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初中第一天的记忆(第1/1页)我的八零年代

    ()超市,这个在后世已经普及开来的,大家都习以为常的综合性购物场所,在如今的九十年代的中国,才刚刚露出雏形。

    关云山真要是能把超市做起来的话,以如今的购物形势,只要他不作死,就不可能不赚钱。

    关晓军虽然此时年幼,做什么都力有未逮,但却可以找机会时不时的点一下自己的家人,他有着后世的眼光与见识,有时候一句话出来,就能给人一种“一句话惊醒梦中人”的感觉。

    当然,前提是听到关晓军话的人是一个不安分的主儿,而且还是个敢想敢干什么都不怕的人。

    而这些条件,关云山恰恰都能满足,他就是一个敢想敢干的人!

    “超级市场好啊!”

    关云山琢磨觉得可行,“人家外国有,凭啥咱们中国就不能有?”

    他兴奋的直搓手,看向身边的关宏达,“爸,我觉得军这个点子不错,可以试试!”

    关宏达嘴巴大张,好半天才回过神来,“云山,军随便这么一,你还就当真了?不过,这个超级市场到底是啥玩意儿啊?”

    关云山一脸茫然:“……这个嘛,我只是听过,没见过啊!”

    关宏达:“你这不是胡闹吗?你没见过,那怎么搞?孩子啊,要我,你还是踏踏实实的搞建筑吧,咱们盖房子,用的还是自己窑厂的砖,这钱挣的多省心!你干嘛要搞自己不懂的西呢?”

    关云山道:“我一开始对建筑也不懂啊,现在不也是懂了?啥不得啊?”

    关晓军站在院子里笑嘻嘻的出主意,“要我,老爸,你干脆出国一趟算了,见一下国外的超市是怎么做的,拍照片,做笔记,回来咱们照着做就是啦!”

    关宏达伸手在关晓军头上拍了一下,笑骂道:“你个臭子,别瞎出主意,出国是那么好出的吗?国外那些人,红头发绿眼睛,长得那么丑,还光鸟语,咱们根就听不懂啊。连话都听不懂,还习啥?再了,出国多贵啊。”

    这个时候,整个中国都在流行一股子出国热,改革开放,使得中国与国外加强了交流,很多人忽然发现,原来西国家是那么富裕,那么的有钱,那么的先进,而且还是那么的“民主”。

    人家一个月的工资,比自己一年甚至十年挣的钱都多!

    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整个西国家,特别是美国,那简直就是个铺满了黄金的国度,这金光晃瞎了他们的眼,使得他们蠢蠢欲动,都想着出国淘金。

    于是国内一些有能力的人,都想要出国挣大钱,出国的浪潮席卷了中国,尤其以北的京城与南的魔都为最。

    这个时代的出国热潮,毁了一大批优秀的有能力的人,有很多人在国内都是体制内的人,混的都不错,可是满怀希望出国后,迎接他们的几乎都是兜头一瓢冷水。

    很多移民的人,在国外定居后,混的都不怎么样,连当乞丐的都有。很多人羞于回国,就那么在国外当起了三等公民,实在令人叹息。

    多年后,很多出国的人都在国外流下了后悔的眼泪,但在关晓军军看来,这些眼泪应该算是他们当初脑子里进的水,实在很难让人生出同情之心。

    不过**十年代的出国热潮只是在大城市里涌动,对于城市里的人来,特别是农村人来,那是极为遥远的事情,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只有机关单位的领导以及领导家属,才有出国“考察”的机会,每年的名额都很紧张,为了这些名额,很多人都能抢破头。

    关宏达虽然虽然见多识广,但毕竟是一个不识字的老头,因为国内宣传环境的原因,对于“出国”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下意识的就觉得出国是一件高大上的事情,自己的儿子根就那么多钱出去。

    关云山却不这么想,他现在有同就在国外,因此对出国还稍稍有那么一点了解,在加上云泽市的一些子弟朋友们,基上人人都出国“考察”过,因此并不觉的出国多么神圣。

    他对关宏达道:“爸,咱们怎么就没钱出国了?那能花多少钱?听不懂老外话,那也不是问题,我在国外有同啊,我请他帮我翻译不就成了?”

    关云山还从未出过国,现在被关晓军一句话的内心一片火热,就算是不搞超级市场,他也想去国外转一圈,看看那些老外都是咋生活的。

    “我怎么就没有想着出国见识一下呢?”

    他对着关晓军笑道:“还是我儿子大气,比我这当爹的还有气魄!”

    关晓军胸脯一挺,“那是,你也不看看我是谁的儿子!”

    关宏达与关云山对视一眼,哈哈大笑。

    关云山是个行动派,既然决定了要出国,那就赶快找关系找朋友,为出国做准备。

    夏天乃是建筑工地上最为繁忙的季节,这个时候公司最忙,因此关云山只能先忙工作,反正出国不易,一时半会儿还不太容易搞定,当所事情等冬天工程完工了再。

    关宏达对关云山出国的事情倒是不阻拦,老头对国外也很好奇,见关云山有出国的门道,他也想出去逛逛,看看那些红眉毛绿眼睛的老外家里是啥样。

    对于自家老爸怎么安排出国,关晓军懒得理会,反正他肯定有办法,他这几年的人脉可不是白积累的。

    关晓军这两天正在准备一些西,被子啦,凉席子啦,快餐杯啦,蚊帐啦,这些生活上的西,母亲卢新娥都已经帮他买好了,初中就要开了。

    将一切都准备好之后,开的日子也就到了。

    吃过早饭,又吃了卢新娥特意为姐弟俩煮的鸡蛋,关阳与关晓军俩人手掌对拍了一下,“出发!”

    “哎,你们俩路上心点!”

    见关阳与关晓军推着车子要走,卢新娥有点不放心,“路上千万要注意!”

    关阳与关晓军两人,一人推着一辆自行车,关晓军的自行车后座上都捆着一袋麦,而在前面自行车车把上,则挂着一个大大的尼龙提兜,里面装着脸盆、饭缸、蚊帐等西。

    关阳车座上捆着的则是被褥与凉席,还有一大袋子的换洗衣服,这都是这个年代上寄宿校的必须品。

    关晓军在崎岖不平的土路上边蹬车边感叹,“带着粮食上,估计再过十年,就应该不多见了!”

    他话的时候,正好经过路面上的一个坑,车子经过坑的时候,不可避免的颠了一下,然后关晓军便听到后面“哗啦”一声响。

    “卧槽!”

    关晓军大惊,扭头一看,发现自己后座装麦的袋子,口子竟然被颠开了,金黄色的麦粒正哗哗往下流淌。

    关晓军急忙下车,“老姐,快过来,麦洒啦!帮我扎一下袋子口!”

    九零年,初中开第一天。

    留给关晓军最深印象的,不是老师,不是同,而是一袋子洒在路上的麦。

    这些麦粒混合着路上的泥土,让关晓军用手撮了半天,等到校的时候,整个人狼狈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