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态度冷淡(第1/1页)妖妃魅惑:勾人魂魄

    而太后也是,知道院首会定时去向皇帝禀告她的情况时,居然和皇帝,想询问也可以,但必须让太医院院首把过一次平安脉之后,才能询问,而皇帝立马就同意了。

    然后,每次太医院院首都要先来慈仁宫给太后把一次平安脉,然后去御书房禀告太后的身体情况,再给皇帝把一次平安脉,再来慈仁宫同太后禀告皇帝的身体情况,然后再回太医院。

    阿茵有时都觉得太医院院首这么一把年纪了,在御书房和慈仁宫这么来回跑的,真不容易。

    可这都是皇帝与太后互相重视的表现,而且都让太医院院首把平安脉,这也是对太医院院首的看重,她替太医院院首觉得累,不定人家自己累的心甘情愿呢。

    阿茵站着道“这不都是皇上对太后您的一片孝心吗,皇上有多重视太后您,不用奴婢,太后您自己也能感觉到啊。”

    太后轻笑着点了点阿茵道“哀家就知道阿茵的嘴甜,不过你的也没错,哀家自是能感受到皇上对哀家的关心,皇上一直都是个孝顺的。”

    阿茵笑着点了点头,道“可不是吗,不止皇上,煜王和长公主也是十分关心太后您的,煜王在外找到什么好东西,第一时间都送进宫给您,长公主也时常进宫给太后您话解闷呢。”

    太后听阿茵这么,有些怅然的道“是啊,煜王和长公主也都是好的,哀家知道他们的孝心,只是……”

    阿茵知道太后的未尽之语是想什么,她一直伺候着太后,看着太后同皇帝、煜王和长公主三人的相处的,不知为什么,太后对煜王也很是关心,但总觉得有些客套。

    若不是她知道煜王是太后的孩,还以为煜王是其他妃嫔生的呢,三个孩中,太后同煜王的关系最疏远,她不知缘由,按三个都是太后的孩,为何皇帝和长公主都深得太后疼爱,可无煜王之间却好像总是隔着些什么呢?

    她也因为太过好奇,问过太后,太后却她也不知道为何,皇帝和长公主长的像她,煜王长的像先皇,煜王幼时也深得皇帝疼爱,可她却就是同煜王亲近不起来。

    煜王时候也喜欢同她撒娇,可她态度冷淡几次后,煜王也不爱找她撒娇了,每次在她面前,都是一副安静沉稳的样。

    太后有时也会觉得煜王现在会变得同她这么生疏,都是因为她在他时,对他的耐心不多,注意力也大多投注在皇帝身上,而忽略了煜王的原因。

    虽然她现在想弥补煜王,可两人的相处模式已经固定了,就算她有时想亲近的同煜王些什么时,煜王脸上的表情也是恭敬多过孺慕。

    虽然煜王也是处处关心着她,有什么好东西,想到的也是她,可太后觉得,她同煜王之间的相处模式是无法改善的了。

    不过现在孩们也都大了,有了他们自己的想法,不再需要她像幼时那样时时教诲,太后也就决定就这样相处了,这样煜王自在,她也自在。

    太后在慈仁宫中,想着自己的心事,思绪渐渐飘远,阿茵看太后不话,也不再开口。

    夜晚,皇帝还是去了延禧宫,但眼眸深处,尽是厌恶与不耐烦,蓝妃看见皇帝后面带笑容的走向皇帝,行了个礼,不待皇帝叫起,就自己起身了。

    皇帝看着蓝妃动作,没有什么,只是眼里的温度又冷了冷。

    蓝妃撒娇般的抱住皇帝的胳膊,娇嗔的道“臣妾还以为皇上今夜还会去如意阁,不来臣妾这了呢!”

