三四百人之多。
之所以有这么多生,主要还是张青峰有十几个生在外面当了官的原因。
很多家长为了让自己孩子读书识字有出息,最好是能当官,不惜扛着上百斤粮食走几十里山路来送孩子上,这也是张青峰生这么多的原因。
这么多生,让张青峰一个人教肯定是教不过来的,好在他这几年教出了很多生。
特别是女生,现在很多都可以代替张青峰给新生上课了。
这次招生,张青峰把生分成了十个班,六个级。
第一级包含了后世一到三年级的基础语数知识。
第二级则是后世三年级到六年级的知识。
第三级则是初一初二知识。
第四级是初三到高一的知识。
第五级为高二高三的知识点。
第六级,就是大知识点。
生读书习,只有达到了相对的知识水平,才能升到更高的级,否则就是留级十年达不到水平依然不能升级。
为了更加系统的教书育人,张青峰还花了大量时间来编写教材。
和后世教材相比,他编写的教材删减了非常多的西,保留了更多能够在这个年代实现的西。
如果后世从一年级到大毕业所的知识要十几年才能完,而被张青峰大量删减的知识,则只需要七八年就能完,的快的孩子,五六年完也不是不可能。
一下子招收这么多生,以前的校装不下,张青峰就只能建新校。
不过好在,有三百多生加上生家长,以及村里的百姓都来帮忙。
新校包括教室,生宿舍,在数百人的努力下,只花了一个月就部建成。
校的名字叫《太行书院》,是用砖石泥瓦建成了校,有十五间大教室和办公室,以及二十间生宿舍。
这所校建成,没有花张青峰一分钱,建筑材料大山中到处都是,几百人帮忙建校,张青峰一分钱的工钱都不用付,更过分的是,粮食都是家长们自己带的。
一个月后,一切都进入了正轨,张青峰把他从一千八百多年后带来的知识播撒在了这个时代,也不知道会给这个时代带来怎样的变化和影响。
就在张青峰在大山深处播撒着化知识种子的时候,犷平县,却是一片热闹非凡的样子。
犷平县通往周边各县的官道上,不时就能看到装满了货物的马车或者牛车通过。
除了车马,更多的是挑夫,在官道上更是连绵不绝。
除了挑夫,偶尔潮河上也能够看到一些船运送货物。
用船运货,无疑能够更加快捷便宜,不过这个社会,并不是谁都能够拥有船的,大部分人依然只能靠肩扛手挑来赚取一份生活。
在这个战乱时代,劳力是最不值钱的。
一个挑夫挑着上百斤西送到几十里外的地,一天跑一趟,也就只能赚个六七十钱。
犷平的豆油便宜又好吃,批发价格每斤才3钱,名声在周边传开后,立马就有无数粮油商人跑来进货。
一开始是豆油,接着没多久,犷平又出现了一种美的瓷器,而且这种瓷器也不贵,一只碗只要三十钱,一只盘子五十钱,瓶子类的瓷器也只要百钱。
这样的瓷器一上市,立马就遭到了有钱人家疯抢。
有商人以三五十进货的瓷器,运到幽州后,更是卖到了两三百钱一只。
瓷瓶这样的容器,更是炒到了五百钱,这简直就是暴利。
现在,只要犷平瓷器一出炉,就会被各地的商人抢购一空。
犷平县郊。
李白带着几个师弟一起来到了他们办的炼钢作坊。
在这里,好几座炼钢炉已经被建了起来。
为了办这个作坊,他们请了上百工人,建房建炉,买煤炼焦,买生铁和熟铁,花了不下三十万钱,把今年豆油上赚的大部分钱都砸到了这里面。
今天,是炼钢作坊正式开炉的日子。
“怎么样,这次能出好钢吗?”李白朝负责炼钢的杨慎询问。
他就像是视察的领导一样,在整个作坊看了一个遍,边上还有人做着各种介绍。
“肯定能,这次我们摸索出了最佳配比,出的钢水肯定比上次好。”杨慎肯定的。
“那就开炉看看吧。”李白道。
“我这就让人开炉。”杨慎点头。
随着杨慎的吩咐,很快,在几个工人的配合下,炼钢炉炉底的出口被打了开来。
顿时,白炽耀眼的钢液就从炼钢炉底流了出来,顺着一条沟渠流入了已经准备好的各种形状模具中。
随后,在一群人的等待中,钢液慢慢冷却成钢锭。
“把这几块钢打成刀试一下,看看效果怎么样。”李白吩咐几个铁匠师傅道
“好勒。”
听到李白的吩咐,几个铁匠师傅连忙答应一声,然后夹起几块凝成固体的钢锭就打制起来。
反复加热锻打中,半个时不到,几把钢刀就已经成型。
最后,几个铁匠把钢刀在水里淬火,然后有匠人给这几把钢刀装上了刀把,接下来,只需要打磨开锋后,就算是成品了。
“我来试试这把刀的威力。”
李白让人找来了一块铁板,他从一个匠人手中接过还没有打磨的钢刀,举过头顶狠狠的朝铁板砍了上去。
只听嘭的一声,金铁交鸣声后,众人好奇的凑上前观看。
只见铁板上的锐角处,已经被钢刀砍进去了半指深的缺口。
随后,众人再把目光看向李白手中的钢刀,完好无损。
“没有缺,太好了,终于炼出好钢了。”负责炼钢作坊的杨慎差点高兴的跳起来。
随后,众人又测试了另外几把钢刀,而且还换了几个力气大的人用刀劈砍铁板。
劈砍的结果就是铁板被砍出了无数缺口,而钢刀却完好无损。
“块快,把这几把刀打磨出来试试。”杨慎吩咐几个匠人道。
在杨慎的命令下,几个工人开始打磨钢刀。
众人采用的是磨石手工开锋的法,等匠人把钢刀磨出来,都已经过了一个时了。
“找几根木头来。”
很快,就有人找来了木头。
杨慎让人把一根大腿粗细的木头放好,举刀卸劈,一听嘭的一声,钢刀直接砍进去一半。
抽出刀来,用脚把木头翻了一下,杨慎再劈。
又是嘭的一声响,木头直接被这势大力沉的钢刀从中劈断,这可是腿粗的木头啊。
两刀砍断木头后,众人再看刀,刀口依旧是锋利如初。
“好刀,真是好刀。”
见到这样的情况,众人纷纷赞叹。
而跟随在李白身边几个曹兵充当的衙役,更是看着钢刀眼睛放光。
他们都是曹操手下的士兵,这些年跟随曹操一路南征北战,见过无数兵器,但就是没有见过这么锋利坚固的兵器。
或许这个时代的百炼钢能够达到这个效果,但是百炼钢的价格太过昂贵,只有少数人才用的起。
“杨慎,你再用刀砍砍这块铁板。”这时候,李白朝杨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