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 这一次,寡人打算和秦王稷来一次以史为镜(第二更)(第1/1页)战国赵为王
() 公元前58年月3日,邯郸宫城龙台。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 这一天,赵国的几名重臣们齐聚一堂,召开了一场军事会议。 赵丹坐在上首王座对着陪侍在旁的缪贤道:“缪卿,有钱来介绍一下如今的情况吧。” 廖贤点了点头,然后开口道:“在河郡面,廉颇大将军所率领的三晋联军主力已经数进入河郡之中,其中先头部队已抵达了曲沃城下,将曲沃城完包围。根据情报,曲沃城之中不过只有三千秦军守卫,攻克曲沃城当是近日之事。” 繆贤这句话一出口,在场的几名赵国重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均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赵胜忍不住开口道:“这似乎与原先所制定的计划不符啊。” 在场的都是赵国的核心高层,因此对于赵括和乐乘两人的那个里应外合的计划,都是心知肚明的。 好好的里应外合掌控安邑大营,怎么就变成了攻击曲沃了?这剧不对吧。 繆贤开口解释道:“因候的属下插手,赵括掌控安邑大营的行动已宣告失败,如今安邑大营重新落入了秦国人的掌控之中。” “候?”赵胜脸色一变,欲言又止,显然对于这个名字颇为忌惮。 在赵胜之后开口的是内史虞信:“既然赵括已然失败,那么先前的计划想必就要做出变动了,不知廉颇大将军可有何计划传回?” 廖贤答道:“根据廉颇大将军回信之中所言,大将军准备先攻曲沃随后西进直取安邑,彻底将秦人逐出河郡之地。” 廉颇这个计划起来其实非常的简单,那就是一路平推,用最为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的态势,将秦国人给部打出去。 一个非常符合廉颇一直以来用兵习惯的计划。 在场的赵国大臣们基都是廉颇的老同僚了,因此听到了廉颇这个计划之后倒也并没有什么人出反对的意见。 倒是司寇赵豹有些担心的道:“若是正面攻击秦军,恐我军将士伤亡惨重啊。” 赵国的人口短缺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长平一战中受损的并不只有秦国,赵国同样也损失大量青壮,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更是久经战阵的锐老兵。 如果不是在获胜之后赵国从上党郡之中获得了一定的人口补充,赵国的这一场长平之战实际上也就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兵员数量身就是战争潜力的一种,赵国的高层们对于这一点当然也是非常重视的。 赵丹微笑道:“平阳君不必多虑,以寡人看来,这河郡一战,廉颇上将军应该不会让寡人失望,只要拿下了河郡,暂时来对于兵源数量的需求就没有那么大了。” 在赵丹来看,短时间内连续吞下上党郡和河郡之后,赵国就要暂时停止对外扩张,来将这两郡之地好好的消化一下,这段消化的时间足够赵国的新一代兵源成长起来了。 只见赵豹摇了摇头道:“大王有所不知,臣所虑者并非如此。大王已经答应了出征的将士们,若是夺得河郡之后,便将以河郡的土地作为封赏。若是如此,那么原河郡之中的那些秦人又该何去何从?” 赵豹显然误会了赵丹的意思,以为赵丹是想要从河郡的秦国原住民之中征召兵力。 “秦人?”赵丹微微一笑,看上去十分胸有成竹的对着赵豹道:“平阳君有所不知,寡人欲在河郡之中行秦王稷当年之事。” “秦王稷之事?”在场的赵国大臣们先是楞了一下,随后很快就回过神来。 《史记·秦纪》之中曾经记载道:“魏献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赐爵,赦罪人而迁之。” 当时魏国由于实在是抵挡不住秦国的连续攻击,因此被迫将安邑以及附近的几百里河地都献给了秦国。 而在获得这片土地之后,秦王稷就将这片土地之中的魏国子民部赶走,不让他们继续居住在河郡之中,然后再从秦国的关中土将大量秦国士卒因功劳所获的土地封在在河郡之中,让这些秦国的有功将士成为河郡的地主。 除此之外,秦王稷还迁徙了大量秦国的罪犯来充实河郡的人口。 经过了秦王稷的这一番施为以及秦国之数十年以来对河郡的苦心经营之下,如今的河郡可以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秦国土地,而并不像南两郡之中那般仍旧是楚国人为主。 这就是为何楚军进入南两郡之后楚国原住民群起造反拥护楚军,而如今三晋联军进入河郡却没有任何河郡原住民起兵拥护联军的原因。 不得不,秦王稷这个政策看上去似乎还挺成功的。 既然这已经被证明了是一个成功的政策,那么赵丹当然也就不介意来一次“以史为镜”。 等到赵国攻占了河郡之后,赵丹同样也会将河郡之中的秦国居民部从原先的土地上迁走,然后再将这些土地部赏赐给赵国这一次战斗中获得功劳的将士们,再把赵国的罪人们也迁徙到这里充实人口。 如此一来的话,只要赵国能够和秦国一样把河郡经营上个三四十年,河郡就会从老秦人的地盘变成了燕赵男儿的根据地,从而彻底同化成为赵国的一部分。 在场的赵国诸位大臣们听到了赵丹的这番话之后,心中对于赵丹的佩服不由得更加增添了几分。 大王果然不亏是大王,在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时候,就已经谋划好了一切! 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不用多,自然是一番让赵丹爽得不得了的马屁和吹捧。 但是等到了马屁结束之后,仍然有人很快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赵豹开口道:“大王若是将河郡中秦人部驱赶回秦国,那么兵员的补充恐怕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很显然,赵豹还是没有放弃用河郡秦人补充兵源的打算。 赵丹神秘的一笑:“寡人虽然了要将河郡之中的秦人迁走,但是可没有过要把他们迁回秦国啊。” 赵豹看上去显然有些懵了:“所以大王的意思是……” 不仅仅是赵豹,其他几名赵国大臣看起来显然也颇为不解。 赵丹不急不忙的开口道:“这一次寡人虽然的确打算效仿秦王稷当年之事,但是却并不是然照搬秦王稷之所为。” 毕竟以史为镜归以史为镜,但是生搬硬套那也不可能,针对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才是真的。 后世有一句话对此总结的很好,那就是“走中国特色的道路。” 这句话其实是非常有道理的。 赵丹现在就是要走“有赵国特色的河郡融合之路”。 在赵丹看来,秦王稷当时的行为其实是有一种时代的局限性在里面的。 从秦王稷的角度来,当时那些魏国河郡的魏人不但对魏国忠心耿耿,而且养着还浪费粮食,留着又浪费土地,干脆直接赶走算求,还能够凭空让魏国增加大量负担,可以是一石几鸟的好政策。 但是从赵丹来,如果占领了河郡的话,居住在那里的秦国人口的确会迁走,但却不会部赶回秦国,回到秦国的只有那些完没有价值的老人。 为啥?因为赵国的高炉项目,已经在赵丹的授意下悄悄的启动了。 高炉项目的启动,就象征着赵国攀科技之旅的开始。 只要赵国的科技一攀起来,那么密集型产业的出现就是必然,随之所产生的就是对大量脱产劳动力的需求。 密集型产业的工人,其实是饱受压榨的,尤其是这个产业刚刚出现的时候更是如此。 在赵丹的记忆之中,后世的工人们可是被压榨了几百年时间,才勉强有了一些权力呢。 既然是这么艰苦、这么被压榨的事情,让赵国的子民们去做显然就是不太合适的。 所以这就是这些秦国河郡的子民们派上用场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