    皇帝也没有避开蓝妃的手,任她抱着自己的胳膊,听到蓝妃的话,脸上没什么特殊的表情,开口道“爱妃想多了,只是若贵嫔有孕,为了皇嗣,朕要不时的去关注一番,不然太后会对朕有微词,对你也不利。”

    蓝妃听皇帝这么,有些黯然的垂下眼眸,道“臣妾知道太后看重紫瑾姐姐肚里的孩,都怪臣妾没用,这么久都未有孕,不能给皇上生下一个我们的孩。”

    皇帝听蓝妃这么,伸手揉了揉蓝妃的发顶,道“爱妃不用想那么多,孩迟早会有的,爱妃每天开开心心的,就让朕很高兴了。”

    蓝妃听皇帝这么,满眼爱慕与感动的看着皇帝,还在皇帝的手下蹭了蹭,皇帝感受着手下柔软的发丝,和蓝妃满眼的信任,眼睛都没眨,道“朕希望爱妃开心。”

    若是紫瑾在一旁,肯定会感叹,皇帝起情话来,真是眼睛都不眨,随口就来啊,怪不得后宫里的妃嫔都觉得皇帝是最宠爱她们的,而皇帝,也不愧是最会演戏的人。

    皇帝在延禧宫歇下了,让后宫众妃嫔觉得,皇帝最宠爱的还是蓝妃,即使现在若贵嫔有孕,也是比不过皇帝对蓝妃的宠爱。

    而紫瑾现在根本就不在乎这些流言了,什么都没有她的孩重要,所以在听到明玉皇帝歇在延禧宫时,紫瑾根本就没有什么情绪波动,只是在心里曾因为对皇帝的愧疚

    ,而松动的一角,又重新坚硬起来。

    明玉看自家主没什么表情,也知道自家主现在不想再听到关于皇帝和蓝妃的消息,所以明玉聪明的拿了一本新话本给自家主。

    果然自家主接过话本后,就愉快的看了起来,明玉看着自家主这没心没肺的模样,心里有些复杂,如果皇帝知道,他在自家主还没一本话本吸引人的话,不知会做何感想。

    不过明玉现在已经是紫瑾身边的大宫女,自是万事都为紫瑾着想,也只对紫瑾一人忠诚,至于之前的主,明玉表示,那是谁?她不记得了。

    紫瑾看着话本看的津津有味的,可皇帝在延禧宫远没有他人认为的那样快活,经历过轻松的相处,再来时刻做戏的相处,那之间的落差才会愈加巨大。

    而这几个月中,虽然皇帝陪伴紫瑾的时间不多,但正是因为这种落差,让皇帝对紫瑾愈加想念,心里对蓝妃也越来越不耐。

    可皇帝却忘了,当初,是皇帝自己主动想的这种计策,现在却又将全部的过错推到蓝妃身上,这对蓝妃又是何等的不公,皇帝终是薄情的,而辛亏紫瑾从未沉溺过皇帝的柔情。

    后宫相安无事的度过了几天,而却又因为朝堂上皇帝的决策,而热闹起来。

    太和殿内,皇帝坐在龙椅上,看着下方的大臣们,大臣们也都很安静,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沉重的氛围。

    皇帝沉声开口道“边境将领据实不报,以至于现在鞑靼攻下边境两城,延误战机,各位大臣可有什么建议,来听听。”

    丞相向前一步,开口道“回皇上,鞑靼私自撕毁和平条约,犯我国边境,臣认为,应该派兵将他们打回去,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是他们可以冒犯的。”

    而丞相这些话一出口,就能看出丞相是主战派的,而皇帝听着丞相这么,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没好,也没不好。

    这时,苏御史站了出来,道“回皇上,臣有不同意见,战争一起,劳民伤财,而且也难保我们就一定会赢,依臣之见,不如议和。”很明显,苏御史是主和派的,不愿打仗。

    而庞太尉听到苏御史这番话,脸上就有些不愉了,开口道“苏御史你这是灭自己志气,长他人威风啊,鞑靼他们主动犯我国边境,我们还求和,不是让他们以为我们怕了他们吗,让他们更加嚣张,胆也就更大了。”

    到这,丞相接着庞太尉的话道“庞太尉的没错,而且议和以前也不是没有过,没个两三年,鞑靼又会再犯,根本无法解决问题,这么长年累月下去,反而影响更大。”

    然后朝堂上,主战派个主和派就这么据理力争起来,引据经典,唾沫横飞的,而皇帝就这么坐在龙椅上,转动着大拇指上的扳指,不发一言,看着大臣们的吵闹。

    而大臣们吵到后来,都快忘记这是在早朝,脾气火爆的武臣们,都快同文臣动起手来了,还是最后李煦大声喊到“肃静。”

    李煦这有标示性的嗓音一响起,就将那些热血上头大臣们拉了回来,他们动作一滞,抬首看向上方的皇帝,发现皇帝面无表情的看着他们,齐齐跪下,道“臣等无状,求皇上恕罪。”

    皇帝转动着扳指,嘴角轻扯,道“众爱卿何罪之有啊,你们不都是为了朕好吗,为朕分忧啊,朕怎么会怪罪你们呢?都起来吧。”

    大臣们听皇帝这么,低下头,互相交流了下眼神,道“臣等谢皇上恩典。”完,起身,而这时也不在向之前那样吵闹了,只是也没什么大臣话了,都低着头,等待皇帝开口。

    他们是看出来了,他们吵的再厉害也没用,皇帝心里早就有了主意,之前没有直接出来,恐怕是在看有多少大臣是同他一个想法的。

    而同皇帝同样想法的,无疑会让皇帝对他们信任和看重多些,这么一想,,每个大臣们心中都开始忐忑起来。

    皇帝近些年来,威严越来越重,手里的权利也越来越牢固,所以桃玉这些大臣也需要越来越心。

    而至始至终,煜王都只是抱臂站在一旁,不曾开口过什么。

    皇帝看着煜王那姿态懒散的样,开口道“煜王你有何看法,来听听。”

    煜王听到皇帝此话,将手臂放下,给皇帝行了一礼道“回皇上,臣弟认为应该出兵,鞑靼近年来,犯我国边境不断,但都因为情势不严重,就只是派了人去警告了一番,没有什么真正的动作,以至于现在鞑靼直接开始占城了。”

    到这,煜王眼里似乎冒出了一些火光,道“那些城池里的百姓是皇上的百姓,那些鞑靼是侵犯他们家园的敌人,臣弟相信,那些百姓对鞑靼都是恨之入骨的,如果这次再轻拿轻放,恐会引起民怨。”

    而煜王完后,朝堂里一片安静,因为那些大臣们,不得不承认,煜王的有道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才是最重要的,而想要百姓不反,那民心就很重要。

    皇帝眼神莫测的看着煜王,他不信煜王不知道出兵此举,对他这个皇帝在民间的威望是有利的,可煜王知道,还给出这样的理由,让他有些看不懂煜王了,他同煜王的关系,可不向表面表现出来的那样好。

    煜王就这么坦然的接受着皇帝的打量,他也知道皇帝不会就这么轻易的相信他,但他身为煜王,虽然他对那个位置有野望,但他也不会忘记,他还是这个国家的王爷,他对百姓们也有着责任。

    皇帝深深看了煜王一眼,开口道“就如煜王所言,鞑靼此次的确太过过分,就由庞太尉带领十万大军,两日后启程,前去边境,将失城给朕收回来。”

    庞太尉听到皇帝旨意也不意外,他收握兵权,皇帝会派他出战,是他早有预料的事,只是没想到经过一次早朝就定了下来,庞太尉还以为,怎么都会争论个一两天呢,看来皇帝现在是越来越强势了。

    庞太尉跪下领命,道“臣定不会负皇上所托,收回失城,扬我国威。”庞太尉的话语铿锵有力,让朝堂上的一众武臣也都跪了下来,齐声喊到“收回失城,扬我国威。”

    一人这么,只是令人震动,众人一起,那就令人有些热血沸腾了,一些平常古板的文臣,都有些激动的满脸通红了。

    皇帝看着众武臣的动作,放声大笑,道“你们都是好儿郎,那朕就等着你们的好消息了。”

    而众武臣听着皇帝如此信任他们的话语,也都激动的道“臣等定不负皇上所托。”

    皇帝满意的看着下方的大臣们,而煜王却看着这些一心尽忠的文臣武将们,眼神闪烁,他没想到,平常一直积极营取的庞太尉也会有这么忠诚热血的一面,这让他十分意外,对庞太尉也有些改观。

    果然不论他们在内怎么斗,一旦有外敌来犯,他们都会将枪口一致对外,解决来犯的敌人,然后再继续内斗。

    煜王将这些看的很清楚,而他相信他的好皇兄定然也是明白这一点的,内里再怎么斗都无伤大雅,但如果有外敌来犯时,却有人退缩或卖国的话,他相信,他皇兄一定会让那些人,后悔他们所做的一切。

    煜王抬首看了龙椅上,面带笑容的皇帝一眼,他觉得,他可以安静一阵了,他不会这个时候,去对付那人,那人也不会在这个关头,也不会分出一些人来对付他。

    皇帝看了李煦一眼,李煦将拂尘一甩,大声道“退朝。”在大臣们的行礼中,皇帝回到了御书房,皇帝没有立刻看奏折,处理政事。

    皇帝走到一边的软塌上,自从发现如意阁每个房间都有软塌后,皇帝也在他自己的地方都放上了软塌,至于其中深意,皇帝不愿多想。

    皇帝泡着茶,优哉游哉的,一点也没有之前在早朝上的霸气,李煦在皇帝身后,看到这样的皇帝,眼神闪了闪,现在皇帝是越来越难看透了,看来他的计划是时候开始准备了,等若贵嫔生下皇嗣,他就可以开始行动了。

    皇帝感觉到了身后李煦身上一瞬的情绪变化,手里的动作停了一下,然后继续动作起来,只是眼里有了一丝戾气。

    宁进来行了一礼,对皇帝道“皇上,庞太尉求见。”

    皇帝一点意外的表情都没有,道“朕知道了,你让庞太尉进来吧。”

    宁退了出去,去向庞太尉传话,而李煦看到皇帝身前几上的两个茶盏,低下了头,眼里情绪翻涌。

    庞太尉进来时,茶已经泡好,庞太尉给皇帝行了一礼后,皇帝让庞太尉在软塌上坐下,给他面前的茶盏注入茶水,庞太尉立马双手捧起,恭敬的对皇帝道谢。

    皇帝听着庞太尉的道谢,只是点了点头,给自己的茶盏满上,将茶盏端起,深深的闻了闻,只觉得清香扑鼻,皇帝对自己的茶道还是挺满意的,爱茶之人,一般都有一个好的烹茶手艺。

    皇帝想起以前紫瑾在福宁宫做贤妃身边的丫鬟时,给他泡的茶,紫瑾的手艺是真的很好,不然也不会让贤妃重用,也不会让他对一个烹茶宫女产生兴趣,进而发生之后的一系列事情。

    皇帝虽然还在品茶,但思绪一下就飘远了,庞太尉一时发现了皇帝有些走神,但他身为臣,而且皇帝刚才还亲手给他倒了一杯茶,他也只能装作他什么也没发现。

    喝了一口茶,微微闭眸,庞太尉沉浸在茶香之中,而皇帝没一会儿,也就回神了,将手中的茶盏放下,而庞太尉这时也适时的开口道“皇上的茶艺真的是让臣自叹不如啊。”

    皇帝听庞太尉这话,剑眉一挑,道“朕知道庞太尉也是爱茶之人,所以这次献丑一番,能得到庞太尉的认同,看来朕的手艺,确实还不错啊。”皇帝丝毫没有要谦虚的意思,就这么直接道。